朝陽街道

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隸屬江蘇省連雲港市連雲區,地處黃海之濱。西北與東兩面約6.5公里,其西南面較長,約7公里多,總面積為31.22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朝陽街道轄9個村,人口總數為2萬人。

2011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17.6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4.21%;工業總產值35.56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5.67%;財政總收入2.7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4.59%。

歷史沿革


朝陽山坡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即有人類居住,屬於上古史稱的都洲,后又稱為郁洲,屬於原始部落“東方海外之大壑,少昊之國。”
夏(前21—前16世紀)傳說禹治水后,划天下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此屬徐州之域,謂之“人方東夷”地。
商(前16—前11世紀)隸屬徐州,亦稱人方國地,東夷國地,郁夷國地。
周(前11世紀—前771年)徐州分划於青、兗二州,此屬兗。
春秋(前770—前746年)此為魯國東境。
戰國(前475—前221年)此為楚地,后屬秦。
秦(前221—前206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36郡,此屬薛郡。后薛郡東部分劃為郯郡,此屬郯郡。旋郯郡改為東海郡,此屬東海郡。縣為贛榆。
漢(前206—220年)此仍為東海郡贛榆縣。
三國(220—265年)此為魏國地,郡仍為東海。黃初(220年—226年)魏文帝曹丕將東海郡改為東海國。
晉(265—420年)仍屬東海郡。西晉“移贛榆縣治艾不城”,古“艾不城”遺址在朝陽境內。
南北朝(420—589年)先為宋控,後為齊、梁控。
宋泰始間(465年—473年),“淮北沒虜”(為北方民族所佔)“僑立青、冀二州於郁洲”,《雲台補遺》云:即在朝陽。曾為郁縣、廣饒、都昌、安流、東海,屢變。后因地殼變化沉沒海中,而上遷新址,才有“新縣”之名存。最後南遷鳳凰城,世稱南城。此縣駐地雖彈指一揮間,然“新縣”之地名,一直存至今。
隋,開皇初,東海郡廢,此屬海州的東海縣。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海州為東海郡,此屬東海郡東海縣。
唐武德四年至八年間(621—625年)郁洲島上的東海縣改為環州,屬河南道海州總管府管轄。下屬青山、石城、贛榆三縣,此為贛榆。旋又改環州為東海縣,屬河南道的海州。
五代(907—960年)此先為吳控,轉為南唐占,最後為後周地。州縣依舊。
宋、北宋仍為海州東海縣地,先隸屬於淮南路,后隸屬於淮南東路。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海州被割讓給金國。
金,仍為海州東海縣地,隸屬於山東東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海州升格為海州路,設總管府,后改為海寧府,不久又降為海寧州,隸屬於河南行省淮安路。東海縣併入朐山縣。此屬海寧州的朐山縣。
明,海寧州改為海州,隸屬於淮安府。州下設“都”一級行政機關,海州下有七都,東海為其中一都。后東海都仍改為東海鎮,此屬東海鎮。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雲台山前後屬江南省的海州裁為界外,住戶全部內遷。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分為安徽、江蘇兩省,此為江蘇。康熙十六年(1677年)復為內地,居民陸續遷回,仍屬海州。隸屬江蘇省之徐海道。海州之東海鎮一分為二,雲台山東者為東路鎮,山西者為西路鎮。西路鎮下轄當路、大村、小村、巨平、新縣、諸季、諸吳幾村。新縣、巨平兩村即今天的朝陽鎮。雍正二年(1724年)海州改為直隸州,直隸江蘇布政司,此仍為海州的西路鎮。
中華民國建立(1911年),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實行裁道、府、廳、州,存縣,清之海州直隸州被裁,改為東海縣。此為江蘇省東海縣西路鎮的新縣村與巨平村。
民國元年(1912年)四月十一日,江蘇都督依據在案的第十三號府令,改東海縣為東海、灌雲兩縣,將東海縣境50鎮東部11鎮劃出為灌雲縣。西路鎮為11鎮之一。
民國三年(1914年),灌雲縣將原11鎮劃為20個區,大區曰市,小區曰鄉,西路鎮被劃成蒼梧(駐南城)、蒼梧北(駐板橋)、墟溝(駐墟溝)、郁林(駐大村)和新縣(駐新縣)5鄉。
民國十八年(1929年),灌雲縣全縣改划10個區,第10區公所駐新縣,此屬江蘇省灌雲縣第10區的新縣鄉。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灌雲縣區劃調整,將10個區合併為7個區。原9區和10區合併為第7區,區公所仍在新縣。7區內鄉鎮亦重新調整為3鎮17鄉。原新縣鄉分為新縣鎮與尹巨鄉。新縣鎮公所駐新縣,尹巨鄉公所駐尹巷。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一月十八日,江蘇省政府第718次會議決定,在連雲港埠設立普通市。4月23日,省政府737次會議決定在墟溝鎮成立連雲市政籌備處。此屬連雲市。但政務仍由灌雲第七區負責。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艦不時在海上出現,日機對港口轟炸日趨頻繁,連雲市政籌備處由墟溝遷至海州,交由江蘇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代管,朝陽行政事務繼續由灌雲第七區管理。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二月二十七日,國民黨守軍放棄連雲港。灌雲縣第七區公所無處安身,隨灌雲縣政府南遷灌河南、北的農村,游移不定。此仍受其遙控。三月六日,雲台山前後相繼為日軍侵佔,張洪儀在新縣組織維持會,後為偽東海縣第六區,區公所駐新縣。與在灌河南鄉下活動的灌雲縣第七區公所同時存在。面上各有其主,內部相互通氣。鄉里豪紳自任鄉保長,各自為政。
民國三十年(1941年),汪偽政權設淮海省,東海縣屬之。鄉村建置無改。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原89軍117師349旅旅長徐繼太在灌河南北投降日寇。灌雲縣第七區公所不復存在。此鄉村政權全為偽政權所控。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新浦、連雲建偽大海州市,隸屬偽淮海省,鄉、鎮仍舊。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勝利,偽政權滅亡。中共淮海區黨委決定成立連雲市政府,委任孫篤生為市長,同時成立新海連工作委員會,準備接管。而國民黨先行接管新海連地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連雲市政府在連雲港建立,下轄4區,第二區公所駐新縣,下轄新縣(駐新縣)、尹巨(駐尹巷)、風雲(駐牛王廟)、沃雲(駐東諸朝)、隔村(駐前巷)、新村(駐猴嘴)、郁林(駐大村)、五羊(駐雲門寺)八鄉。其新縣,尹巨兩鄉即今之朝陽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連雲市行政縮編。改4個區為3個區,此仍屬第二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實行保甲制,連雲市第二區分11保,143甲,今朝陽鎮屬第一、二、三、四保。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八月,雲台辦事處撤銷,成立前雲區和后雲區,直屬新海連特區專員公署。前雲區為原前雲區與新建區合併而成,區公所仍駐新縣。下轄新縣、朝陽、大村、前雲、當路、勝利六鄉。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8日,經中央及華東局批准,山東省新海連特區改為新海連市。11月11日,魯中南行政公署奉山東省人民政府批示發布訓令,將原新海連特區行政公署改為新海連市人民政府。12月,新海連市人民政府決定,撤銷前雲、后雲兩區,建立雲台區,成立雲台區人民政府,駐新縣。朝陽、新縣兩鄉仍為其所轄,鄉公所改為鄉人民政府,駐地未動。
1950年5月,中共山東分局決定,新海連市與東海縣合併,建立新海縣,隸屬臨沂地區專員公署。雲台區仍為其管轄。11月雲台區改為第五分區,朝陽、新縣兩鄉仍為其所轄。12月12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撤銷新海縣,恢復新海連市與東海縣建置。第五分區又改為雲台區,區所屬之鄉未變。
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第一次會議決定:“根據政務院決定,原屬山東省的新海連市划入江蘇省,歸徐州地區行政專員署管轄。雲台區人民政府仍駐新縣。下轄當路、大村、前雲、朝陽、新縣、勝利、中雲、諸朝、雲山、宿城10鄉。
1957年1月,駐新縣的雲台區人民政府改為雲台區人民委員會,所轄的朝陽、新縣兩鄉人民政府亦皆改為人民委員會。
1958年10月,全國掀起成立人民公社高潮。根據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原則,雲台區成立雲台人民公社,仍駐新縣,下轄雲城(雲山、宿城兩鄉合併為一個大隊)、中雲、勝利、大村及朝陽(新縣鄉與朝陽鄉合併為一個大隊)5個大隊。朝陽大隊駐尹宋村。
1961年6月,經中共新海連市委批准,撤銷雲台人民公社,朝陽大隊改為朝陽人民公社,原雲台人民公社的勝利大隊中的沙集村劃歸朝陽人民公社。朝陽人民公社駐新縣,直屬市人民委員會領導。10月,新海連市更名為連雲港市。1962年,連雲港市改為省轄市,朝陽人民公社仍直屬其領導。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公社建置逐漸處於癱瘓狀態,先後由造反派奪權委員會,解放軍支左指揮部負責建置政務。1969年9月25日,經中共中央批准,連雲港市革命委員會建立。11月,經市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朝陽公社革命委員會,直屬市革委會領導,為正處級。
1981年10月,朝陽人民公社革委會撤銷,成立朝陽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簡稱管委會。)公社降為副處級。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1983年1月,國務院批准江蘇省改革地市體制,實行市管縣(區)體制。灌雲、東海、贛榆劃歸連雲港市管轄。3月,灌雲縣的雲台公社及南城鎮划入連雲港市市區,與原市區的朝陽、中雲、雲台、新壩、錦屏、雲山、宿城7個公社合併,建立南城區,成立南城區籌建組,並將市區的雲台公社更名為花果山公社。4月,建置體制改革,公社管委會改為鄉人民政府,同時建立鄉經濟委員會(簡稱經委會)。朝陽鄉人民政府與經委會同時建立,隸屬南城區,為科級。
1983年7月,連雲港市鹽區與南城區合併,建立雲台區,區人民政府駐猴嘴,朝陽屬其管轄。
1996年1月,朝陽鄉建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設常務主席。
1997年1月,朝陽鄉改為朝陽鎮。
2001年10月,雲台區撤銷,朝陽鎮劃歸連雲區管轄,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
2013年,連雲區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朝陽鎮,設立朝陽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后,朝陽街道辦事處駐新縣居民委員會向陽大街213號。

