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關節炎

真菌性關節炎

真菌性關節炎是真菌感染引起的骨關節病變。又稱黴菌性關節炎。真菌性關節炎是由真菌感染導致的,多數感染者存在某種誘因,在機體抵抗力低下時真菌侵襲。多數病例表現為慢性無痛性關節炎。受累關節多為單關節,好發於踝關節、膝關節以及腕、肘關節。本病治療需早期、足量、長程應用兩性黴素B、酮康唑、氟康唑、棘白黴素等。手術切除肉芽腫結節有助於加快關節恢復。關節損壞過程緩慢,若不治療,最終也可造成關節永久性損壞。

就診科室


● 骨科或外科

病因


● 真菌性關節炎是由真菌感染導致的,多數感染者存在某種誘因,在機體抵抗力低下時真菌侵襲。
● 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抵抗力極度低下;或長期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廣譜高效抗生素,人體正常菌群發生紊亂,與人共生的細菌大量減少;或靜脈內留置插管,以及其他導管,如尿管、鼻飼管、引流管等留置時間太長均可使真菌在體內大量繁殖。

癥狀


● 真菌性關節炎的患者常可導致慢性無痛性關節炎,關節腫脹。
● 受累關節多為單關節,好發於踝關節、膝關節以及腕、肘關節。
● 自身免疫力差。

檢查


● 診斷真菌性關節炎,主要依據實驗室檢查及 X 線檢查。
● 實驗室檢查
● ● 檢查的目的是為了找出病原菌,可明確診斷。
● X 線檢查
● ● 主要是為了了解關節骨質變化。

診斷


● 醫生診斷真菌性關節炎依賴於在滑膜和關節液中找到致病真菌。滑膜組織培養比關節液培養陽性率高。塗片和培養要避免污染,以免干擾判斷。
● X線攝片檢查可見2/3患者鄰近關節處有骨髓炎。滑膜液病原菌培養陽性可以明確診斷。
● 培養菌:孢子絲菌病關節液或滑膜組織中培養出真菌即可確定診斷。組織學檢查可見肉芽腫性滑膜炎,但很少見到雪茄形菌體。
● 病原菌分離:芽生菌關節炎在臨床上與結核性關節炎難以區別,需依靠病原菌的分離,才能確定診斷。

鑒別診斷


● 需與結核性關節炎區別,需依靠病原菌的分離,組織學檢查,才能確定診斷。
● 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別,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實驗室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本病治療需早期、足量、長程應用兩性黴素B、酮康唑、氟康唑、棘白黴素
● 等。手術切除肉芽腫結節有助於加快關節恢復。
● 藥物治療
● ● 治療多用兩性黴素B、酮康唑、氟康唑、棘白黴素等,療程一般為6~12周或更長。藥物劑量應根據疾病類型,病變程度及患者全身情況而定。
● 手術治療
● ● 關節引流術、粘連分離術和滑膜切除術等手術治療方法有助於縮短病程和關節功能的恢復。

危害


● 多數病例表現為慢性無痛性關節炎。由於身體原有病變吸引著患者和家屬的注意力,關節部位的不適,腫脹,活動範圍減少少量積液等癥狀常被忽略,有時直到關節內的骨和軟骨出現不可逆損害時,才被注意到。
● 孢子絲菌可併發肺和腦膜的感染。芽生菌可併發骨髓炎。球孢子菌在中下肺葉可併發2~3厘米直徑的結節,半數有鄰近關節骨骼骨髓炎。

預后


● 真菌性關節炎的治療效果影響因素很多,如是否有癥狀及併發症、基礎身體狀況等。
● 早期、及時、長期規範治療,對真菌性關節炎恢復,可以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預防


● 真菌性關節炎主要是由於真菌侵襲感染所導致的,故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真菌感染是預防的關鍵。
● 積極治療基礎性疾病,增強機體抵抗力。
● 科學正確地使用抗生素,防止機體正常菌群紊亂。
● 減少靜脈內插管以及其他導管留置時間,防止真菌大量繁殖。
● 注意個人衛生防護,阻斷外界真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