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龍門派

道教宗派全真道主流支派

龍門派,道教宗派全真道主流支派,承襲全真教法。以全老莊之真、苦己利人為宗旨。開派祖師丘處機,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自幼失去雙親,嘗遍人間辛苦。童年時即嚮往修鍊成“仙”。棲身村北之公山,過著“頂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飲松風”的生活。大定六年公元1166,時年十九歲,他悟世空華,棄家學道,潛居昆嵛山,次年,得知王重陽在山東寧海創全真庵,便前往拜師求道,待重陽祖師仙化,又守墓三年後,先到陝西磻溪苦修六年,后至龍門(今陝西省寶雞隴縣龍門洞)修道七載,道功日增。

龍門派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龍門派全面而深刻的繼承了傳統道家思想以外,更將科儀、戒律、符籙、丹藥等道家文化瑰寶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廣泛傳播。

簡介


邱祖在燕別開龍門派,則全真道北宗之一系也。北七真中,其流法最遠者,當推馬祖與邱祖。若虎皮座張真人,若李虛庵,若曹還陽,若伍沖虛,皆處機一脈傳下也。全真之教,弘演於北方,讀金學士元《紫微觀記》(《遺山集·紫微觀記》),可得其梗概。
《紫微觀記》云:“貞元、正隆以來,又有全真家之教,咸陽人王中孚(即重陽)倡之,譚馬邱劉諸人和之,本於淵靜之說,而無黃冠禳襘之妄,參以禪定之說,而無頭陀縛絆之苦,耕田鑿井,從身以自養,推有餘以及人,視世間擾擾者,差若省便然,故墮窳之人,翕然從之,南際淮,北至朔漠,西向秦,東向海,山林、城市、廬舍相望,什百為偶,貞佑襄亂之後,蕩然無紀綱文章,凱凱之民,靡所趣向,為之教者,獨自一家而已,是可知全真教之盛,眾生受益之巨,非深山潛修,獨善其身者可比。”

概述


全真龍門派
全真龍門派
龍門派聞七真演教,獨攜瓢笠,謁長春邱祖,誠敬精嚴執弟子禮。邱祖與語而奇之,曰:‘此元門柱石,天 仙領袖也。他日續心燈,而流傳戒法者,必此子矣。’遂侍祖游燕闡教,祖乃傳以 清虛自然之秘,棲隱龍門者多載。復出侍祖於白雲觀,統大眾。師於至元庚辰(1280)正月望日,受初真戒、中極戒,如法行持,無漏妙德。祖乃親傳心印,付衣缽,受天仙戒,贈偈四句,以為龍門派,計二十字。

宗派教義


全真龍門派
全真龍門派
龍門派的教義總體來說,在煉養上承鍾呂的思想。此外,還提倡三教平等,但認為儒、道、釋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實踐的原則是“苦己利人”,實行出家制度。龍門派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道家思想以外,更將符籙、丹藥、齋醮科儀等思想文化內容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下了堅實的根基。
修持以丹功為主,兼修外丹符籙,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后修命。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鍊唯一正道,除情去欲,明性見道,使心地清靜,才能返樸歸真,證道成仙。規定道士須出家住觀,嚴守戒律,苦己利人。對犯戒道士有嚴厲懲罰,從跪香、逐出直至處死,元明之際龍門派得到大發展。

宗派特點


龍門派承其祖派全真道之餘緒,以精於內丹學著稱於世。其門下擁有許多著名內丹理論家,如伍守陽、謝凝素、柳華陽、劉一明、閔一得,為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所著的內丹書,較其前輩,有承襲,也有發展,總的特點是功法更細緻,更淺明。

龍門思想

出世思想
全真龍門派
全真龍門派
教義中,出世思想濃厚。在重陽祖師和七弟子詩文中,指出人生是“苦海”,家庭是“牢獄”、“火宅”,夫妻恩愛為“金枷玉鎖”,勸人“跳出樊籠”,看破功名富貴,學道煉丹,以離“苦海”。
養生思想
養生思想可以歸結為尚實守常、保養神氣、性命雙修、內外兼行、合於大道二十個字。丘處機在養生思想尚實守常,不弄玄虛,表現於他一生的言行中。尹志平在《北游語錄》 中說:“有人勸長春師父少施手段,必得當世信重。師父不顧。至於再三,勸者甚益。師父大笑曰:‘俺五十年學得一個實字,未肯一日棄去。’”陳教友在《長春道教源流》中對此評之曰:“長春之成道遲者,非魯也,蓋由悟虛幻而臻平實也。……夫重陽之教名曰全真,真者誠也,長春特謙言之,謂學得一個實字耳。且其言曰,道釋皆用權,維儒家不用。然則重陽及諸真略示神異之跡者,權也;若長春則不肯用權,而獨全乎真者也。《道德經》云:‘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王弼註:‘朴,真也。’長春之學,以實為歸,斯老氏之正傳,而重陽之的裔矣。”