行政劃分


區劃沿革

明、清間,雲台前後為東海鎮,隸屬海州。鎮下有18村,即當路、大村、小村、巨平(即今劉巷、西庄)、新縣、諸季(即今焦庄、魏庵、吳庵)、諸吳(即今前、后朱嘴)、關中(即今前關、后關)、凌州、山東、諸麻、諸朝、隔村、平山、石城(即今東哨、院前)、西石(即今西墅)、沃壤、(即今雲門寺、江庄)和宿城。18村中的新縣和巨平(今朝陽街道)。
清中後期,東海鎮劃為兩鎮,在雲台山東者為東路鎮,在雲台山西者為西路鎮,巨平和新縣屬於西路鎮。
民國十八年(1929年),灌雲縣分區自治,先為10區,後為7區,區下轄鄉、鎮,鄉、鎮下分保,保下又分甲。今之朝陽鎮境內先為新縣一鄉,後為新縣鎮與尹巨鄉,可鄉鎮下的保甲一直未動。新縣鎮下有七保。一保是新縣當央巷,也就是老大街,即今天新縣街的二組、三組居地。二保是孫巷、孫河崖、唐巷,即今新縣街四、五、六、七組居地。三保是東南庵子,即今張庄村。四保是東頭巷。五保是東山,即今朝東街一、七兩組居地。六保是大、小李巷及韓巷,即今韓李村。七保是沙集、虎山根。尹巨鄉下分六保。
抗戰勝利后,連雲市建,曾實行區保制。今之朝陽鎮地屬當時的連雲市第二區。內分四保,第一保是西庄、劉巷,第二保是尹宋、馬山,第三保是韓李、張庄,第四保是新縣、朝東兩街。保下之甲,少者10甲,多者14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設雲台區,鄉村政權建制進一步規範。當時雲台區下轄11個鄉。其中朝陽鄉下轄大李巷、小李巷、韓巷、曹巷、劉巷、張巷、西庄、前庄8村。
1958年雲台人民公社建立,政社合一,新縣鄉改為朝陽大隊,下分西山、劉巷、韓李、張庄、新中、新西、新東、尹宋、馬山9個生產隊。生產隊下分組,多少不一。1961年,雲台人民公社撤銷,原朝陽大隊改為朝陽人民公社。沙集由勝利大隊划入朝陽公社,作為下屬的一個大隊。原新中、新西合併為新縣大隊,其他7個生產隊均變為大隊。朝陽公社下轄9個大隊。各大隊下的生產隊就是原生產隊下的組,多少不等。整個朝陽人民公社一共64個生產隊。
1977年,科專隊撤銷,仍屬新東大隊,朝陽公社還是9個大隊,66個生產隊。1978年,韓李第9隊併入1隊,朝陽公社9個大隊未動,生產隊卻變為65個。
1984年,社政分開,朝陽人民公社變為朝陽鄉。原大隊全部改為村,村設村委會。生產隊改為居民小組。朝陽鄉9個村,65個居民小組。
1987年,新縣、新東兩村改為街,原居民小組未變。街設居委會。朝陽鄉有7個村,2個居委會,65個居民小組。
1995年,朝陽鐵路職工生活區居委會建立,歸朝陽鄉管理。朝陽鄉從而有7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65個居民小組。
1997年,朝陽鄉改為朝陽鎮,新東街改為朝東街。
2002年,朝陽鎮下轄新縣、朝東、鐵路3個社區。尹宋、馬山、西庄、劉巷、韓李、張庄、沙集7個村委會,共65個居民小組。

