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壁結核

胸壁結核

胸壁結核是繼發於肺或胸膜結核感染的肋骨、胸骨、胸壁軟組織結核病變。胸壁結核是一種常見的胸壁感染性疾病,多見於20~40歲的中青年。胸壁結核多表現為結核性寒性膿腫或慢性胸壁竇道。胸壁結核治療以抗結核治療和手術治療為主。治療后多癒合良好。

就診科室


● 胸外科、結核科

病因


● 胸壁結核常繼發於肺或胸膜結核。

癥狀


● 胸壁結核多表現為結核性寒性膿腫或慢性胸壁竇道。
● 胸壁可發現除膿腫,但膿腫不伴有紅、熱、痛的癥狀,故稱為寒性膿腫。
● 膿腫可穿破皮膚,常排出無臭的渾濁膿液,伴有乾酪樣物質排出。
● 胸壁膿腫破潰后久不癒合,形成慢性竇道,長期流膿。
● 若在結核活動期,還可有乏力、發熱、盜汗的全身癥狀。

檢查


● 確診胸壁結核需要進行體格檢查、分泌物塗片和培養、結核相關檢查、胸部X線或CT檢查。

體格檢查

● 胸壁無痛軟塊,按之有波動,首先要懷疑胸壁結核。
● 如果有皮膚破潰、竇道形成,可探查竇道的深淺、走形。

分泌物或膿液塗片、培養

● 分泌物塗片發現抗酸桿菌可確診。
● 細菌培養無細菌可除外細菌感染可能。

結核相關檢查

● PPD試驗陽性反應僅表示感染過結核桿菌,並不一定現患病。
● PPD強陽性者多表示有活動結核,嬰幼兒的陽性反應意義比成人大。
● γ干擾素釋放試驗還需結合臨床癥狀判斷是否有結核活動。
● 以上檢查只是結核的輔助診斷方法,不能單憑檢查結果診斷結核感染。

胸部X線、CT檢查

● 胸部X線檢查有時可發現肺、胸膜或肋骨結核病變。
● 胸部CT檢查可明確有無肺結核或胸膜結核,或者胸壁的病灶有無累及胸腔內。
● 必要時可經竇道注射造影劑後行CT檢查,觀察竇道情況。

診斷


● 醫生主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結合輔助檢查診斷胸壁結核
● 在胸壁疾病中常見,對沒有急性炎症之胸壁,腫塊或已有慢性竇道形成者,應考慮胸壁結核的診斷。
● 病史:肺部或其他器官結核。
● 臨床表現:出現胸壁的膿腫或竇道。
● 最可靠的診斷方法是從穿刺膿液中找到結核桿菌或取竇道處組織病理活檢確定診斷。
● 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是輔助診斷的手段,可幫助判斷胸壁結核的病情。

鑒別診斷


● 胸壁結核需要與化膿性肋骨、胸骨骨髓炎及胸壁放線菌病進行鑒別。
● 經過分泌物或膿液的塗片、細菌培養取得病原學證據是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關鍵。

治療


● 胸壁結核治療以抗結核治療和手術治療為主。結核癥狀得到有效控制和基本穩定以後,可對胸壁結核施行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冷膿腫在全身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
● 採取膿腔穿刺抽膿治療,每次在膿腔低位抽盡膿液,然後向膿腔內注入抗結核藥物,如鏈黴素、卡那黴素、異煙肼等。

手術治療

● 對於較小的胸壁寒性膿腫,可試行穿刺排膿及腔內注射抗結核藥物治療。
● 胸壁結核病灶清除術對單純的胸壁結核膿腫,不應進行切開引流。
● 繼發感染的病例,應先行切開引流,並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繼發性炎症控制后,再作病灶切除治療。
● 如已有慢性竇道形成,在經過局部及周身抗感染及抗癆藥物治療后,應作胸壁竇道及結核病灶的徹底切除手術。

危害


● 胸壁結核如不能及時治療,形成慢性感染,除局部癥狀外,還可引起發熱、乏力等全身癥狀,影響生活質量。
● 感染蔓延可導致胸壁大範圍感染或胸腔感染,胸廓變形,影響美觀同時還可造成呼吸功能障礙。
● 胸壁結核不及時治療可導致竇道不愈,手術后易複發。

預后


● 胸壁結核病如果發現及時,可以治癒。
● 未及時治療的破潰的胸壁結核,可拖延數月,甚至數年竇道不愈。
● 手術后的胸壁結核易複發。

預防


● 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適當鍛煉身體,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 不到人群較多的地方,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 如有肺結核、胸膜結核者,應遵醫囑使用抗結核葯,避免擅自停葯或增減藥量。
● 定期複查。

參考文獻


● [1] 胡盛壽,王俊。外科學:胸心外科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2] 陳孝平,汪建平,趙繼宗。外科學.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3] 吳肇漢,秦新裕,丁強。實用外科學:上冊.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