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指揮車
部隊作戰指揮的輕型裝甲車輛
裝甲指揮車(armoured command vehicle),配備多種電台和觀察儀器,用於部隊作戰指揮的輕型裝甲車輛。有履帶式和輪式2種。
裝甲指揮車
在傳統戰爭中,建立同敵方接觸並搜集敵方實力及行動情報的任務通常由騎兵部隊完成。隨著機械車輛的出現和部隊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這項任務便落到了裝甲車身上,這結於高速機動和戰術瞬變的戰場是極為有利的。
裝甲指揮車
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世界各主要武器生產國,尤其是法、英、美都開始獨立研製裝甲偵察車,採用了先進的偵察技術,使車輛具有良好的觀察能力和先進的通信手段。
綜觀裝甲偵察車的發展情況,有下列3種不同發展方式。一是以當時現有的裝甲車輛為基礎進行改進,如蘇聯的БРДМ-1型偵察車是在ПТР-40型裝甲車的基礎上改進的,加強火力、增大功率后形成了БРДМ-2型輪式偵察車。二是單獨研製裝甲偵察車輛,如聯邦德國的山貓2型輪式偵察車、法國的VBC90輪式偵察車等;有些則在裝甲偵察車的基礎上發展成完整的裝甲車族。三是在研製裝甲人員輸送車或步兵戰車的同時,研製裝甲偵察車,如美國在研製M2履帶式步兵戰車的同時,研製了M3履帶式裝甲偵察車。
裝甲指揮車也是隨部隊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而得到發展的。指揮車通常由輕型裝甲車輛改進而成,注重通信聯絡能力。而日本的82式通信指揮車是採用專門研製的底盤。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將坦克拆去火炮安裝上無線電設備,改裝成指揮坦克投入戰場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適應坦克和機械化步兵作戰指揮的需要,英、美、德、法等國曾用履帶式、半履帶式和輪式裝甲車改裝成指揮車,車上所安裝的通信設備品種較少,性能較差,一般也不安裝武器。二次大戰後,隨著光電技術的迅速發展,裝甲指揮車的通信聯絡能力得到很大發展,能夠較好地滿足指揮員機動作戰中進行不間斷指揮的需要。
中國從1980年開始研製裝甲指揮車,截止1988年共研製出6個車型,它們分別是1980年的WZ701型、1983年的WZ701C型、1984年的YW701A型、YW701B型、1986年的WZ701D型和1988年的YW703型,均系履帶式,由相應的裝甲人員輸送車改裝而成。
裝甲指揮車
美國現裝備M3型履帶式裝甲偵察車。英國陸軍每一坦克團裝備8輛蠍式履帶偵察車,3輛蘇爾坦履帶式裝甲指揮車;駐萊茵河的英國陸軍每一機械化步兵營裝備8輛彎刀式履帶偵察車;英國陸軍的正規部隊和預備部隊也裝備狐式輕型輪式偵察車。法國陸軍裝備AMX-10RC輪式偵察車284輛,ERC90F4標槍輪式偵察車176輛,潘哈德VBL輪式偵察車40輛,還裝備有潘哈德AML輪式偵察車。聯邦德國裝備山貓水陸兩用偵察車408輛。
裝甲偵察車裝備的武器根據所執行任務的不同而不同。在隱蔽狀態下執行偵察任務的車輛一般裝備小口徑火炮或機槍,如聯邦德國的山貓2型輪式裝甲偵察車裝備Rh202式20mm火炮,後用E25式25mm火炮改裝。主要以火力接觸進行戰鬥偵察的車輛一般裝備較大口徑火炮,如法國的AMX-10RC輪式偵察車裝備105mm火炮。有些車輛為了適應反坦克戰的需要,除安裝火炮、機槍外還裝備反坦克導彈或只裝備反坦克導彈,如聯邦德國的鼬鼠履帶式偵察車安裝有陶式反坦克導彈。