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朝陽街道轄新縣、朝東、西庄、劉巷、韓李、張庄、尹宋、馬山、沙集9個村。

地理環境


地理境域

朝陽鎮地處黃海之濱,坐落於南雲台山的西北隅,是連雲港市東西兩城區的中心連結點,中心位於北緯34°40′57″,東經119°17′49″。橫貫中國東西的交通大動脈—隴海鐵路由境內通過。從境內的雲台山站,西去連雲港市政府駐地新浦,東去連雲港港口,都僅14公里,西北與東兩面約6.5公里,其西南面較長,約7公里多,總面積為31.22平方公里。西北一面與台北鹽場的鹽田為鄰,中以一排淡河為界,東、南兩面都是山,山東是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雲,西南即新浦區的花果山鄉,三角形一角與新浦區的猴嘴鎮相連,其東南一角為新浦區的雲台鄉。

地形地貌

鎮境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地形兼有山地、丘陵、平原。其東、南兩面都是高山,山腳下是一片殘丘壟崗,九個村街,五個居其上。村街西北是一片海濱平原,約佔全鎮面積的45%。南雲台山有116個山頭,其最高峰為玉女峰,海拔625.3米,是江蘇省第一高峰,與金牛頂、九層頂、鼻尖嘴、巨平頂、猴石山等六個山頭,構成朝陽與花果山兩個鄉鎮的分水嶺。東面獅子山、石山嘴、大轎頂、炮台頂、老窯頂、雙石人等七個山頭,是朝陽與中雲的分水嶺。龜石崖、朝陽洞頂、小龍頭三個山頭是朝陽與雲台兩鄉鎮的分水嶺。大團山、小窄山、由吾峰、大西山(馬欄頂)、小團山、笊崖頂、胡蠻庵、石觀音、東山等九個山頭都在朝陽境內。另外境內還有馬山、煙墩山、虎山三個獨立山體。

氣候

朝陽鎮屬暖溫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具有典型的季風氣候特徵。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季,適宜於種植、養殖、果林、旅遊諸業的開發,潛力很大。其常年平均氣溫為11.3~14.9℃;地溫為15.2℃;年降水量在910~980毫米之間,夏季為53%,降雨日為101天;無霜期為215天。

水文

境內溝澗多西北流向,比較大的有惡澗、桃花澗、白龍潭澗、烏龍潭澗、太白澗、螞蝗溝、長澗、鬼牙澗、觀音澗、山洪溝。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2年,朝陽鎮總面積為31.2平方公里,合46838.5畝。其中全民12.9平方公里,合19405.1畝。耕地面積11991畝(其中水田7893畝,旱地4098畝),園地面積4541畝,林地面積16910畝。其中茶65畝,年產2噸,水果5750畝,年產4750噸,城鎮及工礦用地5948畝,交通用地3022畝,水域面積3261畝,而水產品產量只有450噸。其他尚未開發利用的還有806畝。

水資源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鎮年均天然降水量936.6毫米,大多集中在夏秋,大部流失,鎮內大小水庫11座,總蓄水量為487萬立方米,基本上可以控制因山洪暴髮帶來的災害,還可以為鎮內70%的農田隨時供水。農田間圩溝,排灌渠道167條,總長12萬米,平時可蓄水50萬立方米。
整個雲台地區地下水資源貧乏,只有在山麓地帶坡洪積層中發現地下水,而朝陽鎮是連雲港市區七個富水水區之一,匯水面積約14平方千米,含水量為第四系沖洪積亞粘土夾砂礫石層,厚度為15—25米,地下水埋深約1—3米,礦化度小於1克/升,為重碳鈣鈉型水,水質較好,可開採量為0.4萬立方米/日。