龍門信仰

長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它是區別於其他宗教的根本標誌。全真道的基本信仰也是如此。但是它和舊道派有很大的不同,舊道派大都認為,經過修鍊,形、神皆可不死,故其信仰是肉體與精神一起長存,即所謂“白日飛升”。全真道則不然,它在成仙信仰上,不再追求“肉體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脫和“陽神”升天。他們認為,人的肉體是要死滅的,人的真性或陽神則可以長存。王嚞謂:“修行須借色身修,莫滯凡軀做本求。假合四般終是壞,真靈一性要開收。”又謂“唯一靈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因此他批評肉體長生的追求者,曰:“離凡世者,非身離也,言心地也。……今之人慾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劉處玄的《至真語錄》亦稱:“萬形至其百年則身死,其性不死也。”又:“真我者,人之性也,……無形之道也。”“無形之道則真也。”“偽我,則養身之道,則假也。”因此在內丹修鍊理論上,主張性命雙修。以澄心遣欲為真功,以明心見性為基礎。而不在全真明心見性只是入門,最終目的是為了識道。全真識道的境界要比明心見性之後的最高層次高或平等。

龍門派規

全真龍門派
全真龍門派
龍門派倡導道士必須出家住宮觀。《重陽立教十五論》謂:“茅庵草舍,須要遮形,……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為,大殿高堂,豈是道人之活計。”王處一祖師“曾於沙石中跪而不起,其膝磨爛至骨。山多礪石荊棘,赤腳往來於其中,故世號鐵腳雲”。邱祖“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則一蓑,雖簞瓢不置也,……晝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隱隴州龍門山七年,如在磻溪時”。
丘祖奉答成吉思汗時稱:“學道之人,……世人愛處不管,世人住處不住,去聲色,以清靜為娛;屏滋味,以恬淡為美。……眼見乎色,耳聽乎聲,口嗜乎味,性逐乎情,則散其氣。”而氣散則體衰夭亡,死後還要沉於地為鬼”。重陽祖師規定:“凡人修道先須依此一十二個字:斷酒色財氣,攀援愛念,憂愁思慮。”
隨著組織的擴大,特別至元初進入鼎盛以後,原來簡樸的草庵,變成雕樑畫棟的大殿高堂,宮觀又擁有不少的田產,但是宮觀的管理制度和清規戒律卻隨之逐步完善。其制度和規戒,大部仿效佛教,制度之完整和實行的嚴格,在道教諸派中是首屈一指的。經過重陽祖師及其弟子們對全真道教義、教規以及理論方術等的全面闡釋后,使全真道具有了較新的面貌而屹立於諸道派中,為後來發展為道教兩大派之一打下了基礎。

龍門修持

全真龍門派
全真龍門派
修鍊理論
丘處機提出首先要勘破生死之關,對人的生死有一個正確的看法;其次他強調要煉心磨性,對煉心磨性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和一些具體的操作方法;再次,他根據天道四時變化,認為必須在“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基礎上,則而行之,必須根據季節不同變化,採取不同的煉養方法,因而,仿照《內經素問》,提出了四時攝生的方法。丘處機對內丹修鍊也有自己的一些獨特見解,對後世龍門內丹修鍊方法有著重大影響。
修鍊方法
全真龍門派
全真龍門派
在修鍊方法上,主內丹修鍊,兼修符籙,形成獨具特色的內丹理論。在教制教規上,要求道士出家住道觀,不鼓勵蓄妻室。為了規範道士言行,制定系統的清規戒律,督促道眾嚴格遵守。
而如單看經文表面則與釋教辭彙相同,然深究其意則有很大的區別,譬如心非是釋教之心,而指天道的別名天心。再譬如空,也非釋教緣起性空之空,而多當無講或不究竟之無,全真之無不是沒有了,而是無不無,無有相依,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宇宙。讀者不可混淆錯誤宣傳,而辜負聖賢保存華夏文化與繼往聖絕學的良苦用心。

