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殿

帝王處理朝政或宴居的建築物

宮殿:基本解釋:Palace 帝王處理朝政或宴居的建築物,宮殿是帝王朝會和居住的地方,規模宏大,形象壯麗,格局嚴謹,給人強烈的精神感染,突現王權的尊嚴。中國傳統文化注重鞏固人間秩序,與西方和伊斯蘭建築以宗教建築為主不同,中國建築成就最高、規模最大的就是宮殿。從原始社會到西周,宮殿的萌芽經歷了一個合首領居住、聚會、祭祀多功能為一體的混沌未分的階段,發展為與祭祀功能分化,只用於君王后妃朝會與居住。在宮內,宮殿常依託城市而存在,以中軸對稱規整嚴謹的城市格局,突出宮殿在都城中的地位。

詞語概念


詞語信息

詞目:宮殿
拼音:gōng diàn
英語:palace

基本解釋

紫禁城是明朝和清朝兩代的皇宮,是中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故宮博物院》

引證解釋

宮殿
宮殿
指的是皇帝所住的房子。亦泛指高大華麗的房屋。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唐·杜甫《哀江頭》詩:“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宋·陸遊《雨晴游洞宮山天慶觀坐間復雨》詩:“近水松篁鎖翠微,洞天宮殿對清暉。”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梵王宮殿月輪高,碧琉璃瑞煙籠罩。”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因遍觀諸島,咸非故形,卑者抗之,銳者夷之;宮殿樓台,雜出其中。” 《東周列國志》第三回:“不一日,到了鎬京。周公先驅入城,掃除宮殿。”郭小川《西出陽關》詩:“幾千丈冰峰呀,幾千頃綠原,好象水晶宮殿突起在大海中間。”

辨析

宮室和宮殿
宮殿
宮殿
宮殿
宮殿
人們常說“宮室”,“宮”和“室”的區別在於宮是有套間的房屋,後來發展為指多間建築組成的建築,最後專指帝王的居室。“殿”搬來就是“臀”,處於人體下部,所以有居尾部的意思,比賽的最後一名稱“殿軍”,撤退走在最後叫“殿後”;同時又有坐鎮的意思。高大的房子一般地基都較高,如同坐在上面,所以也叫“殿”,寺廟中供奉佛像處也叫殿。如“大雄寶殿”。而宮也可指寺廟,後來專指道教廟宇,如北京的蟠桃宮、萬壽宮、文昌宮等等。

基本含義


概述

宮殿為皇帝居住之所,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高級、最豪華的一種類型。根據考古發現,早在商代時期,就出現了宮殿。秦漢以來,宮殿規模更為宏大,如秦始皇的阿房宮,漢武帝的 未央、長樂、建章諸宮,唐代的大明宮,明朝的南京故宮。現存宮殿還有北京明清紫禁城(故宮)和瀋陽故宮(明末清初)兩座,以紫禁城最大也最完整。
宮城內包括禮儀行政部分和皇帝居住部分,稱前朝後寢或外朝內廷;此外,還有倉庫和生活服務設施。宮殿常是國中最宏大、最豪華的建築群,以建築藝術手段烘托出皇權至高無上的威勢。

與都城的關係

宮殿外陳設
宮殿外陳設
春秋以前宮殿同都城的關係尚待進一步探查。自春秋起,從遺址和實物看,大體分兩個階段。自春秋 至唐代,宮城大多在都城中,宮城的一邊或兩邊靠近城牆;有的則在都城外,附著一邊城牆或一個城角;甚至有分建兩城的。這方面的實例有臨淄齊城、鄭韓故城、邯鄲趙城、西漢長安城、東漢和北魏洛陽城、曹魏鄴城、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等的宮城或宮殿區。從北宋起,北宋開封城、金中都、元大都城、明中都、明南京城、明清北京城、宮城處在都城之中,四面為城區所包圍。
自春秋至漢代,都城內多不止一座宮殿,宮殿之間為居民區。自曹魏鄴城起,宮殿集中於都城北部,同居民區隔開,宮前幹道兩側布置衙署,形成都城的南北軸線。至唐長安城發展成宮城在全城中軸線上,後來宋汴梁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繼承了這種格局。