植物資源

雲台與陸地相連的歷史,到20世紀結束,只有270年,雲台山區本以雙子葉植物為主,單子葉植物只是少數。包括高大的喬木、灌木、蔓生植物及草本類等。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山上多落葉闊葉林,經歷史上諸多自然和人為的嚴重干擾和破壞,后絕大部分為赤松所代替。20世紀末,由於松毛蟲及日本松干蚧的侵害,鎮內赤松已珍如鳳毛麟角,暖溫帶落葉闊葉林逐步取代針葉林。其種屬槭屬、櫸屬、椴屬、化香屬、山核桃屬、栗屬、桃屬、柳屬、榆屬,都是古雲台所有。
藥用植物,專家考察有812種根及根莖類有桔梗、何首烏、紫草、葛根、北沙參、拳參(俗稱山蝦子)、黃芩、南沙參、地榆(群眾稱小紫草)、丹參(俗名紅參)、青木香(俗名臭鈴鐺)、太子參(俗名孩兒參)、百合、百部(俗名一窩虎)、蒼朮、天南星、苦參(俗名野梘樹)、草烏(俗名小腳烏)。
藤木類有木通(俗名八月札)、尋骨風(俗名貓耳朵,穿地筋)、雞矢藤(俗名雞屎屯、臭藤子)、忍冬藤(地名金銀花)、絡石藤(俗名鹿角草)、南蛇藤(俗名降龍草、掛廊鞭)、爬山虎(有人稱捆石龍)。
葉、皮類有石韋(地名金釵匙)、海州常山(俗呼臭梧桐)、艾、地骨皮(地名狗奶子)、香加皮(俗名鑽牆柳)、五加皮(地名五加)。
花類有芫花(地名葯魚棵)、野菊花、旋覆花(地名驢兒菜)、松花粉(地名馬尾松)、鬧羊花(俗名映山黃、羊不吃)、凌霄花(地名五爪龍)。
果實、種子類有山茱萸、白蒺藜(俗名妞骨)、車前子(地名豬耳菜)、地膚子(地名掃帚苗)、蛇床子(地名野芫荽)、酸棗仁、蔓荊子。
全草類有茵陳(地名白蒿子)、青蒿、仙鶴草(地名馬鞭草、白芽蒿、草郎子)、鬼針草(地名小鬼針子)、益母草(俗名野麻)、夏枯草、香薷(俗名牙刷草)、龍葵(俗名狗屎端端)、連錢草。
材用植物,根據國家調查有69科140屬,240多種主要有赤松、楸樹(地名小葉梧桐)、杉(俗名楠木)、麻櫟(俗名橡樹)、毛竹、檀樹、黃連木(俗名黃楝頭)、朴(俗名格木)等多種雜木。
果用植物,朝陽鎮內資源豐富,據調查山上野生的就有15科,27屬,45種;栽培的有20科,35屬,100多個品種。野生的朝陽山上常見的有軟棗獼猴桃(藤本,果形似梨,果色似桃)、酸棗(葛針棗子)、人蔘果(俗名八月札)、麥李(俗名當溜子)、毛櫻桃(地名小滿)、野草莓(俗名山杷杷)、蛇莓(俗名蛇杷杷)和茅莓、山莓等。栽培的有板栗、銀杏(俗名白果)、柿、杏、山楂、桃、梨、蘋果、葡萄、櫻桃。
觀賞植物有紅楠(俗名寒復青)、楓香、梔花、玉蘭、辛夷(俗名紫玉蘭)、爬山虎、絡石(鹿角草)、麥冬(麥門冬)、金鑲玉竹、流蘇(糯米茶)、杜鵑(映山紅)、錦帶花(海仙花)、紫藤(俗名藤花)、金銀花。
芳香植物有50多種,常見枝葉莖葉含香的有側柏(俗稱扁松)、黑松、山胡椒、白蘇、茵陳、艾蒿、毛香艾、野菊、香薷、薄荷、紫蘇等。花含香的有刺槐(俗名洋槐樹)、楝樹、石竹等。種含香的有野花椒。
纖維用植物朝陽鎮內有近百種,草本主要有白茅、五節芒、蕨、可作造紙原料、纖維板原料;木本有構樹、榔榆、柘(俗稱葛針桑),藤本有野葛。
菜用(已經被人採用的)有山馬菜、薺菜、馬齒莧(地馬菜)、灰條菜、莧菜、枸杞頭、水芹、婆蒿、小雀堆、戚戚牙、婆腳指蓋、蕨菜、海英菜、竹面菜、香椿、白鼓丁、洋槐花、榆樹錢、王不留行(俗稱王不留)等,專家稱其有166種,營養價值、口味都非普通蔬菜所能代替。

動物資源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鎮內常見的鳥類,除雞、鴨、鵝、鴿、鵪鶉、烏鴉、野雞、野鴨、大雁、賴雕、野鴿、戴勝(俗名大沙)、臘嘴、楝棗雞、斑鳩(俗名鴣鴣)、布穀鳥(俗名括谷)、灰喜鵲、啄木鳥、蒼鷹、杜鵑、家燕、雨燕、鷺鷥(有白、蒼多種)、魚鷹、貓頭鷹、秧雞、大鴇、大雁、鷗(多種)等。
鎮內爬行動物常見的有鱉、壁虎子、赤練蛇、烏梢蛇、青梢蛇、蝮蛇(俗名禿虺蛇)。
鎮內兩棲動物常見的主要有癩蛤蟆、青蛙、蜥蜴等,種類繁多,往昔一到夏天滿河都是,滿稻田都是,然而隨著農藥的大量使用,這些動物的數量已大大減少。
鎮內魚類常見的主要有鯉魚、鯽魚、草魚、鰱魚、鱅魚、長春蝙、團頭魴、黃鱔、泥鰍、鰻鱺(俗稱滿魚)、灘塗魚(俗稱黑炭虎子)、鯰魚、大餐條子、小沒娘子、斑鱖等。
環節動物有蚯蚓(俗稱蛐線)、沙蠶等。
軟體動物有蝸牛、丁螺、田螺、泥蚶、毛蚶、玉螺及各種蚌和蟶。
節肢動物主要有各種淡水蝦、蟹、蚰蜒及上千種昆蟲,為人常見的有家蠶、柞蠶、蓖麻蠶、鱟蟲(俗名水鱉子、王八蟲)、衣魚、東方蠊、地鱉蟲、螳螂、桑螵蛸、蟋蟀、螻蛄、紡織娘、草螂婆、稻蝗、蟬(俗稱知了)、蜣螂(俗名推屎蟲)、蠐螬、叩頭蟲、斑蝥、天牛、螢火蟲、蜜蜂、黃蜂(大馬蜂)、螞蟻、蜈蚣、蠅虎、蜘蛛、蛇、蠅等,其中有的對人有害,但大部分可食、可作飼料、可入葯,經濟價值可觀。

礦產資源

朝陽鎮內有制磚瓦粘土和建材石料,還有礦泉水、沙及一些石英(俗稱火石)。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到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鎮5192戶,19217人。2003年統計,全鎮9個村街人口總數為18576人,6949戶。
截至到2013年,朝陽街道總人口2萬人。

民族

截至到2001年10月,境內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苗族、朝鮮族、赫哲族等6個民族,其漢人佔99.9%。

經濟狀況


綜述

2011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由7.42億元提高到17.6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4.21%;工業總產值由14.26億元提高到35.56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5.67%;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由4.7億元提高到14.63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33.8%;財政總收入由1.14億元提高到2.7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4.59%;農民人均純收入由6912元提高到11408元。

第一產業

1978年,全鄉保收糧田774公頃,果園234公頃,菜田68公頃,糧食單產達到517公斤,總產達到5995噸。至1982年,先後修建水庫12座,總庫容507.1萬立方米,修挖溝渠220條,建翻水站20餘座,興建石乾渠36公里,完成配套建築物511座,改造鹽鹼荒地467公頃,修築高標準梯田167公頃,平整土地334公頃。
截至2012年1月,農民人均純收入12484元,同比2011年增長7.13%。

第二產業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08年,朝陽鎮水果罐頭加工出口達2萬多噸,比去年增長40%-50%,創匯1800萬美元。2007年累計加工出口水果罐頭18600噸,創匯1000多萬美元,產品主要銷往美國、俄羅斯、非洲、南美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截至2012年1月,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83600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7.16%。

