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勞工
李勞工
李勞工(1901-1925)原名克家。廣東海豐人。1922年隨彭湃從事農民運動,曾任廣東省總農會農業部部長兼宣傳部委員。黃埔軍校第二期畢業。曾參加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歷任海豐農鼬衛軍大隊長。黃埔軍校後方辦事處主任、東征軍駐海陸豐後方辦事處主任。后被民團逮捕,就義於海豐田墘。
1901年生於海豐捷勝一農戶。高小畢業后當小學教員。時值“五四”運動前夕,得閱進步書刊,接觸民主革命思想。1920年海豐蠶桑局招收學員,克家棄教就學,志在致用。掌握蠶桑知識后即回捷勝實踐。向地主何念陽租荒地30畝作桑田,拚力墾殖,經一年栽種,生勢甚旺。何念陽見地有利,提出升租。克家屢與爭辯無效,一怒之下砍光桑樹,向人發誓說:“我不騎馬不回鄉。”遂奔海城,在蠶桑局工作。1922年彭湃在海豐致力農民運動,克家深受感動;與彭湃談后,即棄蠶桑而參加農運,改名勞工,以示勞動神聖。隨深入區鄉組織農會,成為彭湃得力助手,聲譽日著。1923年海城成立廣東省農會,被選為執行委員,任農工部長兼宣委。同年農曆七月發生“七?五”農潮,縣政警逮捕農會幹部25人,宣布解散農會。勞工等轉入地下秘密活動,后隨彭湃到廣州開拓局面。1924年勞工在廣州加入中國共產黨,由黨組織選送入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習。1925年2月國民革命軍東征,勞工受周恩來指派,率先遣隊進入惠海邊境佔據制高點。東征軍在惠海農民武裝配合下擊潰敵軍,進佔海豐縣城。黨組織派勞工負責訓練海陸豐農民自衛軍,任大隊長。旋被委派為黃埔軍校後方主任和東征軍駐海陸豐後方辦事處主任,不久調任陸豐縣黨組織領導。1925年6月,東征軍回師廣州,陳炯明部重占汕頭。1925年8月進攻陸豐,勞工接到緊急通知,即布置陸豐農軍大隊到海豐匯合,自己暫留陸豐做善後工作。其時陳軍劉志陸部已進入陸豐邊境。勞工離開陸豐時覓小路回海豐。當越過海陸豐交界的大德嶺時,因天黑迷路,誤投地霸陳丙丁爪牙陳貌的老巢城林埔,被陳丙丁武裝扣押。陳深知勞工有軍事才能,企圖降服他為己所用。勞工回答說:“頭可斷,志不可奪!”。1925年9月24日上午,勞工被押赴田墘鎮刑場,壯烈犧牲,年僅24歲。
李勞工,名克家,1901年出生於廣東省海豐縣捷勝鎮一個小販家庭。他在文亭高等小學讀書時勤奮學習。1918年,他小學畢業后,在捷勝鎮南町小學任教員,常閱讀《新青年》等革命書刊,追求進步。
1922年,李勞工到海豐縣蠶桑局工作,后得悉彭湃在縣城郊區從事農民運動,就前往拜訪彭湃,兩人對開展農民運動問題交換意見,李勞工的一些見解深得彭湃好評。在彭湃幫助下,他深入農村,發動農民起來參加反封建鬥爭,並將自己易名為“勞工”,以表明尊重“勞工神聖”之意。他積極發展農會會員,為農民解決困難,並對農會改革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彭湃曾在《海豐農民運動》一書中讚揚過李勞工在開展農民運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1923年7月,他協助彭湃在海豐建立廣東省農會,被選為委員、農業部部長兼宣傳部委員,成為省農會的主要領導成員之一。
