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結構

對外貿易結構

廣義的對外貿易結構包括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方式結構,對外貿易模式結構,對外貿易區域結構。狹義的對外貿易結構即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個國一定時期內,各種類別的進出口商品占整個進出口貿易額的份額。一個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主要是由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自然資源狀況和貿易政策決定的。發達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以進口初級產品為主,出口工業製成品為主;而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商品結構的特徵則是以出口初級品為主,進口工業成品為主。

基本概括


多年來,經過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調整,中國已經初步奠定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的新型外貿調控體系。外貿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財政、金融和產業政策等已經上升為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單一、封閉的外貿經營格局已經改變,經營主體多元化為外貿發展帶來了活力,成為中國外貿、特別是出口的主要推動因素之一。這些已經是正在構成中國未來對外貿易長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但另一方面,正如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的那樣,中國的對外貿易還存在發展不穩定、結構調整緩慢、缺乏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等許多問題和矛盾。這些以進出口貿易質量等外在形式表現出的不足,有著外貿調控和經營機制不夠完善等體制性原因,其根源在於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的影響。

機遇與挑戰


從國際環境來看,在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中國的對外貿易也將面臨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首先,由於發達國家的經濟穩定增長,中國將在優勢互補和水平分工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國際貿易的有利條件;其次,日趨活躍的國際資本流動必將帶動世界進出口貿易的持續增長,為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創造良好機會。但是,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蓬勃發展、南亞經濟的崛起和拉美地區經濟的上升將會進一步改變世界經濟格局,與中國發展出口形成強烈競爭,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也將進一步加劇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程度。因此,如何進一步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外貿調控體制和經營機制,培育具有長期發展潛力的主導產業,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進出口貿易的較快增長,為中國經濟的長期持續快速發展創造條件應該成為跨世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調整的重要課題。