布局

嚴格的中軸對稱
左祖右社
前朝後寢

宮殿外陳設

華表
石獅
日晷
嘉量
吉祥缸
鼎式香爐
銅龜銅鶴

組成部分


宮殿
宮殿
古代建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宮殿建築則是其中最瑰麗的奇葩。不論在結構上,還是在形式 上,它們都顯示了皇家的尊嚴和富麗堂皇的氣派,從而區別於其它類型的建築。幾千年來,歷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視修建象徵皇帝權威的皇宮,形成了完整的宮殿建築體系。故宮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在世界建築史上別具一格,是中國古典風格建築物的典範和規模最大的皇宮。梁思成說:“中國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餘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
下面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的種類和名稱:
殿堂
中國古代建築群中的主體建築,包括殿和堂兩類建築形式,其中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築所專用。堂、殿之稱均出現於周代。“堂”字出現較早,原意是相對內室而言,指建築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夾,室的兩旁有房、有廂。這樣的一組建築又統稱為堂,泛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居處建築。“殿”字出現較晚,原意是後部高起的物貌;用於建築物,表示其形體高大,地位顯著。自漢代以後,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築,但宮殿、寺觀中的次要建築也可稱堂,如南北朝宮殿中的“東西堂”、佛寺中的講堂、齋堂等。殿和堂都可分為台階、屋身、屋頂三個基本部分。其中台階和屋頂形成了中國建築最明顯的外觀特徵。因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殿和堂在形式、構造上都有區別。殿和堂在台階做法上的區別出現較早:堂只有階;殿不僅有階,還有陛,即除了本身的台基之外,下面還有一個高大的檯子作為底座,由長長的陛級聯繫上下。殿一般位於宮室、廟宇、皇家園林等建築群的中心或主要軸線上,其平面多為矩形,也有方形、圓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間和構件的尺度往往較大,裝修做法比較講究。堂一般作為府邸、衙署、宅院、園林中的主體建築,其平面形式多樣,體量比較適中,結構做法和裝飾材料等也比較簡潔,且往往表現出更多的地方特徵。
樓閣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多層建築物。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別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築。閣一般平面近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築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閣為主體的,獨樂寺觀音閣即為一例。樓則多狹而修曲,在建築組群中常居於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經樓,王府中的后樓、廂樓等,處於建築組群的最後一列或左右廂位置。後世樓閣二字互通,無嚴格區分,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築形式和用途。城樓在戰國時期即已出現。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闕樓、市樓、望樓等都是漢代應用較多的樓閣形式。漢代皇帝崇信神仙方術之說,認為建造高峻樓閣可以會仙人。佛教傳入中國后,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築也是一種樓閣。北魏洛陽永寧寺木塔,高“四十餘丈”,百里之外,即可遙見。建於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國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可以登高望遠的風景遊覽建築往往也用樓閣為名,如黃鶴樓、滕王閣等。中國古代樓閣多為木結構,有多種構架形式。以方木相交疊壘成井欄形狀所構成的高樓,稱井□式;將單層建築逐層重疊而構成整座建築的,稱重屋式。唐宋以來,在層間增設平台結構層,其內檐形成暗層和樓面,其外檐挑出成為挑台,這種形式宋代稱為平坐。各層上下柱之間不相通,構造交接方式較複雜。明清以來的樓閣構架,將各層木柱相續成為通長的柱材,與梁枋交搭成為整體框架,稱之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變異的樓閣構架形式。