第三產業

從1985年的158萬元到2002年的1128萬元,增長713%
2002年底,朝陽信用合作社存款餘額7250萬元,貸款3287萬元,擁有資金及固定資產297萬元。
至2002年,全鎮工商個體戶達343家,經商人員達400人。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1949年,境內只有1所完小和1所初小,都是單軌,共10個班,學生不足400人。可到1990年,小學有7所,都是完小,50多個班,兒童入學率達99%以上,升學率亦達99%。九年制義務教育久已普及,由於計劃生育的大力推行,學齡兒童日少,進入新世紀,張庄、韓李、馬山、沙集4所小學先後停辦,境內只剩3所小學。適齡兒童都能全部入學。中學因生源緊缺,原來的1所初中,1950年停辦。到1956年才重招新生。1972年即變為完中,1996年高中撤。進入新世紀,為江蘇省教育現代化示範初中,31個班級,近1700名學生。其畢業生大部入市內高中、中專及中技學校深造。幼兒教育“文化大革命”後起步,各村都辦起幼兒園,進入新世紀,全鎮共25個班,入園兒童達1318人。學前教育起於新世紀,3所小學都辦有學前班。

科技事業

1954年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境內的建立,1955年改為市農作物病蟲預測中心站,相繼建立鄉(公社)的獸醫站、水利站、水利專業隊。

醫療衛生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02年,鎮內有衛生院一所,床位20張,醫護人員34人,其中副主任醫師2名,主治醫師4名。村、街衛生室10處。有防保所一處,內有主治醫師1人,主管護師一人,醫師2人。

文化事業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5年,朝陽街道新縣中心小學和朝陽街道文化體育中心在朝陽會堂聯合舉辦了“魅力朝陽,活力新小”為主題的“校園文化藝術節”文藝匯演。匯演共有10多個節目。

歷史文化


地方風俗

節日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過年即春節。通常指祭灶開始,到正月十五小年結束。諺雲“賠不盡閨女,過不盡年。”“沒有忙不完的年,也沒有過不去的年。”有錢講究不盡,窮人“初一隻當十五過。”
祭灶:時日不一,境內有臘月二十三,有臘月二十四。傳說灶神姓張,名單,一家司命之主,每年末要上天向玉皇彙報述職。玉皇將據彙報降禍福於其家,為使灶王爺上天言好事,這一天家家都在灶上貼灶王爺,俗稱“灶馬子”,上有灶爹灶奶像,頂上有一年二十四節日期,俗稱“灶馬頭子”,晚上灶馬前要燒香點燭上供,供品是祭灶糖和祭灶餅。飯前一家老少向灶王叩頭(女不拜灶),請灶王吃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並備馬料(麥秸剪成一寸長短一把和赤豆、麩皮少許放在灶前與“灶王紙”及祭灶筷子一把一起焚化,放鞭炮。窮人家就在鍋膛燒,對鍋膛叩頭,而後才吃晚飯(多是乾飯),這叫“送灶”,送“灶老上西天”。到三十晚上過午夜,家主在“灶馬前”點香燃燭,叩頭,這叫“接灶”,把灶王從天上接回,如今已簡化。
祭灶后,各家舂米磨面,打油拇醬,殺豬宰羊,準備年貨。
上年墳:祭灶后擇一日到祖墳上祭掃,焚化叩頭如常,不同的要壓墳頭(把一方紅紙壓在墳頭上),墓有碑的還要貼碑聯,無碑者要在墳正面貼“福”字(貼在一塊石上,石放墳面),還要放鞭炮。一些遠祖墳多由宗族敬祖會組織人上,每到年前,郊外墳頂一片紅。
除夕:就是三十晚。中午飯豐盛,飯前多在堂屋燒亡紙,供桌上放四碗飯,四杯清茶,四雙筷子,點燭焚香,燒紙叩頭,以謝祖恩,后才吃午飯,此風多不存。
貼春聯:用水擦凈門上的陳聯,貼上新聯,此風越來越濃,大門多長聯,貼在門旁的水泥牆上。大門、小門都貼。迎壁牆上還要貼“福”字。
拜年:元寶揣完,男性成員即到親、鄰家拜年。境內張、孫二家有宗祠,拜年者先到宗祠給祖先叩頭。后再到各家去。先拜祖上,后拜年長。1949年簡化,年前有發賀年片(卡),賀年信者,有拔打賀年電話者,年後只走訪相互祝賀而已。
元霄節:也叫上元節,即正月十五,境內群眾都稱“小年”,早上吃湯圓,中午吃水餃。
掛燈、玩燈、觀燈:元宵節又叫燈節。這一天,家門上要掛燈籠。境內有此俗,有燈,晚飯後自有觀者,評頭評足,玩燈是鄉村組織的,境內清、民國初玩過,后停。八十年代后戶戶多有門燈,掛者多,觀者少,境內更無玩者。
五月初五端午節,俗稱五月端,有七種風習。插艾蒲:五月初四下午,各家都砍艾、蒲插於家內門、窗兩角,以辟邪,五十年代此俗無。
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相傳為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境內祥雲觀的尼姑多效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故事,取糯米、核桃仁、紅棗、栗仁、紅豆、蓮子、香蕈、菱角仁煮成八寶粥,稱“臘八飯”供佛,併到各村逐家施捨,就此化募,以修僧舍。此風久無。
遷居
遷居俗稱“搬家”,雅稱“喬遷”。有兩種情況,一是遷入新建的房屋中,一是遷入別一處房屋內。遷俗二者同。首先是擇日,一直認為“乙亥”日為佳,是一龍入宅,主平安富貴。五十年代后,多擇雙休日、節假日,家人多在家。東西可提前搬。喬遷日,凌晨起,放鞭炮,提鍋,先給灶老爺叩頭,請先遷,后遷神主—老一輩遺像和大櫃(條桌),再把主婦的“金桶”,所謂子孫桶遷入新居。離開舊居后,門要上鎖,不準掃地。十天後方可另住他人。遷居日,更要接受親友來賀,有賀金,有賀匾、賀幛、賀聯,更有賀蛋糕、糖果,主家要設宴招待。