有效措施


加快改革,逐步建立外貿調控體系
多年來中國的外貿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就,但由於受過去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依靠行政手段和計劃經濟方法決定外貿經營的現象依然存在,尚未完全形成有效運用匯率、利率、稅率等經濟槓桿的外貿調控體系,外貿宏觀管理的規範化、法制化水平不夠高。因此,今後幾年中,加快外貿體制“兩個轉變”的進程,推動匯率、利率和關稅稅率的市場化,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外貿運行機制,仍然是中國外貿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政府的管理職能應當進行徹底轉換,而且需要加強商業外貿中介機構以及行業協會、商會等民間市場協調機構服務功能,促進管理、經營、服務三方面的配套改革和協調發展。
按照政策和原則,促進外多元化發展
逐步實現外貿經營權制度向外貿登記制度的轉變。傳統外貿專營體制的打破,為近幾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帶來了活力。但是,由於外貿經營權以及市場准入方面的種種限制,外貿經營還未形成充分、自由競爭的多樣化格局。長期壟斷經營的優越環境也造就了專業外貿企業難以適應市場競爭環境的內在“體質”。為此,完善外貿企業的經營機制,創造多元化的市場競爭環境對於跨世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應當賦予更多的生產企業外貿經營權,促使各種企業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參與競爭。有必要逐步實行商業外貿的跨行業綜合經營,最終建立外貿經營登記制。專業外貿公司應當加強自身改革,完善經營機制,逐步走上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發展道路,提高企業經營的集約化程度和規模經營效益。總之,多元化的競爭格局和各類外貿經營主體的不斷發展,將在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提高外貿經營的質量、效益、信譽和優化產業結構、商品結構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發展主導產業,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出口商品結構,反映了中國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落後、缺乏國際競爭力,即使是出口比重正在逐漸上升的機電產品,也大多數屬於加工程度低、技術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業製成品,由此造成中國的出口長期面臨東南亞國家等發展中國家的強烈競爭,很容易受到國際匯率等成本因素變動的影響,難以創造穩定的出口發展環境。所以,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是提高中國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的當務之急。為此,首先必須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培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充分利用產業扶持、政策優惠等手段,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為出口提供更多的高附加值產品,提高中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在出口商品結構調整過程中,應當通過信貸等手段支持機械、電子、交通運輸設備等高技術產業擴大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檔次。
利用國外資源,開拓新的國際市場
80年代以來日趨活躍的直接投資是促使整個世界國際貿易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近十幾年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外商直接投資的帶動作用。但是,目前中國企業向海外的投資發展緩慢,在充分利用國外資源發展國民經濟、通過國際化生產擴大進出口、開拓新的國際市場方面只是剛剛起步。應當看到,中國和南亞、非洲、南美洲、東歐、中亞地區各國之間具有較強的經濟互補性,許多發展中國家所需要的技術和設備已經成為中國的一種比較優勢,而中國的工業化發展急需的能源、原材料等資源正是其中一些國家的優勢所在,這些充分說明了中國發展海外投資生產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企業向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有利於促進中國的技術和機械設備出口,有利於實現部分面向西方市場而在國內已經失去成本優勢之出口型產業的轉移,同時有利於開發海外資源、增加有效進口以滿足國內日益擴大的生產需求。可以預見,隨著面向上述地區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增加將會大大提高中國同這些地區之間雙邊貿易的市場份額,並為下一世紀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加快貿易方式轉化,促進地區開發
加工程度較低、附加值含量不高的加工貿易出口在全部出口中佔有較大比重是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結構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如果不能在儘可能短的時期內,實現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進口替代,帶動相關工業的發展,並以逐漸成熟的整體性生產和技術能力保持加工產品的競爭力,將可能使加工工業成為一種“無根工業”,隨時由於勞動力成本和政策性優勢的消失而導致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嚴重下降、喪失加工產業的發展條件和貿易機會。因此,促進貿易方式結構的升級轉換應當是跨世紀時期對外貿易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方面政策引導的作用不容忽視。目前情況下,造成貿易方式向加工貿易傾斜的原因主要包括國內上游產業技術水平較低、產品質量不夠穩定,產業政策過多向下游產業傾斜,一般貿易出口商品含稅,信息、中介功能薄弱等幾個方面。由此可見,制訂合理的產業發展政策,對上游工業的技術進步實行鼓勵政策,儘快調整貿易政策,解決出口商品含稅問題,支持和鼓勵各種信息、中介商業機構的發展和壯大等應當說是行之有效的政策選擇。貿易方式的轉換有利於原材料等上游工業的發展和成熟,不僅如此,由於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富集、勞動力豐富的相對優勢,中國的資源性加工產業也大多集中在這些地區。對國內資源和資源加工產品的巨大需求,將促使上游加工產業鏈條向中西部地區延伸,帶動中西部地區開發,並為該地區產品直接進入國際市場開闢新的途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必要構築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地區開發政策相結合的政策體系,形成促進上游加工產業和中西部地區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
深化進口體制改革,建立市場運行機制
中國進口體制改革的方向就是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的需要,逐步開放國內市場,最終建立以匯率關稅等經濟手段為主、以優質產業扶持等產業政策為輔、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統一規則的進口體制,為中國早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通過引入激烈競爭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和技術升級創造條件。按照這些目標,中國已經在開放國內市場、逐步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多次大幅度自主下調進口關稅,短短几年時間使平均關稅水平降低到了17%,同時還取消了許多非關稅貿易壁壘,服務領域的市場開放也在逐步展開。但是,目前中國在世界各國仍然屬於關稅較高國家的行列,關稅水平甚至高於發展中國家15%的平均水平,由於進口增長緩慢而帶來的巨額貿易順差已經成為引發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過多的非關稅壁壘和服務貿易市場准入限制還在成為影響多邊或雙邊貿易談判順利展開的負面因素。因此,今後幾年內中國開放商品和服務貿易市場的任務仍非常艱巨。應提前實現將關稅降低到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市場開放目標,加快撤銷非關稅壁壘和開放服務貿易領域的步驟,促進進口貿易的健康發展,消除新的貿易不平衡,強化中國在參與多邊或雙邊貿易談判方面的有利地位,爭取在本世紀內實現加入世貿組織的願望。在開放市場的同時,必須注意建立規範的市場運行機制,完善反傾銷、反補貼、反不正當競爭等法律制度,創造公平、合理的自由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