宗派源流


法脈綜述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像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像
全真道龍門派為太上老君傳於瑤池金母,金母傳白雲上真,上真傳東華帝君王玄甫,王玄甫傳正陽帝君鍾離權,鍾離權授純陽帝君呂洞賓和明悟帝君劉海蟾,呂洞賓授輔極帝君王重陽,重陽授邱祖。龍門道統自重陽始,宣德行化真君丘處機為龍門派的始祖。十八真人既是隨邱祖西行的十八位祖師,即虛靜先生趙道堅、沖虛大師宋道安、清和大師尹志平、虛寂大師孫志堅、清貧道人夏志誠、清虛大師宋德方、葆光大師王志明、沖虛大師於志可、崇道大師張志素、道真大師鞠志圓、通玄大師李志常、頤真大師鄭志修、玄真大師張志遠、悟真大師孟志穩、清真大師驀志清、保真大師何志清、通玄大師楊志靜、沖和大師潘德沖。后經元世祖、武宗的詔封,十八祖師等遂被全真道龍門派奉為“十八真人”。
道教自北宋之末,有南宗丹道的崛起,已極其明朗。到南宋時期,在北方的民族,長期受困於遼、夏、金、元的動蕩局面,國家民族感情,與傳統文化精神交相激發,便有王重陽、丘長春師徒的全真道的建立,一變歷來神仙方士、符籙法術的道術,提倡敦品勵行,修心養性的漸修教化,成為黃河南北聲勢顯赫的新興道派,威名遠布。他們與成吉思汗,及元朝開國之初的政策,並元代以後的道教,都有極大的關係。明、清以後的道教,即以全真道為其中堅骨幹,是為開北宗龍門派的翹楚。全真道的學理與方法富有儒家與宋代新興理學家的精神。他們生當衰亂之世,華夏丘墟,以民間講學道的姿態,儘力保持國家民族文化的元氣與精神,可謂用心良苦,功德無量。

龍門發祥

金皇統八年(1148年),在山東登州棲霞,便出了一位為後世道教全真龍門派的祖師丘處機。他自幼失去雙親,嘗遍人間辛苦。從童年時就嚮往修鍊成“仙”,少年時棲身村北的公山,過著“頂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飲松風”的生活。傳說,他為了磨鍊意志,曾一次次將銅錢從石崖上扔進灌木叢,直到找到為止。年十九出家寧海昆嵛山,(今牟平境內)。1167年開始學道。1168年拜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為師,王重陽為他取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
全真龍門派
全真龍門派
大定九年,王重陽攜弟子4人西遊,途中得道飛升於汴梁城,囑咐:“處機所學,一任丹陽。”自此,丘處機在馬丹陽教誨下,知識和道業迅速長進。和其他師兄弟合稱“全真七子”他們是:丹陽子馬鈺、長真子譚處端、長生子劉處玄、長春子丘處機、玉陽子王處一、廣寧子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馬鈺之妻)。全真七子隨王重陽一起弘揚道教全真派,丘處機在王重陽仙化后入磻溪穴居,歷時六年,行攜蓑笠,人稱“蓑笠先生”。后又赴饒州龍門山(今寶雞)隱居潛修七年,成為全真龍門派創始人之一。大定八年至大定十年間,丘處機跟隨王重陽在山東和河南傳教。大定十年春,王重陽在河南汴梁升天后,丘處機跟隨同門馬鈺、譚處端和劉處玄到陝西終南山拜會王重陽的朋友,及後於1172年將王重陽靈骨遷葬終南山。
大定十四年八月,丘處機隱居磻溪(今陝西寶雞境內)潛修七年,又到隴州龍門山潛修六年。這期間,他“煙火俱無,簞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獨坐”,生活極為清苦,但“靜思忘念,密考丹經”,潛心於養生學和道學的研究,並廣交當地文人學士,獲得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大定二十八年三月,丘處機應金世宗召,從王重陽故居赴燕京(今北京),奉旨塑王重陽、馬丹陽(時已去世)像於官觀,並職“高功”,主持了“萬春節”醮事。對皇帝作出了“持盈守成”的告誡。此時丘處機已名聲大振。
正大四年,成吉思汗下詔將天長觀改名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並贈“金虎牌”,以“道家事一切仰‘神仙’處置”,即詔請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正大四年七月初九日,丘處機在長春宮寶玄堂逝世,享齡80歲,瑞香氤氳整個北京城三日,世人稱奇。逝世一周年,他的弟子將他安葬在長春宮內的處順堂。現已成為京津地區的著名風俗之一。
全真龍門派
全真龍門派
從開創龍門派的祖師丘處機的事迹看來,如果推開神仙的道業而不談,另從國家民族興亡的角度,來看衰亂時代中仁人志士的用心,便會使人發生無限的感慨。這些偉大的人們,生當其時,沒有哪一個不是遭逢時世的衰亂,由於政治、社會衰敗的反應,而另覓人生究竟的道路而來的。至於藉此而寄情物外,將一片悲天憫人的血淚,灑向虛空的,其心尤可令人肅然起敬。
清乾隆皇帝對丘處機勸成吉思汗“止殺”一事十分佩服,為其撰聯曰:“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這一段的評語里,他言下對於長春真人徒的推崇備至,也就是對於宋朝一代的人物,有不勝遺憾之嘆!