裝甲偵察車上裝備有多種偵察觀察設備,如大倍率光學潛望鏡、主動紅外觀察鏡、微光觀瞄鏡等。現裝備的偵察車上還裝備了現代的偵察儀器設備,如激光測距儀、地面目標激光指示器、熱成像儀、微光電視偵察系統、紅外報警器、核輻射及化學毒劑探測器等。
偵察車的通信能力也正在日益加強,有些則將通信指揮與偵察合二為一,形成指揮偵察車,如美國製造、加拿大裝備的山貓履帶式指揮偵察車。
裝甲指揮車一般配備團以上機械化部隊或坦克部隊的指揮部門,隨機械化部隊或坦克部隊的機動作戰而進行連續的指揮。裝甲指揮車一般裝備機槍及其他輕武器,主要用於自衛。安裝多部無線電台、接收機、各種觀察儀器、多功能車內通話系統、工作台和圖板等。現使用的裝甲指揮車多安裝有多頻率(波段)的無線電台。有的指揮車還安裝有線遙控系統,配有附加帳篷,當進行定點指揮時可在車尾架起帳篷,構成車外工作室。
裝甲偵察車的性能特點是:
重量輕機動靈活
這是由裝甲偵察車的作用所決定的。車重一般在6~16t,超過16t的屬於重型偵察車,如美國的M3履帶式偵察車重21.4t。6t以下的則屬於輕型偵察車,如法國1985年研製的M11型輪式偵察車重3.54t。裝甲偵察車的單位功率一般在20kW/t左右。裝甲偵察車具有較強的越野能力和機動性,一般能水陸兩用。輪式偵察車的公路速度一般在100km/h左右,履帶式的約為60~80km/h。
零部件民用化
甲偵察車多選用民用柴油機為動力,但仍有沿用汽油機的,如法國ERC輪式偵察車。為了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一些國家的裝甲偵察車輛以多種燃料發動機為動力,如聯邦德國的山貓水陸兩用偵察車選用了OM403A10缸V型廢氣渦輪增壓多種燃料發動機。
傳動裝置也多採用已有的民用部件,強調操縱靈活方便。有些車型採用全自動變速箱,如美國的V-600輪式偵察車、義大利的R3卡普拉亞輪式偵察車。有些車型採用預選排檔變速箱,如法國的AMX-10RC輪式偵察車、英國的狐式輕型輪式偵察車。
考慮到乘載員的舒適性,輪式偵察車多採用帶液壓減振器的懸掛裝置,法國的AMX-10RC輪式偵察車等少數車輛還採用了先進的液氣懸掛裝置。履帶式偵察車多採用扭桿式懸掛裝置。
防護性能強
裝甲偵察車採用鋼板或鋁合金裝甲,一般能防12.7mm槍彈和155mm榴彈炮在6~9m附近爆炸形成的彈片。如英國的蠍式、法國的AMX-10RC偵察車採用鋁合金裝甲。為了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裝甲偵察車上一般裝有三防和煙幕施放裝置
武器裝備多樣化
裝甲偵察車的車載武器根據車輛所側重執行的任務不同而不同,武器種類從7.62mm機槍到105mm火炮或反坦克導彈。
偵察觀瞄設備現代化
裝甲偵察車偵察儀器、觀瞄設備廣泛採用了先進的光電技術,注重夜戰能力。如法國的AMX-10RC輪式偵察車,車長有1組6個潛望鏡組成的周視潛望鏡組,為了提高夜戰能力還裝備了微光電視系統,火控採用了激光測距儀和計算機。
裝甲指揮車的性能特點是:
其機動性和防護能力與基型車基本相同。所裝備的武器大多用於自衛,故一般裝備輕機槍。指揮艙內可乘坐指揮員及參謀等2~8人。通信能力強,裝備多部電台、收信機、發電設備及圖板等。如日本的82式通信指揮車安裝有調頻、調幅電台各1部;中國的YW701A和YW703型裝甲指揮車各安裝有3部電台和1部收信機。