中國傳統建築中周圍開敞的小型點式建築,供人停留、觀覽,也用於典儀,俗稱亭子,出現於南北朝的中後期。“亭”又指古代基層行政機構,兼設有旅舍形式 亭一般設置在可供停息、觀眺的形勝之地,如山岡、水邊、城頭、橋上以及園林中。還有專門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鍾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圓形、多邊形外,還有十字、連環、梅花、扇形等多種形式。亭的屋頂有攢尖、歇山、錐形及其他形式複合體。大型的亭可築重檐,或四面加抱廈。陵墓、宗廟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莊重,如明長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偉壯觀,如北京景山的萬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輕巧雅緻,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構造作法,亭的結構以木構為最多,也有用磚石砌造的。亭多做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四角攢尖頂在漢代已出現,八角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在唐代明器中已有發現。宋《營造法式》中所載“亭榭斗尖”,是類似傘架的結構。這種做法可以從清代南方的園林中見到。明清以後,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攢尖亭多用扒梁,逐層疊起。矩形亭的構造則基本與房屋建築相同。
廊
中國古代建築中有頂的通道,包括迴廊和游廊,基本功能為遮陽、防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形成中國古代建築外形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為室內外的過渡空間,是構成建築物造型上虛實變化和韻律感的重要手段。圍合庭院的迴廊,對庭院空間的格局、體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並能造成莊重、活潑、開敞、深沉、閉塞、連通等不同效果。園林中的游廊則主要起著劃分景區、造成多種多樣的空間變化、增加景深、引導最佳觀賞路線等作用。在廊的細部常配有幾何紋樣的欄桿、坐凳、鵝項椅(又稱美人靠或吳王靠)、掛落、彩畫;隔牆上常飾以什錦燈窗、漏窗、月洞門、瓶門等各種裝飾性建築構件。
台榭
中國古代將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稱為台,台上的木構房屋稱為榭,兩者合稱為台榭。最早的台榭只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模不大的敞廳,供眺望、宴飲、行射之用。有時具有防潮和防禦的功能。台榭的遺址頗多,著名的有春秋晉都新田遺址、戰國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遺址、秦咸陽宮遺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階梯狀夯土台。榭還指四面敞開的較大的房屋。唐以後又將臨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築物稱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於台榭的另一類型建築。
中國古代的祭祀建築。形制要求嚴肅整齊,大致可分為三類:
1、祭祀祖先的廟。中國古代皇帝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築稱宗廟。皇帝的宗廟稱太廟,廟制歷代不同。太廟是等級最高的建築。貴族、顯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築稱家廟或宗祠。仿照太廟方位,設於宅第東側,規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設義學、義倉、戲樓,功能超出祭祀範圍。
2、奉祀聖賢的廟。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廟,又稱文廟。孔丘被奉為儒家之祖,漢以後歷代皇帝多崇奉儒學。山東曲阜孔廟規模最大。奉祀三國時代名將關羽的廟稱關帝廟,又稱武廟。有的地方建三義廟,合祀劉備、關羽、張飛。許多地方還奉祀名臣、先賢、義士、節烈,如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陽奉祀三國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和河南湯陰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岳王廟”和“岳飛廟”。
3、祭祀山川、神靈的廟。中國從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並設廟奉祀,如後土廟。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嶽——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的神廟,其中泰山的岱廟規模最大。還有大量源於各種宗教和民間習俗的祭祀建築,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財神廟等。
