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盔卸甲

漢語成語

丟盔卸甲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diū kuī xiè jiǎ,意思是形容打了大敗仗時的狼狽相。亦比喻事情的失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辨析


【解釋】:形容吃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景象。
【拼音代碼】:dkxj
【近義詞】:落荒而逃、狼奔豕突、一敗塗地
【反義詞】:克敵制勝、旗開得勝
【歇後語】:烏龜進沙鍋
【燈謎】:武生卸裝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指戰敗
【英文】:throw away everything when fleeing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歷史知識延伸


問:為什麼逃兵必須丟盔卸甲?
答:無論在哪個朝代,逃兵不僅會被取消軍籍,還會被判死刑。而私藏軍事裝備也會被判死刑。武器(例如:槍、戟等)和防具(例如:盔、甲等)都是受朝廷管控的,這些裝備只有軍人才能擁有,平民擁有那就是私藏,是很大罪的。逃兵既然已經當了逃兵,那就無法恢復軍籍了,那麼私藏盔甲不僅有罪,還容易被認出是當時的逃兵。所以逃兵必須丟盔卸甲。

運用


作謂語、定語、補語;指戰敗。
元·孔文卿《東窗事發》第一折:“唬得禁軍八百萬丟盔卸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