龍門中興

全真龍門派
全真龍門派
清初,經王常月闡揚后,全真教龍門派在康、雍、乾時期出現中興盛世,遍及大江南北。其中,龍門派第十一代閔一得,憑藉教理及著作的顯赫成就,最為著名。
閔一得(1758-1836)修道經歷豐富,歷吳楚燕趙,足跡半天下。“三教同修”,“以儒釋之精華詮道家之元妙”。輯撰《古書隱樓藏書》,以內丹為主,收道書三十餘種。他被尊為啟龍門方便法門全真龍門嗣派之祖,在江浙一帶影響頗大。

宗派發展


自清初王常月先後在北京白雲觀,以及南京、杭州、湖州、武當山等地傳戒收徒以後,龍門派確有很大的發展。發展中心在江、浙,遍及全國許多省區。尤以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幾朝為最盛。其間支派繁衍,不少支系更流傳至近現代。因此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最昌盛的道教派別,幾乎成為全真道的代表。其盛況與佛教禪宗五家中的臨濟宗相類似,故世有“臨濟、龍門半天下”之說。
龍門派以第一代趙道堅為上托的開教祖師,第二代張德純活到元末,其事迹難以全部憑信,第三代以後進入明代。據此,明代實為龍門派的肇建時期。在那個時期中,徒眾甚 少,還未形成獨立道派。如第四代宗師周玄朴於洪武二十年(1387)受教,其傳記曰: “是時玄門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師隱青城,不履塵世五十餘年,面壁內觀,不以教相有為之事累心,弟子數人,皆不以闡教為事,律門幾致湮沒。”第五代宗師沈靜圓於明天順三年(1459)至金蓋山,掛單於書隱樓,亦發出:“慨仙蹤之不振,吊逸緒之無承”的浩嘆,而“有終焉志”其後,終明之世,不見起色。
明至清初,形勢有所變化。清統治者為了籠絡漢人,在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實行較為寬鬆的宗教政策,為道教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政治條件。加上當時民族矛盾尖銳,使一批懷著國破家亡之痛,又恥於剃髮易服的明遺民,不願事清,而願隱居山林或遁入佛道,為道教的復興擴大了道士來源。在上述情況下,龍門派第七代宗師王常月從華山北上京師,掛單於靈佑宮,不久移住白雲觀,在那裡傳戒收徒,方使龍門派一度獲得復興,一改明代衰落的舊觀。
王常月,號昆陽子,潞安府長治(今屬山西)人。兩遇趙真嵩傳道,居華山多年。清順治二十年(1655)離華山上北京。“丙申(1656)三月望日奉旨,主講白雲觀,賜 紫衣凡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餘人,道風大振”。康熙年間,王常月又率弟子詹 守椿、邵守善等南下,先後至南京隱仙庵、杭州宗陽宮、湖州金蓋山、湖北武當山等地 傳戒收徒。二十餘年間,度弟子甚眾,使久衰的全真道頓呈中興之象。王常月被譽為龍門“中興之臣”。王常月死後,其弟子更在各地開山授徒,形成許多龍門小支派。如黃虛堂(派名守正)啟蘇州滸墅關太微律院支派,門下有孫碧陽。陶靖庵啟湖州金蓋山雲巢支派,門下有陶石庵——徐紫垣——徐隆岩遞相嗣傳。金築老人盛宗師啟餘杭金築坪天柱觀支派,門下有潘牧心——王洞陽——潘天厓遞相嗣傳。黃赤陽(派名守圓),住持杭州大德觀,下傳周明陽,啟杭州金鼓洞支派。呂雲隱(派名守璞),啟蘇州冠山支派,門下有呂全陽、鮑三陽、樊初陽、翁朝陽、金玉衡,徐艮陽、邱寅陽、錢函陽、孫則陽、歸南陽、邵悟真、徐鶴嶺、潘無盡等,十分興盛。其中邱寅陽又啟嘉善長春宮支派,錢函陽又啟無錫長春宮支派。另外王常月還有不少弟子,或雲遊四方傳道,或隱居一地修鍊。譚守誠(?~1689)則得王常月衣缽,住持京師白雲觀。後來呂雲隱門下鮑三陽繼任該觀住持。