為了有效地實施戰術偵察,各國均在根據機械化部隊和坦克部隊的作戰特點,發展裝甲偵察車系列。總的發展趨勢是進一步提高整車機動性,向輕巧、靈活方向發展,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使其具有高生存力和全天候的偵察、作戰能力。具體可歸納為:
提高車輛機動性
偵察車整車向輕巧、快捷、靈活方向發展,多數車輛具備水陸兩用能力。如法國新近研製的M11型(4×4)輪式偵察車,戰鬥全重3.54t,公路最大速度96.56km/h,水上最大速度5.79km/h,可用小型貨機空運或直升機吊運。車寬減小,如義大利R3卡普拉亞輪式偵察車,車寬1.78m,聯邦德國鼬鼠履帶偵察車,車寬1.82m。為提高水上速度,大多安裝螺旋槳或噴水推進器。
平行發展輪式和履帶式
輪式車輛的行駛阻力小,行駛裝置效率高,速度快,機動性好;油耗低,行程儲備大;工作可靠,壽命長;雜訊小,便於隱蔽;民用件通用程度高,生產成本低,研製周期短,維護、管理、訓練方便,因而得以迅速發展。但其越野能力差,所以輪式和履帶式相互補充平行發展。
重視偵察和夜戰能力
採用現代科學技術,使車輛具備全天候偵察能力和夜戰能力。研製晝夜合一的微光電視偵察系統。提高偵察的立體性;加速發展熱成像偵察器才,增加觀察距離,如已有裝備的熱成像、激光測距和指示器的組合系統,可晝夜觀瞄目標,揭露偽裝,並能迅速準確地測出目標距離;研製晝夜變倍率觀瞄和激光測距三合一的觀瞄設備。
採用先進防護技術
隨著裝甲反裝甲技術的發展,偵察車的裝甲防護能力也在加強,有些採用了複合裝甲,有的將披掛新型被動式附加裝甲。
裝備多種武器
注意加強火力和反坦克作戰能力。有些加大火炮口徑,有些則裝備反坦克導彈,有些同時裝備火炮或機槍和反坦克導彈。
由於陸軍部隊機械化程度的迅速提高,未來戰爭必定是機動、快速、多變,因此,裝甲指揮車已列入裝甲車族系列,成為機械化部隊和坦克部隊不可缺少的重要裝備部分,而且其裝備範圍在擴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裝甲指揮車上的通信、觀察設備等將進一步朝功能齊全,自動化程度高,保密性好,抗干擾能力強的方向發展,以適應現代戰爭中作戰指揮的需要。
上世紀60年代,中國裝甲兵部隊先後裝備了59式中型坦克、63式裝甲輸送車,但缺乏配套的履帶式裝甲指揮車,部隊的動中指揮只能通過指揮員乘坐指揮坦克(比普通坦克多裝一部電台)、或乘坐63式裝甲輸送車(代號為WZA531)無法進行兵種間的協同通信,無法接收上級的核生化報警、氣象預報等戰場公共信息),指揮作業不方便(坦克內空間小,照明條件差,看圖困難,標圖更難;普通裝甲車畢竟是戰鬥車輛,車內也沒有專用的指揮作業設備)等諸多問題,動中指揮很不方便,部隊強烈呼籲及時研製和裝備專用的裝甲指揮車輛。因此,儘早研製配套的裝甲指揮車即成為我軍裝甲裝備發展的當務之急。
根據裝甲兵部隊指揮的特點和部隊的需求,解放軍總部機關於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醞釀為部隊研製和裝備專用裝甲指揮車的問題,並於1975年左右定下研製中國第一代履帶式裝甲指揮車的決心,同時向研製和生產63裝的北方某裝甲車輛製造廠等單位正式下達了研製任務。1976年,承擔研製任務的工廠根據總部機關下達的裝甲指揮車主要戰術技術指標要求,開始進行中國第一代裝甲指揮車的總體方案論證、圖紙設計和生產試製。