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台型建築。北京城內外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祈谷壇、社稷壇等。壇既是祭祀建築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築群的總稱。壇的形式多以陰陽五行等學說為依據。例如天壇、地壇的主體建築分別採用圓形和方形,來源於天圓地方之說。天壇所用石料的件數和尺寸都採用奇數,是採用古人以天為陽性和以奇數代表陽性的說法。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別覆以三種顏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徵青天,中檐黃色象徵土地,下檐綠色象徵萬物。至乾隆十六年改為三層均藍色,以合專以祭天之意。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築,又稱“佛塔”、“寶塔”。塔起源於印度,也常稱為“佛圖”、“浮屠”、“浮圖”等。塔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數量極大、形式最為多樣的一種建築類型。
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地宮藏舍利,位於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剎在塔頂之上,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也有在相輪之上加寶蓋、圓光、仰月和寶珠的塔剎。
塔的種類眾多,中國現存塔2000多座。按性質分,有供膜拜的藏佛物的佛塔和高僧墓塔;按所用材料可分為木塔、磚塔、石塔、金屬塔、陶塔等;按結構和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剌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樓閣式塔著名的有西安慈恩寺塔、興教寺玄奘塔、蘇州雲岩寺塔等。密檐塔著名的有登封嵩岳寺塔、西安薦福寺塔、大理崇聖寺千尋塔等。單層塔著名的有歷城神通寺四門塔、北京雲居寺石塔群、登封會善寺凈藏禪師塔等。剌嘛塔塔身塗白色,俗稱“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山西五台縣塔院寺白塔等。金剛寶座塔著名的有北京正覺寺金剛寶座塔。
影壁
建在院落的大門內或大門外,與大門相對作屏障用的牆壁,又稱照壁、照牆。影壁能在大門內或大門外形成一個與街巷既連通又有限隔的過渡空間。明清時代影壁從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門外兩側多用八字牆,與街對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對,在門前形成一個略寬於街道的空間;門內用一字形影壁,與左右的牆和屏門組成一方形小院,成為從街巷進入住宅的兩個過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門外。農村住宅影壁還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築的,上加瓦頂。宮殿、寺廟的影壁多用琉璃鑲砌。明清宮殿、寺廟、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龍壁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龍壁也很有名。
坊表
江戶城
江戶城
中國古代具有表彰、紀念、導向或標誌作用的建築物,包括牌坊、華表等。牌坊 又稱牌樓,是一種只有單排立柱,起劃分或控制空間作用的建築。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等構件而不加屋頂的稱為牌坊,上施屋頂的稱為牌樓,這種屋頂俗稱為“樓”,立柱上端高出屋頂的稱為“衝天牌樓”。牌樓建立於離宮、苑囿、寺觀、陵墓等大型建築組群的入口處時,形制的級別較高。衝天牌樓則多建立在城鎮街衢的衝要處,如大路起點、十字路口、橋的兩端 以及商店的門面。前者成為建築組群的前奏,造成莊嚴、肅穆、深邃的氣氛,對主體建築起陪襯作用;後者則可以起豐富街景、標誌位置的作用。江南有些城鎮中有跨街一連建造多座牌坊的,多為“旌表功名”或“表彰節孝”。在山林風景區也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觀的前奏,又是山路進程的標誌。
華表為成對的立柱,起標誌或紀念性作用。漢代稱桓表。元代以前,華表主要為木製,上插十字形木板,頂上立白鶴,多設於路口、橋頭和衙署前。明以後華表多為石制,下有須彌座;石柱上端用一雕雲紋石板,稱雲板;柱頂上原立鶴改用蹲獸,俗稱“朝天吼”。華表四周圍以石欄。華表和欄桿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時的華表主要立在宮殿、陵墓前,個別有立在橋頭的,如北京盧溝橋頭。明永樂年間所建北京天安門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華表是現存的典型。