全真龍門派
全真龍門派
與王常月同輩的沈常敬一系,門庭亦盛。沈常敬門下有孫玉陽、黃赤陽,黃赤陽又從王常月受戒,合王、沈二系傳承於一。孫玉陽住持茅山乾元觀、下傳閻曉峰、周明陽(派名太朗)、范青雲(派名太青)。周明陽又從黃赤陽受戒,開杭州棲霞嶺金鼓洞支派,一時影響頗大,從學者千餘人。其中高東籬(1621~1768)晚年繼范青雲主持天台 桐柏觀,門下有方鎔陽、沈輕雲、閔懶雲(派名一得),門庭最盛。
紀念物以上是龍門派傳衍繁盛之區,集中於江、浙一帶,是為龍門派傳播的中心。除此之 外,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皆有龍門派的傳播。如東北遼陽道士郭守貞(?~1673),隱於本溪九頂鐵剎山八寶雲光洞修鍊三十餘年,為關東全真道始祖。康熙初,盛京將軍烏庫倫迎請至盛京,尊為師長,建三教堂以居之,后擴建,改名太清宮,即今瀋陽太清宮。據《太清宮叢林歷史法略》載,從道光三年至光緒五年,該宮就傳戒四次,受戒者每次遞增,前後凡數百人。
後有陳清覺(1606~1705),道號寒松,又號煙霞,湖北武昌人。辭官去武當山太 子坡,禮龍門第九代詹太林(名守椿)為師。康熙八年(1669),入川至青城山,後去 成都青羊宮。康熙三十四年(1695),成都府臬憲趙良壁見而異之,捐銀命建二仙庵,請其住持。后又得康熙帝召見,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敕號碧洞真人。從此開龍門派 碧洞宗支派。二仙庵成為龍門派著名叢林。從清初傳至如今已歷二十四代,成為近代四 川道教的主要派別。
據《長春道教源流》卷七載,有龍門第十一代道士曾一貫,於康熙間入廣東羅浮山。任沖虛觀住持。其徒柯陽桂(1693~1745),度弟子百餘人。清末,有儒士陳銘珪(1824~?)嗣其傳,派名教友,住持羅浮山酥醪觀。撰有《長春道教源流》八卷,收集全 真道史料頗富,為研究全真道史的重要資料。其卷七云:“今粵東羅浮及會城諸道觀,詢其派,又皆全真也。”
全真龍門派
全真龍門派
大腳仙在西北地區,有龍門派第十一代劉一明(1734~1821),號悟元子,山西曲沃(今 聞喜縣東北)人。出家后,雲遊晉、陝、川、甘一帶,遇龕谷老人傳丹術以後,隱甘肅榆中縣棲雲山修鍊,並著書立說,所寫丹書被輯為《道書十二種》,流傳頗廣,成為清代內丹學一大家。在雲南,還有被稱為“龍門西竺心宗”的特殊支派。據《金蓋心燈》所述,該派祖 師雞足道者,自雲月支國人,名野怛婆闍,自印度來華,居雞足山修鍊。順治十六年(1659),赴京師謁王常月,受其戒法,贈名黃守中,為龍門第八代。該派以雞足山為 活動中心,下傳管天仙(派名太清)、大腳仙(王太原)。再傳金懷懷(王清楚)、白馬李等。
此外,湖北武昌長春觀,在清末,“著屋千間,道友萬數”,與西安八仙庵、成 都二仙庵等並稱天下龍門大叢林。山東福山縣道士張宗璿,為龍門派第二十三代,於光 緒十年(1884)赴白雲觀傳法,開霍山派。又有龍門派第八代徐守誠(1632~1692),於清初去江西南昌西山,兼傳凈明道,成為當時凈明道的重要傳人。