設計伊始,有關部門要求裝甲指揮車應當選用中國已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的現役履帶式裝甲輸送車作為指揮車的基礎底盤,而當時較為理想的備選車型就是63裝。它具有良好的防彈外形,優良的陸上和水上機動性能及較好的裝甲防護能力,特別是其後部設有寬敞的載員室,為設置寬敞高大的指揮室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以該底盤為基礎研製裝甲指揮車,不僅可以大量節省底盤研製經費,大大縮短研製周期,而且也提高了指揮車的通用化程度,便於部隊實施保障。為此,工廠決定直接選用部隊已經大量裝備、性能穩定、價廉物美的63裝為基型車,並在該底盤基礎上進行指揮車的變型改進。方案上報后很快得到有關部門的認可。
經過廣大科研人員的艱苦努力,工廠於1978年初試製出3N履帶式裝甲指揮車的樣車,並進行了工廠摸底試驗。通過摸底試驗,樣車基本達到了軍方提出的裝甲指揮車的主要戰技指標要求。摸底試驗合格后,工廠及時將樣車移交給裝甲兵某研究所進行設計定型試驗。1978年11月至1979年6月,裝甲兵某研究所的試驗人員,在北京和黑龍江等地對指揮車進行了嚴格和高強度的綜合性試驗,3輛樣車累計行駛里程達到了5 086千米。通過試驗,軍方試驗人員認為,該型裝甲指揮車在基型車63裝的基礎上進行專用指揮車的變型后,其機動性能、防護性能和可靠性等戰術技術指標與基型車相當,專用指揮和通信設備布局合理,性能符合要求。
1980年4月,裝甲兵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該型裝甲指揮車(除車內通話器外)設計定型,命名為81式履帶式裝甲指揮車,產品代號為Z701。同年5f]至6月,有關部門對車內通話器進行了設計定型的補充試驗,車內通話器順利通過驗收。1981年1月20日,裝甲兵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裝甲指揮車車內通話器設計定型,命名為ZYY一81型多用戶車內通話器。
1980年7月,領導機關正式批准工廠生產和製造中國第一代履帶式裝甲指揮車。工廠的科研人員再接再厲,加班加點,於當年生產出中國第一批裝甲指揮車,部隊官兵盼望已久的專用履帶式裝甲指揮車,終於在我軍裝甲兵部隊“安家落戶”。
二、車體後部高大寬敞的指揮方艙,是其顯著的結構特點
81式履帶式裝甲指揮車(以下簡稱81指),在外形上繼承了63裝清秀和簡潔的特點,車首仍呈楔形,車體細長,車體前上部兩側裝甲板稍向內收攏,顯得十分幹練。與63裝的最顯著區別是車體後部改為高大垂直的方艙結構,以便於安裝較多的通信設備和觀察設備。這一特徵使其與裝甲救護車在外形上“如出一轍”。其實,中國第一代履帶式裝甲救護車就是在81指基礎上派生出來的變型車。區別裝甲指揮車與裝甲救護車,除了抓住裝甲救護車那醒目的紅十字這一特徵外,還有一個竅門就是看天線,凡是天線林立的,就是指揮車,只有一根天線的,自然就是裝甲救護車。當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共用天線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后,裝甲指揮車只有一根天線也不足為奇。
81}旨的總體結構與63裝大同小異,由前到後分別是乘員室(該處還裝有傳動裝置)、動力室和指揮室(63裝為載員室)。乘員室內有車長、駕駛員和副駕駛員,駕駛員和副駕駛員分別位於傳動裝置的左右兩側,車長位於駕駛員後面。3名乘員的分工是這樣的:駕駛員負責駕駛車輛;副駕駛員(兼機槍射手)負責觀察道路和敵情,遇敵情威脅時,根據車長指示或自行使用副駕駛員窗口前面安裝的1挺帶活動防盾的7.62毫米步兵班用輕機槍(平時機槍固定在車內右側斜甲板上,水平甲板上的彈夾艙內可存放1 000發機槍彈,戰時將其裝在窗口上,戰鬥中也可拆下當普通輕機槍使用)進行自衛;車長負責根據指揮員的命令指揮車輛行動。當指揮車停下實施指揮時,3名乘員還可能負責擔任安全警戒任務,防止敵人偷襲;負責使用車上的移動式發電機給車輛供電;在指揮員遠離指揮車(不超過1千米距離)使用遙控裝置進行指揮時,負責操作電台等通信設備。此外,還可能執行指揮員賦予的其他勤務,如充當通信員送文件、充當衛生員實施救護等。總之,與63裝相比,81指的乘員可能遂行的任務更多、更雜,專業技能要求也更高,而且要一專多能。
