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寒證

虛寒證

虛寒證,中醫病證名。是陽氣不足,陰寒內盛,不能溫養臟腑而出現的證候,常見於月經後期。

簡介


● 英文名稱:Deficiency Cold Pattern/Syndrome
● 又稱:陽虛證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八綱辨證

古籍摘選


● 至若症變虛寒,則由元氣素虛,五臟虧損。(《兒科醒》)

名詞解釋


● 陽氣不足,失去溫煦推動,以畏寒肢冷,尿清便溏,舌淡胖,脈沉遲無力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虛寒證是指體內陽氣虛衰所致的證候,也稱陽虛證、陽氣虛證、陽虛內寒證。

臨床表現

● 臨床常見精神不振,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少氣乏力,舌質淡嫩,脈微或沉遲無力。

病機析要

● 形成虛寒證的原因,主要有:久病損傷,陽氣虧虛,或氣虛進一步發展;久居寒涼之處,或過服寒涼清苦之品,陽氣逐漸耗傷;年高而命門之火漸衰。
● 陽氣虛衰,陽氣的推動、氣化功能不足,則精神不振,面色淡白,少氣乏力。
● 陽氣溫煦不足,則畏寒肢冷,心腹寒痛,小便清長,大便溏薄。
● 舌質淡嫩,脈微或沉遲無力,均為陽氣虧虛之徵象。

臟腑常見虛寒證

● 肺陽虛證:又稱肺虛寒證,陽氣虧虛,肺失溫煦,以咳嗽氣喘,畏冷肢涼,吐稀白痰,胸悶,苔白滑,脈弱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 脾胃虛寒證:脾胃陽氣虛衰,失於溫運,以腹脹食少,脘腹冷痛喜溫喜按,畏冷肢涼,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潤,脈沉遲無力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 胞宮虛寒證:陽氣虧虛,胞宮失卻溫煦,以畏冷肢涼,小腹隱痛、喜溫喜按,月經色淡、質稀,或帶下清稀,或不孕,或流產,面色白,舌淡苔白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證候鑒別

● 虛寒證虛需與實寒證鑒別。實寒證是指寒邪侵襲人體,由表入里所致的證候。症見畏寒喜暖,面色蒼白,四肢欠溫,腹痛拒按,腸鳴腹瀉,或痰鳴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長,舌苔白潤,脈遲或緊。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GB/T 16751.2-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出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