龍門宗師


龍門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邱處機為祖師,尊邱處機弟子趙道堅為創派宗師。隨邱祖西行的十八位祖師趙道堅、宋道安、尹志平、孫志堅、夏志誠、宋德方、王志明、於志可、張志素、鞠志圓、李志常、鄭志修、張志遠、孟志穩、驀志清、何志清、楊志靜、潘德沖。后經元世祖、武宗的詔封,十八祖師等遂被全真道龍門派奉為“十八真人”。
邱處機
邱處機(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今屬山東省)人,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養生學家和醫藥學家。丘處機為南宋、金朝、蒙古帝國統治者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所共同敬重,並因以74歲高齡而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止殺愛民而聞名世界。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丘處機被奉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1227年(正大四年),丘處機在長春宮寶玄堂逝世,享齡80歲,瑞香氤氳整個北京城三日,世人稱奇。元世祖時,追尊其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天下百姓為紀念“邱神仙”的無量功德,遂定其生辰正月十九為燕九節,歲歲慶祝至今。
趙道堅
趙道堅(1163~1221),原名九古,祖籍檀州(今河北密雲),父任平涼府同知時,徙居平涼(今屬甘肅)。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載其事,《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列有其傳。金大定十七年(1177)入道,十九年,師馬鈺於華亭(今屬甘肅)。二十年,馬鈺還終 南,命其往龍門山師事邱處機,易名道堅。元太祖十四年(1219),處機應成吉思汗之詔赴西域,選趙道堅從行,為十八隨行弟子之一。途經一年余,於1221年五月渡陸局河,七月越阿不罕山,十一月至賽蘭城。道堅謂尹志平曰:“我隨師在宣德時,覺有長往之 兆,頗倦行。后嘗蒙師訓,道人不以死生動心,不以苦 樂介懷,所適無不可。今歸期將至,公等善事父師。”數日示疾而逝。邱處機命門弟子葬九古於東郭原上。《金蓋心燈》卷一《趙虛靜宗師傳》曰:“師姓趙,名道堅,號虛靜,南陽新野人。”他修持凡三十年,功圓行滿,將示化,始以戒法口訣,於皇慶壬子年(1312),十月望日,鄭重其禮,親授河南道士張碧芝名德純。”此傳本之王常月《缽鑒》,其文稍簡。將此傳與《長春真人西遊記》、《祖庭仙真內傳》比較,除改變籍貫外,主要是略而不提 趙道堅的真實經歷,而將其時代延後,著重敘寫他在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如何受邱處機傳三戒,付衣缽等事。意在標榜龍門派的建立是出於邱處機的旨意,他所選定的趙道堅是邱處機衣缽的繼承人,即龍門派的創建人。
尹志平
全真龍門派
全真龍門派
尹志平(1169~1251)為金末及元代蒙古時期著名全真教道士。字太和,祖籍滄河北滄州,宋時徙居萊州(今山東萊州市)。生於金大定九年(1169)。幼穎悟,讀書日記千餘言。年十四遇馬鈺,遽欲棄家入道,父不允,遂伺機潛往。后被追還,鎖閉靜室。無何,復遁去。逃之再三,父始從之。初住昌邑(今屬山東)之西庵。金明昌二年(1191),參邱處機於棲霞(今屬山東),遂執弟子禮。久之,盡得邱之“玄妙”。此後,又問《易》於郝大通,受籙法於王處一。於是道名四播,遠近尊禮,參道者不絕。繼住濰縣(今山東濰坊市)之玉清觀,主盟齊東者二十年。元太祖十四年(1219),成吉思汗自乃蠻派使臣劉仲祿徵召丘處機,聞志平為處機之上足,乃假道濰州,偕同志平去萊州昊天觀見處機。對於邱處機之絕金、宋就元聘,起了贊畫的作用。第二年,隨邱處機北上燕京,西覲成吉思汗於大雪山,為處機十八隨行弟子之冠。元太祖十九年,隨處機返燕京,居長春宮。當是時,全真道聲名遠播,四方尊禮者雲合。志平曰:“我無功德,敢與享此供奉乎!”乃退居德興(府治今河北涿鹿)之龍陽觀,尋隱煙霞觀。邱處機卒時遺命志平嗣教(或雲遺命宋道安嗣教。待處機喪事終,宋以年老請志平代),是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師。