民族文化

朝陽是古郁州之重鎮,南北朝時,人口流動頻繁,促進了山區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繁榮。早期道教許多方士在這裡結廬隱居,釋家許多名僧在這裡住錫修鍊。文豪、雅士、騷人墨客,代不絕人。留下許多故事傳說,留下許多民謠、諺語。剪紙、扎紙、麵塑、泥塑、竹編、石刻、說唱、雜耍等,民間大有人在。
故事
境內的民間故事,傳的多,流失的亦多。1987年根據文化部搶救民間文化遺產的要求,雲台區專門組織普查、編寫的《雲台區民間故事資料本》中,一共有189篇,朝陽的故事就有56篇,為全區的三分之一。其中神話三篇,分別為《小白龍探母淚漣漣》、《阿彌陀佛》、《張果老倒騎驢騰空》;人物傳說有《成家勒石謝田橫》、《一代女英睡朝陽》、《咱們本來就同鄉》、《李太白蒼梧哭晁卿》、《周公趕桃花》等19篇;地方傳說有《鹿徉溝里鹿徜徉》、《弇榆仙地雅士多》等11篇;動植物傳說有《龍蝠相爭,兩敗俱傷》、《黃狗救主》、《人心不足蛇吞象》等6篇;各種故事有《雲台至今思故鄉》、《老家建廟祀恩牛》、《孝感天地暑降雪》等17篇。
歌曲
近代歌曲,“五·四”后境內青年學生就喜唱,“七·七事變”后,抗戰歌曲又在境內流行。五十年代后,文化站、學校結合形勢,帶領群眾大唱革命歌曲。
民謠
1987的民間文藝普查后,雲台區編寫的《民間歌謠》資料本,共收集歌謠72首,除4首麻將歌(萬門、餅門、條門、風門)為花果山收集外,其餘68首皆為朝陽收集。主要有“小白雞,嘎嘎嘎,上山又吃靈芝草,下山又吃牡丹花。牡丹花里一滴油,三個大姐會梳頭。大姐梳個龍盤鳳,二姐梳個獅滾球,三姐不會梳,一梳梳個喜鵲窩。喜鵲來下蛋,一嚇一身汗。喜鵲來抱窩,一嚇亂哆哆。”、“小板凳,駝衣裳,駝不動,喊張郎,張郎在家蓋瓦房,瓦房上面一碗水,淌濕大姐花褲腿,大姐大姐你莫哭,鍋里還有大米粥。大姐大姐你莫喊,鍋里還有大魚眼,大姐大姐你莫哼,鍋里還有你老婆腳後跟”;“小拐棍,喇叭叉,又結葡萄又結瓜,又結小棗金絲果,又結石榴海棠花”;“小黃狗,你看家,我上後園采朵花。一朵鮮花未采了,雙雙媒人到我家,里鍋燒茶,外鍋炒芝麻。芝麻芝麻你莫炸,聽堂屋大姐說的什麼話,說大姐會切面,一切一條線,公一碗,婆一碗,兩個小姑兩半碗。”等。
民諺
1987年,民間文藝普查中,雲台區編寫的《民間諺語》資料本,共收集民諺400條,全部由朝陽收集。分時政、事理、修養、社交、生活、自然、生產七類。每類又分若干項。“天下烏鴉一般黑”、“窮人無二件,寒夏一身頭”、“要飯看嗤嘴來氣”、“在人屋檐下,怎敢不低頭”、“人情如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等,屬時政世態;“土匪、土匪,離土就毀”、“水轉千遭歸大海,樹長千年劈柴燒”、“人無外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手指伸出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等,屬事理思維;“世上無難事,就怕不用心”、“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射門心不驚”、“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生到老,學到老,八十三歲也學巧”等屬修養德行;“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心病要有心藥治,解鈴還需系鈴人”、“要得人不知,就得己莫為”、“常在河邊轉,沒有不濕腳”等屬社交訓教;“多年大路變成河,多年小媳變成婆”、“家雞打團團轉,野雞打滿天飛”、“魚生火,肉生寒,青菜豆腐保平安”、“家有千口,主意在一”等,屬生活倫常;“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被送”、“八月初一雁門開,大雁頭上帶霜來”、“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月亮烤火,三天不雨找我”、“先下狗毛沒大雨,後下狗毛沒晴天”等屬自然氣象。“山芋不害羞,一直栽到秋”、“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豆三麥六,菜子一宿”、“三春不如一秋忙”、“鐵匠冒冒煙,趕上木匠干半天”等屬農村生產。
民歌
《毛詩故訓傳》云:“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歌是合樂合曲,有節有拍,高低抑揚者,謠只是空口數說而已。朝陽民歌常聽到的有《孟姜女》、《小白菜》、《十勸郎》、《月兒漸漸高》、《送郎》、《西北鄉》、《小放牛》、《賣餃子》、《鋸缸》、《小五更》、《搖糖球》、《八段景》等,這些老調子的具體內容都各有不同,隨時變;穿進時代內容,隨人變。青年人口中多情愛,老人口中多悲戚。唱著多是男性,女的雖不在人前唱,可背地也多自哼。隨著時代的進步,交通的發展,廣播電視的普及,這些老調已少有人知,新調漸多。
剪紙
剪紙
剪紙
境內剪紙藝術十分普遍,在近代裝潢興起之前,隨處可見。通常洞房的窗戶上有“窗花”,紅色圓形,圖案多為“鳳吹牡丹”、“喜鵲登枝”、“鴛鴦戲水”等吉祥物,貼於糊窗欞的紙上。洞房內的“覆棚”(柴扎,紙糊猶如天花板)上有“覆棚”花,中間一圓形圖案,四角有四個直角三角形圖案,皆為“紅色”,內容亦多為“二龍戲珠”、“蓮生桂子”等吉祥物。屋當門間的兩頭“笆山尖”上,亦多貼有剪紙,不光帶媳婦要貼,有的人家過年亦貼,使之棚壁生輝。民國前多用豆油燈,燈上遇喜事吉日要貼“燈花”,燈座、燈盤裡有“座花”、“盤花”,綠色底,紅色花。燈盞上有“盞花”。有時用各種色紙做成紙花插入盞尾孔中,有時用紅黃紙剪成五瓣單片花朵,貼在柏葉上,后把柏葉插入盞尾孔。春節時,各家正門上方有貼“掛廊”之習,一門五幅,亦是用色紙剪成。
民樂民舞
民樂民舞
民樂民舞
民間音樂最古老的是鑼鼓,它是民間文藝活動的主要形式。娘娘廟的兩次廟會(農曆三月三和十月十五),是各村鑼鼓大顯身手的好時刻。境內各村,一直有老、中、青參加的鑼鼓隊,鑼鼓手世代相傳,各有拿手一絕。每逢除夕、元宵,相聚敲打,一直要打到二月二“土地爺”過生日。休息一月,三月三孝婦娘娘生日之時,又集齊大敲。常敲的有《一盆火》、《三鎚頭》、《花七錘》等,至於《孔雀開屏》、《蜻蜓點水》等,王傳業、金建彩、劉仰生、張茂起等一班老鼓手過世后,很少有人再敲。五、六十年代,忙於集體生產,各庄的鑼鼓逐漸消失。其次是鎖吶,群眾都稱“嗚哇”,咸道間,境內就有以之為生者,韓巷的龐家、胡家都是祖傳。誰家有喪事,邀之即至。貧者只兩人,一吹一打;富者有七八人的。常見的曲調有《小桃紅》、《滿江紅》、《雁落沙灘》等一些士家,老人壽誕,青年娶親,亦邀其吹奏,只是曲牌改為喜慶的《朝天子》、《喜遷鶯》罷了。五、六十年代“破四舊”,鎖吶不見,后又出現,可只用於喪事,且愈演愈烈,曲調都是現代流行歌曲,吹奏者不光是男性,更有年輕姑娘連吹帶舞。而朝陽人不多,韓巷龐家繼承者只一人。其他笛、簫、胡琴等管弦樂器,代有精者。九十年代后,漸為現代樂器所取代。
民間舞蹈
民國間常見的有“玩花船”、“踩高蹺”、“舞獅子”、“舞龍”等。五十年代,民間舞蹈更多,秧歌、腰鼓興起,到處可見,天天可見。改革開放后,知識青年喜跳現代舞,交際舞、友誼舞、華爾茲、探戈等,種類繁多,境內先後出現舞廳多處,后因營業不景氣而停,然集體廣場燈下跳舞,不花錢,跳的人一直不少。