宮殿形制


自商迄清,歷代宮殿或有文獻記載,或有遺址,或有實物留存,其形制和沿革關係大致可考。
殷商宮殿
殷商宮殿
殷商宮殿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是一組廊廡環繞的院落式建築,有人推測它是早商宮殿。在鄭州商城內也發掘有幾處 較大的建築遺址,有人認為是商代中期的宮殿遺址。河南安陽殷墟公認是商代後期的宮殿遺址。這些宮殿都是在夯土基中埋木柱,屋頂未用瓦,可見終商之世,宮殿仍未脫離“茅茨土階”的狀態。
西周和春秋戰國宮殿
周代宮殿
周代宮殿
西周宮殿遺址迄未發現。據戰國時《考工記》記述,周代宮殿分前朝、后寢兩部分。前部有外朝、內朝、燕朝三朝(又稱大朝、日朝、常朝)和皋門、應門、路門三門。外朝在宮城正門應門前,門外有闕。內朝在宮內應門、路門之間,路門內為寢,分王寢和后寢。王的正寢即路寢,前面的庭即燕朝。《考工記》在西漢中期被發現,作為《周禮》中佚失的《冬官》,經東漢末鄭玄註釋,被正式列為儒家經典。故《考工記》所載宮室制度在漢代宮殿中並無反映,對漢以後各代的宮室卻有極大影響。這些宮室大都要依照《考工記》,把宮室嚴格區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並有明確的中軸線。但《考工記》中所述的三門,經鄭玄引用鄭眾的說法擴大為五門,故以後各代宮殿外朝部分都是“三朝五門”。
從已經發現的春秋戰國時代的宮殿遺址得知,通常是在高七八米至十餘米的階梯形夯土台上逐層構築木構架殿宇,形成建築群,外有圍牆和門。這種高台建築既有利於防衛和觀察周圍動靜,又可顯示權力的威嚴。影響所及,秦漢大型宮殿也多是高台建築。如山西侯馬平望古城、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城、山東臨淄齊城等,都有這種宮殿遺址。其中邯鄲趙國宮殿遺址,有一條明顯的南北軸線。陝西咸陽市東郊曾發掘出秦都咸陽的一座宮殿遺址,它位於渭水北岸高地上,即史書所說的“咸陽北阪”上。這一帶宮殿遺址密集,沿臨水高地向東延伸。已發掘的一處夯土台基殘高約6米,面積為45米×60米,推測原是一座依夯土墩台而建的高台建築,其中包括殿堂、過廳、迴廊、居室、浴室、倉庫等。室內還有火炕、壁爐和供保藏食物用的地窖,檯面有較完善的排水設施。通過這些可了解戰國後期宮殿的概貌。但它只是宮中一所次要宮殿,咸陽宮的總體布局還不清楚。
秦漢宮殿
阿房宮
阿房宮
秦統一全國后,建造了大批宮殿。據《史記》所載,共計關(指函谷關)內300處,關外400處。關中平原和 咸陽周圍主要的有:咸陽舊宮,渭水北阪上仿六國宮室的一連串殿宇,咸陽舊宮以南隔渭水在上林苑中建造的信宮(始皇二十七年亦曰咸陽宮,后稱極廟,以象天極,是正朝所在,為各處宮殿的中心),驪山北麓為太后所居的甘泉宮,咸陽舊宮北面“北陵”上新建的北宮等。這些宮殿和周圍200里內270所宮觀之間,有閣道或甬道相連。後來,又在渭水南另營宏偉的朝宮,別稱阿房宮,作為主要朝會之所,但未完成而秦亡。
西漢初期利用秦朝殘留的離宮——興樂宮修築成長樂宮,隨後又在其西 面建未央宮,作為正式宮殿,以長樂宮供太后居住。文帝、景帝時期增闢北宮供太子居住。武帝時,在城內北部興建桂宮、明光宮,並在城西上林苑內營造建章宮。各宮佔地大而建築物布局稀疏,不像明清所建那樣密集、嚴謹。每殿自成一區。漢代的前殿進行大朝會,以東西廂作為日常視事之所。王莽時改未央宮前殿為王路堂,比附《考工記》所載的路寢。建章宮是離宮,是宮與苑結合,兼有朝會、居住、遊樂、觀賞等多種功能的新宮殿類型。
東漢建都洛陽,先營南宮,后增建北宮,兩宮分依都城南牆、北牆,中隔市區,用三條閣道相聯,宮中各有前殿。漢末桓帝、靈帝時又增築東、西宮。
魏晉南北朝宮殿
麥積山石窟西魏壁畫宮殿
麥積山石窟西魏壁畫宮殿
魏晉時宮殿集中於一區,與城市區分明確。曹魏鄴城和孫吳建康城宮殿都集中於城北,宮前道路兩側布置官署。建康城自兩晉、南北朝宮殿大體相沿,其前殿受漢代東西廂建築的影響,以主殿太極殿為大朝會之用,兩側建東西堂,處理日常政務。從南朝建康起,各代宮城基本呈南北長的矩形,有中軸線,南面開三門,隋、唐、北宋、金、元的宮城均如此,至明代又改為南面一門,建康城的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
隋唐宮殿
大明宮
大明宮