宋德方
宋德方(1183—1247),字廣道,號披雲,萊州掖城(今山東掖縣)人。先世以積善見稱。初生之時,里人見其家祥光照徹,時大定癸卯歲(1183)八月一日也,僅能言便好讀書,穎悟強記,識者謂是夙性薰習故在。宋德方很小就從劉長生為道士,繼而師事丘處機,是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隨丘處機西遊大雪山晉見成吉思汗的十八人之一。西遊歸來后,隨丘處機駐燕京(今北京)之長春宮,為教門提點。元太宗九年(1237年),遵其師丘處機的遺志和囑託,來到平陽玄都觀,總管刊刻《玄都道藏》,他親歷晉地的管州(今靜樂縣),上黨、太原、晉南等地,搜羅亡佚,歷時近十年,刊成全藏。又在萊州神山開九陰洞,建立道教言觀,成為一代有影響的道教宗師,被尊為“天師”。乃馬真后稱制三年(1244年),即《玄都道藏》大功告成之時,被賜號“玄都至道真人”。至元七年(1270年),即他辭世后二十三年被追贈為“玄通弘教披雲真人”。著有《樂全前後二集》。
張德純
張德純,號碧芝,河南 洛陽人。元皇慶元年(1312)受教,隱華山,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以教付陳通微,不知所終。
陳通微
陳通微,號沖夷子,山東東昌(今聊城)人,原為正一派道士,受教后,周遊各地多年,隱入青城山,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以戒法傳周玄朴。
周玄朴
周玄朴,號大拙,陝西西安人,受教后,仍居青城。明景泰元年(1450)以後他適,不知所終。不履塵市五十餘年。后得天台張宗仁、山西沈靜圓,乃悉傳宗派法戒。景泰元年十月逝世,享年一百一十歲。為龍門第四代律師。
張靜定
張靜定,原名宗仁,號無我子,浙江餘杭人。《金蓋心燈》載:其世代業儒,精通性理之學。永樂年間舉明經,隱居不仕,講學於苕溪。父母雙亡后,棄家雲遊,參訪高人達士。至天台山人道門,精八元陽經及丹訣,著述頗多,皆毀棄。后游青城山,見周元朴,慕其道德高尚,遂師事之,仍還天台隱居。景泰元年(1450)周元朴遣徒召靜定至青城,授以龍門大戒。嘉靖元年(1522)七月逝世。是為龍門第五代宗師。
沈靜圓
沈靜圓(?—1465),江蘇句容人。祖籍太原。字哉生。原名旭,晚號頓空氏。幼時父母雙亡,扶柩歸葬山西,路遇天台山道士張靜定,語以要語,遂有出塵之志。《金蓋心燈》載:正統十三年(1448)出遊青城山,又遇張靜定,師事之,改名靜圓。景泰二年(1451)南行至天台,居桐柏山中。天順三年(1459)至金蓋山,居書隱樓,道價日盛,從學者日眾。成化元年(1465)春,遇華亭衛真定於語溪,遂攜至南宮,授以宗旨元脈,不久謝世。是為龍門第五代宗師。
趙真嵩
趙真嵩(?—1628),山東琅琊人。原名得源,號復陽子。《太上律脈源流》載:年二十,精通經史,博覽道釋要典。年二十五歲,父母雙亡,遂棄家出遊武當。至茅山閱道籍。遇張靜定,慕其道德,遂請皈依。靜定乃改名為真嵩,授受戒旨,嘉靖二年(1523)至王屋山,精修法要,習大定三年,嗣是六通具足。崇禎元年(1628)傳其道與王平,乃返天台,旋入王屋山而終隱。是為龍門第六代律師。
衛真定
衛真定(1441——1645),字元宰,號平陽子,浙江嘉興石門人。《金蓋心燈》卷一載:其先世居華亭,宋末元初,正節先生開白社書院於石涇塘,遂家石門。真定生性魯鈍,但性至孝。既長,欣慕方外之游,師事沈靜圓,乃從師至南宮,命名真定,授以宗旨,自是修道愈勤,毫無倦志。順治二年(1645)十月逝世,時年二百零五歲,是為龍門第六代宗師。