為便於3名乘員之間的勤務通話,在乘員室的左側甲板內裝有駕駛員通話盒和車長通話盒,副駕駛員右側甲板上也裝有1個通話盒。
乘員室往後就是動力室。動力室裝有發動機、空氣濾清器、機油箱、水散熱器、機油散熱器和冷風加熱器等裝置;動力室的大部分裝置與63裝相同,不同的是在動力室的右側水平甲板上加裝了1台冷風加熱器,用於在嚴寒條件下向指揮室供暖。乘員室沒有專用的供暖設備,只能靠傳動裝置、發動機等產生的餘熱取暖。
緊挨著動力室的就是後部的指揮室。為了形成高大垂直的方艙結構,8l指在原63裝的基礎上將車體后頂甲板加高了306毫米,兩側斜甲板的傾角由65度增大為87度,使原來較為狹小、低矮的載員室變為高大和寬敞的大方艙,為指揮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指揮活動空間。另外,原63裝的載員室與前面的乘員室、動力室是直接相通的,以便於乘員和載員在車內機動,這樣載員室的雜訊就相當大。為使指揮室保持相對安靜的人機環境,該車用較厚的隔板將乘員室、動力室與指揮室隔開,並在隔板上的左右兩側各裝一個通道門,這樣既大大降低了指揮室的雜訊,也不影響乘員室與指揮室之問的人員機動。指揮室主要由五大部分構成,即指揮員和參謀人員席位,電台和車內通話設備,觀察設備,指揮器材以及電源和通風裝置等。其主要特點:
首先是指揮室可乘坐較多的指參人員,並能搭載一定數量的載員。81指提供了2個指揮員席位、3個參謀席位,以及2名載員席位(可搭載首長的通信員或警衛員等),並相應地安裝有指參人員的指揮桌和座位。具體席位是這樣分佈的:正前方左為一號指揮員席,供師、旅(團)長、參謀長等部隊主要指揮員使用;正前方右為二號指揮員席,供部隊政治指揮員和副職指揮員等使用;指揮室左側第一個席位為一號參謀席,指揮室左側第二個席位為二號參謀席,指揮室右側第一個席位為三號參謀席;指揮室右側第二個席位為備用席位,另一個備用座位設在後門上,由2名搭載人員使用。
其次是指揮室內安裝的電台達7部之多。電台和通信設備是指揮員的“喉舌”,性能好壞直接關係到指揮員的政令能否暢通的問題,因此,指揮車的電台和通信設備,不僅要求數量多,而且要求性能好。為此,81指在車內安裝廠5部A~220A型短波調頻坦克電台(其中3部為常用電台、2部為備用電台),一部用於步坦協同通信的714B型背負式電台,l部339型調幅收信機,以及5個車內通話盒。電台和車內通話盒的分佈是這樣的:一、二號指揮員席裝有控制電台的面板(含信號燈、揚聲器等設備)和2個通話盒;一號參謀席裝一部A一220A電台(編號為A1)和一個通話盒,放置一部714電台;二號參謀席裝2部A一220A電台(編號分別為A2、A5,其中A5為備用電台)和一個通話盒;三號參謀席裝一部339收信機和一個通話盒,其右側的備用席裝2部A一220A電台(編號分別為A3、A4,其中A4為備用電台)。
電台的使用分配是這樣的:一、二號指揮員可使用3部常用電台的任意一部進行指揮;一參可使用A1電台,二參可使用A2和A5電台,三參可使用339收信機和A3、A4電台。3部常用電台各用自己的天線,3根天線成等腰三角形分別安裝在指揮室頂裝甲板上。