當時,海豐農民十分窮困,租耕地主土地,要把農產品的一半或百分之七八十作地租交給地主。這一年夏,海豐發生特大水災、風災,房屋倒塌近半數,農作物損失百分之八十。李勞工協助彭湃召開農會執委和代表會議,決定“至多三成交租”,並派宣傳員到各鄉貫徹。8月15日,全縣農民大會在橋東社舉行。李勞工在會上發表演說,號召農民堅決開展減租鬥爭。
海豐豪紳成立“糧業維護會”,反對減租,還串通反動軍警於8月16日突然襲擊農會,逮捕了25人。李勞工走脫了,后隨彭湃轉移到大嶂山邊,他們決定:由彭湃等赴老隆,同陳炯明交涉,要求釋放被捕者;李勞工回農村,繼續發動農民,組織營救。不久,彭湃回來。李勞工詢問結果,得知無效。他們轉到香港,請海豐籍群眾援助,獲一筆捐款,寄回海豐作營救用。
這時,一名住在香港的陳炯明的親信,撰寫了攻擊海豐農民運動的文章在報紙上發表。李勞工看見了,迅即發表了《海豐的農民運動底一個觀察》一文,以半年來,海豐農業、林業、教育、衛生、仲裁等各個方面所獲得的偉大成績,批判了那些認為海豐農民運動糟得很的無恥謠言,還揭發了海豐縣反動縣長王作新、陳炯明所部師長鍾景棠摧殘農民運動、壓迫農民的種種罪惡事實。
李勞工在香港活動幾十天後,轉到龍川同陳炯明交涉,要求釋放農會幹部。后發現陳炯明是個反動到底的人物,爭取無效,便隨彭湃轉到潮陽、潮安、澄海、汕頭等地活動,在粵東地區十幾個縣組織農會,會員達十幾萬人,聲勢浩大。
1924年2月,李勞工隨彭湃到捷勝恢復農會。3月17日,他又協助彭湃恢復海豐縣總農會。陳炯明發現農會力量很大,對自己統治不利,便要王作新解散農會。王作新以海豐縣公署名義出布告說:“頃奉總司令(陳炯明)面諭,克日須將農會解散。如敢故違,定必嚴加究辦。”
3月下旬,李勞工到廣州,從事工人運動,建立了廣州人力車工人俱樂部,當選為主任。為了團結手車工人起來參加政治活動,他和工人交朋友,與工人一起拉黃包車,修理手車。他這種艱苦奮鬥精神,獲得工人們擁護。五一勞動節當天,廣州各界職工舉行盛大集會,李勞工喬裝為手車工人,拉著一輛黃包車到大會。當大會宣布發表自由演講時,他上台演說,激昂慷慨,非常精彩,獲得暴雨般的陣陣掌聲。他還帶領手車工人開展反對包工頭中間盤剝,反對軍警任意毆打手車工人的鬥爭,維護了工人階級的切身利益。
1924年,李勞工參加中國共產黨,后考入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習。通過學習,他掌握了更多的革命理論和軍事知識,參加了軍事訓練,熟練軍事技術,決心將來奔赴戰場衝鋒陷陣,殺敵立功。
1925年2月,廣東革命政府決定舉行東征。根據周恩來指示,李勞工與林務農挑選了60個海陸豐籍手車工人擔任先遣隊,作惠陽、海豐山區交通的嚮導,並發動當地農民對反動軍隊開展襲擊。2月4日,李勞工率領先遣隊出征,挺進惠陽、海豐邊區,配合東征軍,進攻敵軍。東征軍在惠陽、海豐農民支援下,將陳炯明部打敗,乘勝佔領海豐城。
3月3日,海豐人民召開全縣大會歡迎東征軍,到會群眾三萬人,李勞工出席大會。3月中旬,在彭湃主持下,海豐縣農民代表大會召開。大會決定建立海豐農民自衛軍,以李勞工為大隊長。周恩來非常重視這支農民武裝,親自授槍,並派黃埔軍校畢業生吳振民、宛旦平等一批武裝幹部到這支部隊工作,還把先遣隊作為這支農軍的骨幹。在此期間,海豐還成立了農民自衛軍訓練所,陸豐也建立了農民自衛軍一個中隊。這些武裝,均由李勞工任負責人。他與戰士們打成一片,深受戰士好評。
為了肅清陳炯明的殘部,李勞工帶領農民收繳了當地反動派的一批武器,用來擴大農民武裝;同時對作惡多端的陳炯明餘孽,處以罰款,用作農會和農軍的活動經費。對此,國民黨右派人物曾向東征軍總部誣告李勞工。蔣介石到海豐巡視時曾過問此事,李勞工申明:
“收繳敵人槍械來武裝自己,加強革命力量,罰反動派非法收入款充作農會和農軍經費,鞏固革命隊伍,實百利而無一害;至於收入款項賬目清楚,有賬可查。”
