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草
莎草科嵩草屬植物
嵩草(學名:Kobresia myosuroides (Villars) Foiri)是莎草科、嵩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短。稈密叢生,纖細,高可達50厘米,柔軟,鈍三棱形,葉短於稈或與稈近等長,絲狀,柔軟,穗狀花序線狀圓柱形,支小穗多數,稍疏生,頂生的雄性,側生的雄雌順序,鱗片卵形、長圓形或披針形,頂端鈍、圓或漸尖,紙質,栗褐色,有光澤,膜質,下部白色,上部栗褐色,小堅果倒卵形或長圓形,三棱形,黃綠色,成熟後為暗灰褐色,有光澤,基部幾無柄,頂端具短喙;花柱基部稍增粗,5-9月開花結果。
分佈於中國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雲南、西藏;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朝鮮、日本、蒙古、歐洲、北美洲也有分佈。生長在海拔2600-4800米的河漫灘、濕潤草地、林下、沼澤草甸和灌叢草甸。
嵩草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耐牧性強。從返青到植株枯黃,馬、牛和氂牛均喜食,其營養價值較高,夏季放牧性,畜增重明顯,是馬和羊的抓膘牧草,屬於優等牧草。
嵩草
穗狀花序線狀圓柱形,長1-3.5厘米,粗約2 (3) 毫米;支小穗多數,稍疏生,頂生的雄性,側生的雄雌順序,在基部雌花之上具1 (2) 朵雄喙,極少數在雌花之上無雄花;鱗片卵形、長圓形或披針形,長2.5-4毫米,頂端鈍、圓或漸尖,紙質,栗褐色,有光澤,有寬的白色膜質邊緣,具1條中脈。先出葉卵形、橢圓形或長圓形,長2-3.5毫米,膜質,下部白色,上部栗褐色,在腹面邊緣分離至3/4或2/3處,背面具微粗糙的2脊,脊間無脈,頂端漸尖或鈍形。花序圓柱狀,小穗單一頂生,長1~2.5厘米,直徑2~3毫米,側生枝小穗含雌、雄花各1朵,很少有2雄花;鱗片長2.8~4毫米。果長2毫米;大多數具褐色喙。
小堅果倒卵形或長圓形,三棱形,有時為雙凸狀,長2-2.5毫米,黃綠色,成熟後為暗灰褐色,有光澤,基部幾無柄,頂端具短喙;花柱基部稍增粗,柱頭3個,有時2個。花果期5-9月。
常生長在2600-4800米的河漫灘、濕潤草地、林下、沼澤草甸和灌叢草甸。在阿爾泰山,蒿草主要生長在海拔2600-3000米的高寒草甸,有時在2300-2400米的山地草甸也可以伴生種出現;在昆崙山的帕米爾,蒿草生於海拔4000-4300米的高寒草甸草場。嵩草是高寒草甸草場的建群種。喜寒冷而濕潤的氣候,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對溫度敏感,通常生於海拔2700米以上,適宜土壤為壤質的高山草甸土,在稍微石質化的地段也能形成群落。在天山北坡海拔2700-3200米土層厚、持水性強的地段(陰坡),嵩草常與細果苔草、珠芽蓼等形成草場型,草場植物種類較多,伴生種有白尖苔草、龍膽、準噶爾蓼、高山唐松草等,草場總蓋度75-90%,草層高度15-40厘米,而在土層淺薄、持水性差的地段(陽坡),則形成以嵩草為單優勢種的草場型,草場植物種很少,主要伴生種有綠葉委陵菜、火絨草、雪地棘豆等,草場總蓋度50-60%,草層高度10-15厘米。
嵩草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等地;蒙古、中亞也有分佈。
本種的雄花通常含3枚雄蕊,但有少數植株的雄花含2枚雄蕊,同時也有含3枚雄蕊與含2枚雄蕊的雄花生在同一穗狀花序上的情況;小堅果也有與上述類似的變異,它們通常為三棱形,有少數為雙凸狀或平凸狀,前者在花期有3枚雄蕊,後者為2枚,也有兩者出現在同一花序上的變異。
再生能力強,耐牧,株本小,適宜放牧利用。莖葉、花果各類家畜均喜食。嵩草主要分佈在高海拔地區,夏季氣候涼爽,無蚊蠅干擾,最適宜作羊、馬的夏牧地。營養價值較高,風乾草在閹牛瘤胃中48小時的消化率為60.31%。富含蛋白質。
嵩草
寒中生密叢型多年生草本,是高寒草甸植物。生長在海拔2500~3400米的亞高山和高山草甸帶。喜寒冷濕潤氣候,也具有一定抗旱能力。對溫度反應敏感,在溫暖濕潤的山地草甸帶不能定居。對水分條件要求不嚴格,既能在土層深厚、持水能力強,較濕潤陰坡上生長;也能在輕度石質化土層薄、持水能力差,較乾旱的陽坡上生長,最適宜生長在壤質的高山草甸。
嵩草常與黑花苔草(Carex melanatha)、白尖苔草(Carex atrofusca)和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等一起組成高寒草甸群落。在群落中成為優勢種或亞優勢種。草層高度10~20厘米,總蓋度50%~70%,產乾草405~525公斤/公頃。鬚根相當發達,與其他莎草科植物根系交織一起,形成富有彈性的生草土。因此具有耐牧、耐踐踏特性。在天山北坡的高山草甸上,5月上旬返青,6月中旬抽穗開花,8月下旬枯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