隋代營大興城,於宮城前創建皇城,集中官署於內。宮內前朝一反漢至南北朝正殿與東西堂並列,即大朝與常朝橫列的布置,追紹《周禮》古意,比附三朝五門南北縱列的布置方式,在中軸線上,於宮南正門內建太極、兩儀兩組宮殿。唐承隋制,僅改殿門的名稱。唐長安大內以宮城正門承天門為外朝,元旦、冬至設宴會,頒布政令,大赦,外國使者來朝等,均在此舉行。門內中軸線上建太極、兩儀兩組宮殿,前者為定期視事的日朝,後者為日常視事的常朝。五門依次是:承天門、嘉德門、太極門、朱明門、兩儀門。這種門殿縱列的制度為宋、明、清各朝所因襲,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宮殿布局的典型方式。
唐高宗時在長安城東北外側御苑內建大明宮。前部中軸線上建三 組宮殿,以含元殿為大朝,宣政殿為日朝(又稱“正衙”),紫宸殿為常朝(又稱“內衙”)。內廷殿宇則自由布置,並和太液池、蓬萊山的風景區結合,這是漢、魏以來宮與苑結合的傳統布局。隋、唐兩代,離宮也很興盛,重要的有麟游仁壽宮(唐改為九成宮)、終南山太和宮(唐改為翠微宮)、唐時的華清宮等。在赴離宮的沿途又建有大量行宮。
宋金元宮殿
金中都宮殿
金中都宮殿
北宋汴京宮殿是在原汴州府治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宮城面積僅及唐大明宮的1/10左右,官府衙署大部分在宮城外同居民住宅雜處,苑囿也散布城外。宮廷前朝部分仍有三朝。但受面積限制,不能如唐大明宮那樣前後建三殿。其宮城正門為宣德門,門內為主殿大慶殿,供朝會大典使用,相當於大朝。其後稍偏西為紫宸殿,是日朝。大慶殿之西有文德殿,稱“正衙”。其後有垂拱殿,是常朝。三朝不在一條軸線上。宮城正門宣德樓,下部磚石甃砌,開有五門,金釘朱漆,雕刻龍鳳飛雲,上列門樓,左右有朵樓和闕,都覆以琉璃瓦,可見北宋宮殿氣局雖小,但絢麗華美超過唐代。為了彌補宮前場面局促的缺陷,宣德樓前向南開闢寬闊的大街,街兩側設御廊,街中以杈子(柵欄)和水渠將路面隔成三股道,中間為皇帝御道,兩側可通行人。渠旁植花木,形成宏麗的宮城前導部分,也是金、元、明、清宮前千步廊的濫觴。
金中都宮殿位於明北京城西南,因襲北宋規制,但中軸線上建築分皇帝正位和皇后正位兩大組,由於廣泛使用青綠琉璃瓦和漢白玉石,建築風采絢麗。元大都宮殿在都城南部,分3部分:大內宮城是朝廷所在,在全城中軸線上;宮城之西有太后所居的隆福宮和太子所居的興聖宮;宮城以北是御苑。宮內繼承金中都宮殿在中軸線上建大明殿、延春閣兩組,為皇帝、皇后正位。其他殿宇也有不少特色,如在傳統漢式殿宇內用毛皮或絲織品作壁障、地衣、不顯露牆面、地面和木構架,保持了游牧民族氈包生活習尚;琉璃瓦當時已發展成黃、綠、青、白等多種色彩,又喜用紅地金龍裝飾;還有畏吾兒殿、棕毛殿和磚石結構建築,顯示了漢、藏、中亞等多民族建築因素的影響。
明清宮殿
明清皇宮
明清皇宮
明代曾在三處建造皇宮:南京、中都臨濠和北京。南京宮殿始建於元末(1366),宮城在舊城外東北側鐘山西趾的南麓下,填燕雀湖而建,北倚鐘山,南臨平野,形勢顯敞,且與舊城區分明確,互不干擾,也無官署與民居雜亂交混的弊病。皇城正門稱洪武門,門內御道兩側為中央各部和五軍都督府,御道北端有外五龍橋,過橋經承天門、端門,到達宮城正門午門。宮內中軸線上前後建兩組宮殿,前為奉天、華蓋、謹身三殿,是外朝主殿;後為乾清、坤寧兩宮,是內廷主殿左右有東西六宮。這種在中軸線上前後建兩組宮殿的布置與金中都、元大都宮殿相同,但它又以外朝三殿比附三朝,以洪武門至奉天殿前的五座門比附五門。明代三朝與唐、宋時期每朝各為一所獨立宮院不同,只是在一所宮院中前後相重建三座殿而已。明南京宮殿今只存午門和東西華門的基座。
明北京宮殿建於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1417~1420),以南京故宮為藍本,清代時雖屢加改建、重建,但基本格局未變,迄今尚有許多殿宇屬於明代遺構,是中國現存最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築群。
清入關前,於1636年在今瀋陽市區建宮殿,規模較小,分3路建築(見瀋陽故宮)。入關后雖沿用明故宮,但清帝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處。苑囿即成為清帝主要居止場所。所以都設外朝、內廷,建有大量殿宇,規模雖不及大內宮闕,但也很可觀。秦始皇、漢武帝所開創的離宮制度,在清代苑囿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亞洲宮殿