第三是指揮室內四面均裝有觀察鏡。指揮室共裝有12塊具有自動除霜功能的防彈玻璃展望鏡,其中,指揮室的正前方安裝了6塊,指揮室左右兩則裝甲板各安裝了2塊,指揮室後面的垂直裝甲板上安裝了2塊。作戰中,指參人員可以通過這12塊展望鏡觀察戰場,必要時,也可打開指揮室的頂窗門,露身向外觀察。另外,為便於指參人員在車下對遠方目標觀察,該車還配備了1具63式8倍炮隊鏡。
第四是機動指揮器材種類繁多,一應俱全。為方便指參人員在車外實施指揮和作業,該車專門配備了有線遙控通信裝置,可以滿足指參人員在1千米距離以內遙控使用車內電台進行指揮和通信。遙控裝置包括遙控轉接盒、手提式遙控箱及2對各長2千米的輕型野戰電話被覆線。遙控轉接盒安裝在後門內左側的后甲板上;手提式遙控箱平時存放在A1電台的下方,與背負式714B電台放在一起。另外,參謀人員還可使用背負式的714B電台,進行車內外協同通信(該型電台可與A一220A電台通信)。
第五是多套電源裝置供電,確保供電安全和穩定。81指的電源裝置,除了已有的安裝在發動機上的直流發電機和四塊蓄電池外,還增加了一移動式輔助電源裝置。發動機上的直流發電機為ZFC一1500型直流發電機,配用FT一3Q型調壓器和L一108Q型濾波器。四塊65式蓄電池(串並聯使用,總容量為280安時)安裝在一、二號指揮員座椅下面(63裝安裝在載員座位下)。值得一提的是,該車根據指揮車電台多、耗電量大、對供電的穩定性要求高的特點,為滿足指揮車在停止間實施指揮時長時間穩定供電,該車還專門配備了l台移動式交流發電機作為輔助電源。輔助電源裝置由702A型汽油發電機組、整流器和50米長的電纜等組成。702A型汽油發電機組包括2.2千瓦單缸汽油機和1千瓦單相自激交流發電機等,可提供230伏、50赫茲的單相交流電,額定功率為1千瓦;整流器由變壓器和單相橋式全波硅整流器等組成。使用時,將移動式發電機安放在車外平坦和隱蔽的地點上,接上整流器並用電纜連接到車內的蓄電池上,發電機起動后,發電機輸出的交流電經整流器整流后,向車內電台等用電設備提供26伏、30安的直流電,並向電瓶充電。
第六是排風裝置大小結合、強弱任選。為改善車內的通風條件,該車在後頂甲板上安裝了1個強力排氣風扇,對指揮室進行強制通風。另外,該車還在指揮室內安裝T3個橡皮扇葉的小電風扇,由指參人員根據需要使用,以改善指揮室局部工作條件。為改善乘員室的通風條件,該車在乘員室的車長窗口後面也安裝了1個排氣風扇。
由於81指是63裝的變型車,因此,該車的推進系統、防護系統等的結構與性能與其基型車相同。為減少目標特徵,該車採用了與基型車相同的軍綠色進行偽裝。
三。裝甲部隊有了移動指揮所,裝甲兵指揮員有了活動“中軍帳”
81指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的最大功勞在於,使擅長於機動作戰的鐵甲騎兵有了專用裝甲指揮車,使裝甲兵部隊有了與部隊能同進、同動、同駐、同防的移動指揮所,讓裝甲兵指揮員有了機動性強、防護力好、通信設備多、觀察條件好的活動“中軍帳”,從此開啟了裝甲兵部隊的作戰指揮以裝甲指揮車為骨幹、以裝甲通信車等為中樞、以裝甲偵察車輛和情報信息處理車輛等為支撐的動中指揮裝備體系的新紀元,實現了裝甲兵部隊作戰指揮的歷史性跨越。儘管該車還存在這樣和那樣的不足及問題,但是,畢竟解決了裝甲兵部隊動中指揮裝甲裝備有無的問題。該車與指揮坦克和代用的裝甲輸送車相比,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通信手段明顯增多,基本滿足了指揮員在裝甲兵部隊主要通信網路中實施指揮的需求。