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響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徠響堂,位於河北省邯鄲峰峰礦區,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響堂山(鼓山)之腰。
石窟始鑿於北齊年間(公元550--577年),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續鑿。現有16窟,大小佛像4300多尊並有大量經文、雕刻,是研究佛教、建築、雕刻、美術、書法的寶庫,在我國石窟藝術向唐代寫實風格的演變中,起著承上啟下作用。
響堂山石窟有南北響堂山之分,北響堂山石窟位於礦區和村東,北鼓山西腰,現存石窟9座,大小佛像72尊,其中南、中、北三大窟為北齊王朝開鑿。三窟中以位於窟群北端的大佛洞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該窟進深11.8米,寬13米,高11.4米,置塔形柱三面開鑿一大龕,正面龕內一佛兩菩薩,正尊坐佛連座通高5米,佛背光浮雕塑火焰忍冬紋,七條火龍穿插期間,生動活潑。塔柱上窟壁共鑿26個列龕,列龕由弓形楣梁、垂幔、龕柱、覆缽等組成,雕刻細緻,缽頂雕塑華麗的大型火焰寶珠,窟的整體部局,裝飾,顯示北齊時期的高超雕刻藝術。
北響堂
南響堂山石窟,位於彭城滏陽河源頭北側山腰,現存七窟,均鑿於北齊,大小造像3588尊,其中千佛洞最為華麗,窟外整體外觀為覆缽塔形。窟前設四柱三開間前廊的仿木結構建築,其斗拱窟檐以上鑿大形覆缽,缽中央雕展翅欲飛的金翅鳥,上雕寶珠,缽兩端飾捲雲狀山花蕉葉,這一保存完整華麗的裝飾,十分罕見。窟內進深3.6米,寬3.9米,高3.7米。前壁滿雕塑千佛,其它三壁又鑿一大龕,內均一佛二弟子兩菩薩。壁上部也各雕千佛,下設基壇,窟頂微隆,雕蓮花和八尊伎樂天,形象生動形象美觀,堪稱時代佳作。石窟附近有古塔,靠山閣樓,寺院殿宇等附屬建築群。另有稱作'小響堂'的水浴寺石窟,位於北鼓山東麓,與北響堂隔天宮峰東西相立。現存東西兩座石崖,兩處摩崖造像,兩座北宋經幢,水浴寺的前殿等。響堂山石窟,規模宏偉,雕刻精緻,可與三大石窟媲美。
北響堂共有9個石窟。
(1)大佛洞(又稱大業洞)
該洞是南北響堂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石窟。寬13.3米,高12.5米,為正中方柱三壁三龕式建築形勢。正中釋迦牟尼坐像高3.5米,造型生動,線條流暢。四壁紋飾華麗,並鑿有塔形列龕。堪稱南北響堂雕刻藝術的傑作。
北響堂
(2)唐洞
開鑿徠於唐代五周時期。為三壁三龕式結構。正中為彌勒佛,左為燃燈佛,右為釋迦佛。這與一般排列方式相違,傳說武則天自稱是彌勒下世,故將彌勒佛供奉正中,而讓釋迦佛居右。門券為清代砌築。
(3)大業洞
開鑿於隋代大業7年,故名大業洞。龕形為內圓外尖拱形龕,為響堂山唯一的隋代石窟。
(4)刻經洞
為三壁二龕式龕,頂部為浮雕蓮花藻井,洞外為仿木結構屋檐的覆缽塔式。洞內外刻滿經文,字體剛勁雄偉,是研究佛教和書法藝術不可多得的珍品。旁有石碑,碑文記述了北齊天統4年至武平3年(568-572年)唐邕寫《維摩謁所說經》等四部經書之經過。
距市65公里,南北響堂之間一段土路,雨天難行,山腳至山門共有600級台階(最陡處30級)需2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