龍門祖庭


龍門洞
龍門洞龍門祖庭碑
龍門洞龍門祖庭碑
龍門洞,全真龍門派祖庭,始於春秋,建於西漢,盛於金元。因道教全真派真人之一長春真人丘處機隱修於此,創立龍門派,被譽為“龍門祖庭”。龍門洞景觀以奇險著稱,素享關中第二華山之譽,與“西鎮”吳山(今屬寶雞市)東西相望,相互輝映。它是道教龍門派的發祥地,為道教徒頂禮膜拜的祖庭,因而馳譽遐邇。龍門山奇峰疊起,森林茂密,飛瀑流泉比比皆是,更有寒潭幽洞遍布山中,為關中山水奇觀。
龍門洞,坐落在景福山,古名靈仙岩。景福山,一名玄隴,一名龍門,北嶽佐理之山,在隴州汧源縣。周回二千里,屬景福仙伯治之。環列三十六洞,二十四潭,九峰,洞洞通仙界,潭潭透幽境。天地奧區,藏壑於東隴之麓,窈而深,幽而邃,層巒絕巘,無徑可通,丹梯石磴,層俯而下,群峰峭削,實鬼斧所劈。崖瀑淙淙,時作風雨,隱有神龍變化,疑駭莫測。異哉斯境,非有神術具巨靈手辟草開山,則至今一虎豹穴、蛟龍窟也。(乾隆《隴州續志》卷八)
白雲觀
白雲觀
白雲觀
白雲觀,道教全真第一叢林,也是龍門祖庭。位於北京西城區西便門外白雲觀街道。始建於唐,為唐玄宗奉祀老子之聖地,名天長觀。金世宗時,引大加擴建,更名十方大天長觀,金末重建為太極宮。白雲觀內收藏著大量的珍貴文物,最著名的有“三寶”:明版《正統道藏》、唐石雕老子坐像及元大書法家趙孟頫的《松雪道德經》石刻和《陰符經》附刻。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學院和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國性道教組織、院校和研究機構先後設在這裡。白雲觀也是“文革”中北京很少被破壞的寺廟之一。
全真龍門派
全真龍門派
白雲觀初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9),原名天長觀,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此觀,改名為太極宮,金泰和三年(1203),太極宮毀於火。元初道教全真派長春真人丘處機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詔駐太極宮掌管全國道教,遂更名長春宮,為中國北方道教的中心。金正大四年(1227)丘處機逝世,其弟子尹志平在長春宮東側建立道院,取名白雲觀。元代末年,長春宮等建築毀於兵燹,白雲觀獨存。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重建前後二殿和一些附屬建築,正統年間又大規模重建和添建,使觀之規制趨於完善。明正統八年(1443),正式賜額“白雲觀”。明末,白雲觀毀於火。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原來基礎上重新大規模重修與擴建,今白雲觀的整體布局和主要殿閣規制即形成於此時。以後,在乾隆、光緒年間又有修繕和少量添建。民國期間,觀內建築大都因年久失修變的殘破。解放后,政府於1956年撥款進行修繕,1957年定為中國道教協會會址。“文革”期間,白雲觀再次受到破壞,1981年又撥款全面修葺,並對外開放。1979年,白雲觀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06月25日,白雲觀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磻溪宮
全真龍門派
全真龍門派
磻溪宮,舊志載“在縣東南六十里河谷中,為邱長春成道處。本名長春觀,邱人元為國師,磻元詒改觀為宮”。今虢鎮渭河大橋南端磻溪河谷中,俯水面山,殿閣巍然,古時為寶雞第一道場。宮內有八棱碑,上刻老子《道德經》,有《邱長春內傳碑》一通和清風台一座。保存完好,其餘殿宇多已拆毀;宮外有銀杏樹一株,高數丈,大數圍,枝葉繁茂,據傳為邱長春所植。
此宮南依秦嶺,北擁渭水,“磻溪古宮”被譽為陳倉八景之一,被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磻溪宮是宋末元初道教全真派七真之一丘處機修行過的道觀,古為寶雞第一道場,后因成吉思汗頒詔改觀為宮。為彰其德,元代官吏楊文葆大興土木,營造殿堂,環繞鳳女樓,遙對鳳凰台,建成二郎廟、玉皇廟、三清觀等大小廟宇百餘間,后被毀,唯蕭史弄玉吹蕭引鳳之鳳女台猶存。
全真龍門派
全真龍門派
磻溪宮留有許多珍貴的道教遺跡,其宮內有元代所立八棱碑一通,系青色大理石精磨而成,帽高150厘米。上有浮雕像4尊;幢高275厘米,分8面,每面27.5厘米,上刻老子《道德經》五千言,為元代所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丘長春內傳碑”一通,元至元十八年(1281)二月,磻溪長春成道宮提點方誌正等立,碑首有浮雕二龍戲珠,陽刻楷書“鎮第五代宗師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內傳碑”17字。陰刻楷書“全真第五代宗師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內傳”全文詳記邱處機生平事迹。碑高257厘米,寬119厘米,厚26厘米,碑座長150厘米,碑上字跡清楚,保存完好。

龍門字輩


全真龍門派百代譜
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圓明。
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
惟修正仁義,超升雲會登。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
虛空乾坤秀,金木姓相逢。山海龍虎交,蓮開現寶新。
行滿丹書詔,月盈祥光生。萬古續仙號,三界都是親。

宗派傳播


龍門派傳播的中心在江南(與初期全真道在北方不同),不能不受南方本位道教正一道的影響,表現出與正一道融合的傾向。如鐵竹道人施亮,本從王常月受戒,為龍門第八代,后改宗正一,啟蘇州穹窿山支派。八代孫守一門下閻曉峰,住茅山乾元觀,其所傳後人改皈茅山派。八代徐守誠,參禮南昌西山凈明道士孔玄微,兼傳凈明道,其徒 張太玄亦兼師凈明道士周德峰。十代王洞陽晚住餘杭大滌山,濟人作福無虛日,延請祈禱無不立應,《金蓋心燈》謂其“名譽籍甚”。十一代徐嶐岩,后歸正一道,法名漢臣,精於道法,其徒蔣雨庵、陳樵雲、朱春陽,皆得正一法,蔣雨庵並傳承正一派。其後還有沈一炳、閔一得、曾一貫、王來因、陳來乾等等。至清末,各地全真派龍門道士,大都兼行祈禳齋醮,以香火收入為謀生之一途,全真與正一在宗教行持方面漸無多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