現代條件下作戰,裝甲兵部隊要以車載電台、背負式電台、野戰有線通信設備等組成至少十幾個有線、無線通信網路,其中,以無線電通信為主的戰鬥指揮網、戰鬥支援和保障網、協同作戰網、偵察情報網等是部隊的關鍵通信網路。指揮員乘坐指揮坦克實施指揮時,車上只有2部電台,聽了這個網就顧不上別的網,要轉網就得轉換電台頻率(A一220A電台換頻率還得調天線調諧器,特別麻煩),遇到緊急情況,指揮員是干著急沒辦法。81指裝了6部固定電台、1部移動電台,可同時加入3~5個主要指揮通信網路,而且可以保證指揮員在3個主要網路中實施指揮,比指揮坦克方便多了。另外,81指還專門裝了用於接收核生化警報、天氣預報以及友鄰部隊作戰行動通報等的戰場公共和協同信息的調幅收信機,大大擴展了指揮員的信息渠道,使指揮員能夠“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了。
二是觀察環境明顯改善,基本滿足了指揮員在各種條件下全面觀察戰場的需要。在坦克和裝甲車輛內指揮和戰鬥最頭疼的問題是觀察。為解決這一問題,81指在指揮室裝了12塊展望鏡,展望鏡安裝的位置也高低適中,能讓中等身材的指參人員,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就可以直接向外一目了然地觀察,而且觀察的盲區很小(正面盲區為60米、兩側為8米),與指揮坦克和63裝相比,觀察條件大為改善。再者,這12塊展望鏡全部採用了防彈玻璃結構,能有效抗擊二三百米左右距離上發射的7.62毫米穿甲彈的直接打擊,以確保指參人員的安全。另外,這些展望鏡不僅能夠滿足指參人員在正常氣溫和濕度條件下觀察戰場,在嚴寒、風雪和高濕條件下也能讓他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原來,這些展望鏡加裝了電除霜裝置,能在低溫和高濕條件下自動對展望鏡加熱除霜。該裝置由防彈玻璃、電加溫除霜玻璃、熱敏電阻、加熱電阻、溫度控制盒等組成。在嚴寒等條件下指揮時,可分別用開關控制正面、側面和後面的展望鏡進行自動除霜,並通過熱敏電路控制加熱電阻間斷加溫,保持鏡面恆溫。這項技術在其他裝甲車輛中還很少採用,算是對指揮員特殊的“人文關懷”吧。
三是指揮和作業環境明顯改善,滿足了指揮員在寒冬酷暑條件下實施長時間指揮的需要。首先是指揮室高大、寬敞、明亮,中等身材的指參人員在艙內活動自如,用不著彎腰低頭,比在指揮坦克和63裝里舒適多了,要不然《沙場點兵》中的康旅長在“被俘”之前,還和龐團長在他的指揮“坐騎”里喝了杯啤酒。可不,在坦克里怎麼坐都彆扭,所以,龐團長在部隊改編后卸任之前,只好把啤酒一桶一桶地擺在自己難捨難分的坦克的翼子板上,對酒當歌呢!其次是指揮室“冬暖夏涼”。讀者們都知道,坦克和裝甲車輛就像個“鐵籠子”,冬天冷、夏天熱,工作環境惡劣、操作條件艱苦。為使指參人員在炎熱酷暑和寒冬臘月時也能在車內待得住、坐得穩、寫得成、標得快,81指採取了一系列的降溫和保暖措施。一個是用隔板將動力室與指揮室隔開,既隔音也隔熱,再加上指揮室的大風扇強力排風,指揮室還是比較涼爽的(效果當然不如空調);另一個是在車內專門安裝了一台“油暖氣”,對指揮室進行加溫。該裝置為一台燃油式冷風加熱器,使用本車攜行的燃料進行加溫。該裝置的開關安裝在指揮室右側A3電台側上方的隔板上,由三號參謀(或其他人員)操作。這台冷風加熱器的發熱量達到1萬大卡/小時,制熱效果相當明顯:車輛停於背風處時,車外溫度為零下35攝氏度時,使用冷風加熱器加熱1小時,指揮室內的溫度可達到零下5攝氏度左右,經過長時間的加熱,可使車內外的溫差達到45攝氏度左右,可為指揮員提供一個舒適的指揮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