風景名勝


文化遺存

文物保護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公佈於1983年,境內的“朝陽古文化遺址”及“太白澗”兩處榜上有名。2002年8月5日,連雲港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境內之“霧崖石城”榜上有名。第一批公布者已建標誌牌,第二批標誌牌待建。
朝陽古文化遺址朝陽古文化遺址簡稱“朝陽遺址”,位於朝陽水庫北面,新縣街西南,前進路南邊的農田中,面積近萬平方米,海拔10~12.4米。1976年由南京博物院探明發掘。1983、1986年相繼探掘。1995年,南京博物院在連雲港市博物館參加下,再一次發掘,弄明其為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西周時期和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
北辛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1978年首發于山東藤州北辛村,其時為公元前5400~4400年。遺址之第六層(六層下為生土),發現磨製石器五件:石斧兩件、石錛一件、礪石(磨刀石)兩件。夾砂紅陶,夾砂褐陶片許多,可辨器形有夾砂紅陶釜兩件,徑分別為40厘米、25厘米。夾砂褐陶雙耳罐一,徑12厘米;缽一,徑27厘米,皆公元前4500年前物。
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晚期文化的一種,1928年首發于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其時為公元前2800~2300年。遺址第2~5層灰坑,灰堆及灰溝發現較多,光磨製石器即有11件:石斧5件,其型有二,其狀大小各異;外石錛3件;石刀2件;石鏃(箭頭)1件,其上多有崩疤。陶器其質有二,一為夾砂,一為純泥,其色有黑、灰、褐、紅、白五種,可多為碎片,可拼合復原為器者不多,種類卻不少,鼎、罐、豆(高腳盤子)、盆、盤、鬶、盒、杯、缽、碗、蓋、箅(餾列子),幾乎都有。器面磨光者多,飾有籃紋、水波紋、堆紋刻劃。大多為輪制,但其中鼎足,鬶把手、罐耳等,多為手制。
岳石文化,屬於新石器晚期,其時在夏商間,遺址第一層下至三層一灰坑中,只一輪制泥質黑陶盆,直口略敞,圓唇,平底,口徑10.8厘米,底徑7.4厘米,高7.8厘米。
西周遺存約為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841年物。遺址僅見兩灰坑。一坑內夾砂褐陶片居多,一坑夾砂灰陶片居多,表多素麵,亦有繩紋,可辨器形有鬲、罐等。
戰國墓葬為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到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物。在遺址表土層下,一墓坑長3.55米,寬1.55米,深0.37米,內無葬具,僅殘存頭骨、脛骨,隨葬品15件,均為陶器,夾砂夾蚌陶為主,泥質陶僅一件,除繩紋和弦紋外,多為素麵。釜、瓮、盒、勺、鏟各一,鼎、壺、罐、豆及耳環各二。
朝陽古文化遺址,20年4次探掘,南京博文院,連雲港市博物館專有簡報一份,發表於《東南文化》178期,肯定其為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早、中、晚三期具全的一處遺址,與中雲的藤花落遺址,僅距4公里,文化年代上有重合部分,二者有較密切的聯繫。
朝陽街道
朝陽街道
太白澗太白澗在韓李一組南邊。源頭自大霧崖東,往北到太白石后調頭往西,入朝陽水庫。《雲台補遺》云:“在新縣南山四里,一名后溝,危崖壁立,怪石森嚴,最為幽僻之境。”相傳唐詩人李白曾游此澗,源頭有巨崖,上有詩刻:“桃花風裡綠楊煙,酒店藏名三十年,游遍名山何處去,空餘澗水響涓涓。”此刻1991年被修路碎石掩埋。澗中更有“太白酒店”(一石窟,相傳李白在里飲酒)、“太白石”(相傳李白在石上哭日本友人晁衡)。市文物保護單位標誌即建在太白石北邊的澗邊。太白酒店崖上有詩刻一處,太白石上刻“太白石”三字,石南面更有詩刻五首(七律)。太白石西有“小烏龍潭”,潭畔崖上有五言詩刻四首;再西有“大烏龍潭”,潭西南崖上有七言詩刻一首,皆出自境內晚清詩人百川之手,時在清光緒間。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霧崖石城霧崖石城在南大霧崖下。《雲台導遊詩鈔》載:“咸豐九年(1859年),捻軍劉天福部數萬攻破南城,都司石龍章戰死。朝陽海州候補同知張鑒堂驚懼,遠避外海歸來,在這裡築石城一道,城內建房舍數十間,供鄉里避亂。”后張鑒堂之孫張百川以之為別墅。內房舍久毀,城牆尚在,內有摩崖石刻四處,一為張百川的《霧崖石城記》,共708字,在一巨崖頂上;一為張捷三的《清明偕秦干堂游大霧崖》七律二首,刻“石城記”同崖之北面;一為張才甫之《詠雲台山大霧崖》七絕四首,刻於“石城記”崖北一卧崖上,面天;一為王仙綱(大村人)書,記張百川幾人游大霧崖之事,刻於《石城記》西面十多米處一卧石上。
宗教建築
清中期,雲台地區宗教活動特盛,深山幽谷,多為佛道兩家所佔,寺觀特多,朝陽自不例外。
北海觀音寺北海觀音寺在金牛頂倒座崖下,規模宏偉,建於唐,重建於明。清初裁海毀,復海後山陽行僧蘭盂重修。雍正後朝廷興道滅佛,遂毀,留有廟基和諸多摩崖石刻。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興國禪寺興國禪寺在新縣街(原在村西),建於唐元和年間。唐末(公元820年左右)圮。宋元佑二年(1087年)重建。唐開成四年(384年),日本天台宗第三代座主圓仁法師隨遺唐使藤原常嗣來求法,四月六日來朝陽興國寺拜謁。宣統元年,張百川在廟裡辦蔚雲學堂(新縣小學前身),“五·四運動”中,佛像毀,僧眾他去。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遭日機轟炸,1941年又遭日寇縱火焚燒,后又局部修復。”文革”中,大殿拆去,院中一千年銀杏被殺。1985年新縣小學他遷,寺址為中心幼兒園、防保所及其它多家商店佔用。1995年,興國禪寺又在獅子山,原娘娘廟復建。
摩崖碑刻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北海觀音寺石刻年代久遠,風雨侵蝕,大部難辨龍蛇,能讀的有“曾經蒼海”、“金佛穗年”、“移我情”多處,一小井口崖上刻“無錫泉”,“噴玉泉”,“甘露泉”,“靈囗泉”,不知何人題寫。外有“雲接扶搖近,微茫日上初,囗囗開北海,山勢似南徐。絕磴凌空剎,殘城撫廢墟,滄波千萬疊,何處寄樵漁”真書,系張錫三題。
小烏龍潭石刻小烏龍潭東北畔一立崖上,西面刻詩四首,頌朝陽南山四時景色。“極目南屏秀,天高峭壁摩。奇峰添畫稿,歸路聽樵歌。水落游魚少,山深啼鳥多。龍潭新雨霽,絕磴起春波”,“驟雨凌空洗,岩腰瀑布橫。雪飛千丈落,月助一輪明。澗險泉流壯,崖高水怒鳴。有人倚石聽,松韻雜濤聲”,“拔地群峰峙,蒼茫景色饒。煙巒供酒碗,風月助詩瓢,怪石迎人立,枯山野火燒。半林霜落後,黃葉滿溪橋”,“西風吹谷口,梅放滿寒溪。雪積空山冷,雲村舊路起。鳥尋深樹立,驢過小橋低。凍筆呵開后,詩成掃石題。”張百川書。時為光緒間。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田橫碑記碑高2米,寬0.94米,本立西山之小山脖子上,傳說田橫墓前。”文革”后被推倒,搭一小溝上作橋板。1988年文物普查后,拉回鎮政府,放東大樓后。碑額有“義風千古”四字,碑文為“田將軍諱橫暨二客、五百義士碑記”,碑右一行“大清康熙四十一年,歲歡壬午,清和月里人成儉立。”此碑緣由《雲台導遊詩抄》引《劉荊山筆記》:“康熙間,東海巨平村諸生,成儉病絕,恍惚見所謂閆羅王者,對簿過失,惟事寡母甚孝,王曰:‘爾以孝故,得從末減其益,勉為善士,后十二年某月日,算乃絕也。命田將軍橫送歸。’既蘇,重修田將軍墓。為立碑,后卒年月日悉合。”
毛主席大社優越性碑刻1955年9月21日,毛主席為朝陽鄉前進生產社的一篇總結文章—“大社的優越性”加的按語。1972年,建朝陽水庫,將其刻於花崗岩石板上,置溢洪孔放水閘門橫額上。岩面長2米,高80公分,字徑5厘米,全部是毛主席手寫體,石工是劉巷張達佑。

