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雙元制
源於德國的職業培訓模式
雙元制是源於德國的一種職業培訓模式,所謂雙元,是指職業培訓要求參加培訓的人員必須經過兩個場所的培訓,一元是指職業學校,其主要職能是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另一元是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其主要職能是讓學生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
德國雙元制
特徵明顯:
主要包括學校和企業的兩種培訓機構,學生具有學生和企業員工的兩種身份,專業理論教學和技能培訓的兩種內容,理論授課和實訓授課的兩類教師,理論和實訓的兩種教材等。
同生產實際緊密結合:
雙元制教育形式下的學生1/4以上時間在企業,內容是完全按照企業生產要求進行實際操作技能培訓,也是企業員工進行的生產性勞動。基礎培訓、專業培訓和專長培訓始終都是圍繞職業實踐活動由淺入深而開展的。
基礎職業教育
初、高中畢業生;中專(職、技)校畢業生;城鄉待業青年;向即將參加工作的學生傳授相應的職業知識、必需的職業技能與相應的經驗;
進階職業教育(Fachschule)
基礎職業教育的進階培訓,類似中國的技師培訓;
高等職業教育
高中畢業后的青年、 Berufsschule畢業兩年後的學員、Fachschule畢業想要讀大學的學員。學員在應用科技大學(Fachhochschule)上課,畢業可獲雙元制學士(dual bachlor)或雙元制碩士(dual master)學位。
主要為了適應新技術的變化而進行的培訓;
喜歡從事汽車行業工作的有志青年,對目前工作不滿意,希望通過培訓,能夠在一個更有發展前途的行業里獲得一份高薪工作;行業的更新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原有產業的從業人員面臨新的職業選擇,必須通過學習以適應新職業需求。
雙元制教學更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並使之得到了確切保證。雖然很多學校目前也非常重視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但大多數的培養模式客觀上使學生遠離了生產第一線,而集中安排的實習又不利於學生及時將所學理論同實踐相結合。
在雙元制教學體制下,由於學生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學習,使得學生和企業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大大提高了培訓后就業的能力。同現行的偏重理論傳授的教學內容相比,以崗位要求為培訓目標的雙元制更受企業的歡迎。
雙元制課程設計以職業需求為核心。"雙元制"理論課程的設計是以職業活動為中心選擇課程內容的,理論課覆蓋了專業所需的所有理論,知識面廣,深淺適度,綜合性強,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所有的課程都按照學期進行細分,無論哪一學期的課程,始終都是圍繞汽車維修實踐活動從泛到精、由淺入深展開的。課程的選擇都是經由教學經驗豐富的業內專家綜合編排的,更注重直接性的職業經驗。
雙元制的本質在於,向年輕人提供職業培訓,使其掌握職業能力,而不是簡單地提供崗位培訓。"雙元制"職業教育不僅注重基本從業能力、社會能力而且特彆強調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
綜合職業能力是一種跨職業的能力,對我們未來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通過雙元制培訓的學生,可以勝任其職業領域裡的所有工作任務,而不僅僅局限於某一工作崗位的任務。他們在掌握了業務能力的基礎上,還學會大量基礎知識以及有實用價值的社會能力,其適應能力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強,為自已的人生道路作了堅實鋪墊。
雙元制培訓模式不但具有較強的技術鮮明性,超前性,而且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通過培訓使學生獲得寬廣的知識技能面,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市場競爭力。
“雙元制”職業教育方式是戰後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它所解決的問題是普通高等教育所無法解決的。它不同於一般的大學教育,大學教育重視理論學習,是學科體系,而雙元制職業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雙元制”是由企業和相應的職業技術學校共同完成的職業教育。在“雙元制”教學中,學生分別在企業和學校接受教育。30%-40%的課程在企業中進行,60%-70%的課程在學校進行。在不同的教學地點,教學形式與內容就有所不同。
德國雙元制的職業學校學生可以考取德國工商協會(IHK)職業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