蔣介石聽后,也不得不認為李勞工言之有理。他發現李勞工是一個人才,可以利用,就委他為黃埔軍校駐海陸豐後方辦事處主任。
由於東征軍節節勝利,陳炯明敗退到閩粵邊境的漳州一帶,海豐農民運動蓬勃發展。在此期間,李勞工率領農軍到海陸豐邊遠地區開展工作,打擊惡霸反動武裝,幫助建立農會,發展農軍,開展減租鬥爭,當地農民群眾對他非常擁護。
1925年夏天,李勞工兼任陸豐黨組織負責人。他廣泛發動當地農民青年參加農民自衛軍。這期間,陸豐群眾控告縣長徐建行有貪污等不法行為,要求清算。李勞工支持群眾的正義行動。后徐建行被免職,李勞工等便向上級推薦共產黨員、廉潔奉公的劉琴西為縣長。6月初,滇軍總司令楊希閔和桂軍總司令劉震寰在廣州發動反革命軍事叛亂,陰謀顛覆廣東革命政府,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等率領部分東征軍由東江地區回師廣州平亂。軍閥陳炯明趁這個時機,糾集反動軍隊從廣東、福建邊界捲土重來,攻打海陸豐。當時,李勞工接到上級通知,要陸豐農民自衛軍立即轉移到海豐集中,然後再轉到廣州。李勞工立刻集合陸豐農軍,布置他們出發海豐,自己仍留陸豐處理善後事宜。9月,陳炯明與軍閥劉志陸勾結,氣勢洶洶地向陸豐反撲過來。李勞工率領軍民堅決反抗來犯之敵,但孤軍作戰,寡不敵眾。那時,他和另一位戰友準備繞道往田乾找革命隊伍聯繫,因天黑迷路,在湖內城林埔被當地惡霸陳丙丁的反動武裝民團逮捕,解往田乾。反動派對李勞工嚴刑迫供,要他投降。李勞工堅貞不屈,斬釘截鐵地說:“頭可斷而志不可奪”,並痛斥反動派的卑鄙無恥。
9月24日早晨,是李勞工就義的日子。許多農民、圩鎮貧民聞訊紛紛趕來送別。敵人害怕了,下令民團出動戒嚴。李勞工在刑場上當眾控訴土豪劣紳壓迫剝削農民的種種罪行,宣傳革命必勝的道理。他大義凜然地說:
我跟隨彭湃同志從事農民運動多年,一心為廣大農民的利益而戰鬥。我雖不幸被捕,敵人可以毀滅我的肉體,但是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卻是反動派永遠毀滅不了的。我雖然死了,但是還有千千萬萬的同志起來繼續戰鬥。中國革命事業是一定會勝利的!
敵人趕忙制止他講話,他不理睬,繼續高聲講話,反動派害怕了,趕忙向他開槍。
登時,他胸腔噴出殷紅的鮮血,但他依舊巍然不動,痛斥敵人不止,並用儘力氣高呼“打倒反動派!”“革命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大惡霸陳丙丁趕緊跑到他身旁,一連開了數槍。李勞工才像巨人般英勇倒在血泊中,就義時年僅24歲。
在場群眾萬分氣憤和悲痛地說:“勞工是不應該死的呀!這些殺人劊子手,我們早晚會收拾他們的!”
1925年10月,革命軍舉行第二次東征,重占海豐。彭湃在海豐縣農民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時對李勞工的壯烈犧牲高度評價說:“李勞工同志的犧牲,是我們農民兄弟的一個大損失。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毫不留情地消滅敵人。先烈們一點一滴的鮮血,都要用敵人的血來清償!”他講話完畢,全體代表起立,為李勞工等烈士默念誌哀。
他英勇捐軀后,海陸豐人民建立了李勞工烈士紀念碑。大革命失敗后,敵人毀掉這個壯嚴的紀念碑。但是,李勞工畢生英勇戰鬥的光輝業績,卻永遠活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