中國

• 紫禁城(故宮)
• 承德避暑山莊
• 瀋陽故宮
• 南京故宮
• 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
• 偽滿皇宮博物院
• 布達拉宮
• 南越王宮署遺址
• 中南海(原古代行宮,現中國國家政務辦公處)

朝鮮半島

• 景福宮
• 昌德宮
• 德壽宮
• 昌慶宮
• 慶熙宮
• 雲峴宮
• 安鶴宮

日本

• 皇居
• 京都御所
• 首里城
• 桂離宮
• 平城宮
• 仙洞御所
• 修學院離宮

越南

• 順化皇城
• 升龍皇城

泰國

• 曼谷大皇宮
• 遲塔拉達宮
• 維曼默宮
• 邦芭茵夏宮

尼泊爾

• 納拉揚希蒂王宮

印度

• 德里紅堡
• 阿格拉堡
• 風之宮
• 水宮

土耳其

• 托卡比皇宮
• 貝勒貝伊宮
• 耶爾德茲宮
• 多爾瑪巴赫切宮

馬來西亞

• 國家王宮,位於吉隆坡
• 舊國家王宮,位於吉隆坡
• 美拉華蒂王宮(馬來西亞最高元首),位於布城
• 巴西柏蘭宜大王宮(柔佛州蘇丹),位於柔佛州
• 安南武吉王宮(吉打州蘇丹),位於吉打州
• 北根王宮(彭亨州蘇丹),位於彭亨州
• 江沙王宮(霹靂州蘇丹),位於霹靂州
• 哥打巴魯王宮(吉蘭丹州蘇丹),位於吉蘭丹州
• 莎阿南王宮(雪蘭莪州蘇丹),位於雪蘭莪州
• 瓜拉登嘉樓王宮(登嘉樓州蘇丹),位於登嘉樓州
• 神安池王宮(森美蘭州最高統治者),位於森美蘭州
• 亞婁王宮(玻璃市州拉惹),位於玻璃市州

歐洲宮殿


俄羅斯

• 克里姆林宮
• 冬宮
• 彼得宮
• 夏宮
• 塔夫利宮
• 緬西科夫宮
• 大理石宮
• 尤蘇波夫宮
• 阿尼奇科夫宮

法國

• 凡爾賽宮
• 盧浮宮
• 杜伊勒里宮
• 楓丹白露宮
• 巴黎皇家宮殿
• 愛麗舍宮
• 小皇宮
• 巴黎大皇宮
• 盧森堡宮
• 溫森城堡
• 教宗宮

德國

• 無憂宮
• 夏洛滕堡宮
• 茨溫格宮
• 什未林城堡
• 林德霍夫宮
• 海倫基姆湖宮
• 諾特基興宮
• 德累斯頓王宮
• 柏林城市宮
• 利希滕斯坦城堡
• 瑪利恩堡
• 路德維希堡宮
• 新天鵝堡
• 慕尼黑王宮

英國

• 倫敦塔
• 白金漢宮
• 溫莎城堡
• 皇後宮
• 西敏宮
• 布萊尼姆宮
• 懷特霍爾宮
• 林利思哥宮
• 漢普敦宮
• 皇家穹頂宮
• 荷里露德宮
• 水晶宮
• 聖詹姆士宮
• 蘭柏宮
• 肯辛頓宮
• 桑德林漢姆府

義大利

• 那不勒斯王宮
• 彼提宮
• 舊宮
• 烏古其奧尼宮
• 斯特羅齊宮
• 美第奇-里卡迪宮
• 達萬紮蒂宮
• 魯切拉宮
• 夫人宮 (都靈)
• 都靈王宮
• 奎里納爾宮

奧地利

• 美泉宮
• 美景宮
• 霍夫堡皇宮

丹麥

• 阿馬林堡宮
• 克倫堡宮

瑞典

• 卓寧霍姆皇宮
• 哈加宮
• 斯德哥爾摩王宮
• 格利普霍姆堡
• 古斯塔夫三世樓閣
• 羅森達爾宮
• 羅塞爾斯貝里宮
• 斯特勒姆斯霍姆宮
• 圖爾加恩宮
• 烏爾里克斯達爾宮
• 格利普霍姆堡

比利時

• 布魯塞爾王宮
• 拉肯皇家城堡

荷蘭

• 阿姆斯特丹王宮

挪威

• 奧斯陸王宮

西班牙

• 馬德里王宮
• 聖伊爾德豐索宮
• 阿爾罕布拉宮

葡萄牙

• 馬夫拉宮
• 貝倫宮

波蘭

• 華沙皇家城堡

美洲宮殿


美國

• 白宮(美國總統官邸)
• 布萊爾宮

墨西哥

• 國家宮 (墨西哥)

非洲宮殿


貝南
• 阿波美王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