旅遊

太白澗景點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太白澗,在韓李水庫東邊,離朝陽鎮人民政府只4里路,澗兩側嶺峻石奇,草豐樹密,崔應階《雲台山志》云:“俗傳李白游海上,曾飲於此。”《雲台補遺》云:“在新縣南山四里,一名后溝,危崖壁立,怪石森嚴,最為幽僻之境。”其歷史文化遺存之多更是他處難比,鎮有識之士早有開發之望。2002年12月,設立太白澗旅遊開發公司,投資開發太白澗景點。到2004年底,已建“太白澗環保生態園”牌坊大門。
大笊崖景點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在張庄的東南方,過張庄大橋東行千米即是大笊崖景點。它是南雲台的一條山脊,北坡高陡險峻,亂石嶙峋,山頭一裸崖,若一笊籬頭,人稱“大笊崖”,亦有稱其為“大招崖”。
黃崖景點
張庄東面,是宋代黃岩隱居處,上有黃岩洞,故此山眾稱黃崖山。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黃岩洞黃岩洞是黃崖標誌性景觀,在張庄東山的果園中,洞門朝西,洞南北長11米,東西寬6米多,高3米左右。1999年,黃氏出資請灌雲伊蘆石工來此,在洞額刻“黃岩洞”三字,以示遊人。字徑50公分,字深2公分,整個塗以紅漆,在深山中十分顯眼。
艾不城景點
在朝陽鎮直東山頂,史載齊王田橫率五百義士由梁來隔峰山頂以求安,漢高祖劉邦得知,即派上將軍艾不追趕招撫,在此築城,史稱“艾不城”。艾不城附近有“觀音崖”、“天書石”諸多勝處。
興國寺景點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在朝陽鎮向陽大道(也曾叫過朝陽路)的北端,獅子山下。景點的中心部位就是1995年10月20日在原來“漢東海孝婦祠”基礎上重建的“興國寺”。興國寺南邊隔一牆就是朝陽中學,中學東面200米,就是牛旮旯水庫。興國寺正殿後100米高處即是獅子山頂,上有獅子岩。興國寺山門前即是“娘娘廟”廣場。新墟一級公路(310國道)和鎮里的向陽大道在這裡交匯。娘娘廟廣場北邊就是隴海鐵路,鐵路北就是煙墩山,山頂有古煙墩。
白龍潭景點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朝陽街道[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在韓李、劉巷兩居民區(村)之南山坡上,除山中白龍潭這一自然景觀外,其歷史遺存很多,白龍潭北的大團山上的上古岩畫,是少昊之東夷鳥圖騰形象。遊人欣賞、探測,趣味無窮。大團山頂有由吾廟址,故亦被稱之為由吾峰。白龍潭之西南即是竹山,亦有稱“窄山”的,更有稱“弇榆山”的,乃南北朝明僧紹隱處。
西山景點
朝陽鎮西部山上,除自然山水、果林外,還有漢天鳳間(14年)農民起義女領袖呂母率部駐紮遺址,及民間傳說唐相殷開山小女兒用桃花為人治病的桃花澗幽境。

歷史人物


姓名朝代備註
張景新縣人
李禎韓李村李氏始遷祖
張定國明末清初新縣張氏先輩
張鳴遠新縣人
張正儀新縣人
張恩沛清末新縣人
孫敘成清末沙集人
李學務清末韓李人
劉漢生清末劉巷村人
張學翰民國新縣人
張汝倫民國朝東街人
唐雨生民國新縣街人
孫汝操民國新縣人
參考資料 

所獲榮譽


2020年7月,朝陽街道被評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