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滄桑

十年滄桑

《徠十年滄桑》,是金雁,秦暉編著,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書籍。

內容介紹


系統介紹蘇東諸國經濟社會轉軌與思想變遷。
在維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的經濟正在走向第三個十年,這時候蘇東諸國的經驗教訓特別值得我們關注。它們過去與我們有著相同的體制,我們的改革也受到過東歐早期改革的啟發。但蘇東諸國轉軌期間的情況到底如何,國內卻鮮有系統介紹。
本書作者長期從事蘇東研究,他們認為,蘇東諸國在轉軌期間普遍出現經濟衰退是事實,問題在於如何認識和解釋這種現象。本書在對中國與東歐改革前經濟與社會的不同模式進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重新比較和解釋了中國與東歐改革的不同進程。

圖書目錄


緒論 關於社會經濟轉軌國際比較的若干問題
上篇:東歐諸國的經濟社會轉軌
徠第一章“工會掌權”以後:波蘭經濟轉軌述評
一、從“休克療法”第一案例到“維謝格拉德模式”
二、從ESOP到mebos:“后私有化”的資產重組與治理結構重組
三、高速增長與波折:波蘭轉軌的經驗與教訓
第二章“捷克奇迹”與“捷克陷阱”
一、起點平等的產權改革模式
二、持續五年的“新布拉格之春”
三、 “投資基金病”:捷克的困境
四、捷克實踐的經驗與教訓
第三章 漸進?激進?——論匈牙利選擇
一、從右派的“保守療法”到左派的“休克補課”
二、“右派凱恩斯”反對“左派貨幣主義”?
第四章 俄羅斯:告別葉利欽時代

部分章節


“走出……”之別,
還是“走向……”之別?
國際上轉軌經濟學界對所謂“中國奇迹”與“東歐困境”的解釋,即所謂“中國之謎”已成為最大的論題之一,而且各方似乎已經形成了“漸進-激進”的討論模式。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往往認為東歐的“激進轉軌”雖然付出很大代價,但一舉解決了實質性問題,將來會顯示出大效果;而中國的“漸進轉軌”雖然獲得了持續的經濟增長,但實質性問題繞不過去,將來會遇到大困難。相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則認為東歐轉軌恰恰陷入了“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激進”誤區,而中國的漸進轉軌似乎具有更多的凱恩斯式或福利國家式的政府干預成分,因而取得成功理所當然,將來也雙方的對比也不會逆轉。顯然,這種爭論的背後包含某種共同前提,即中國“漸進”——更多凱恩斯或福利國家或社會主義——因而經濟(根本性的或暫時的)增長,東歐“激進”——更多自由放任或市場競爭——因而經濟(根本性的或暫時的)衰退。
但是筆者認為,這個前提是大可質疑的。首先就轉軌目標模式而言,中國明確地自認為是“摸著石頭過河”,很難說她的目標是什麼(尤其難說是“福利國家”),而多數東歐國家倒是明確地以加入歐盟為目標,而歐盟多數國家長期是社會黨執政,是當今世界上福利國家的典型,東歐各國入盟談判中的“福利門檻”、“勞工保護門檻”往往比“市場化門檻”還高。而現實就更不必說:恐怕沒有人能證明如今的中國比東歐更像“福利國家”。“劇變”后的中東歐——前經互會國家轉軌戰略各有特點,其中像白俄羅斯與愛沙尼亞這兩個空間與歷史都相近的“前蘇聯”國家,其轉軌經濟政策的相差懸殊之大實難以用“東歐轉軌”這個概念來包容:盧卡申科治下的白俄羅斯基本上拒絕市場化,其經濟面貌簡直比我們的“南街村”還南街村;而愛沙尼亞以“面向外資全賣光”方式實行的私有化堪稱東歐最激進之一。如果不考慮政治變革而僅從經濟上講,所謂中國與“東歐”轉軌政策的差異恐怕遠不及東歐內部(如上述的白、愛兩國)之差異來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