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布鞋

老街布鞋

南京市高淳的特產之一。早在明清時期,高淳布鞋就名聞遐邇,遠銷蘇、錫、常、寧、鎮、揚和安徽蕪湖、宣州地區。那時候,婦女大都不事農活,特別重視做針線活兒。所以農村中的婦女很少有不會納鞋底、做布鞋的。姑娘們長到十一、二歲,做娘的就要手把手地教會她們剪鞋樣、繡鞋花、納鞋底、做鞋幫。不會做鞋的姑娘嫁到人家后,婆婆就不會喜歡,村裡人就會嘲笑,說是"能剪能畫的是麻利婆,不會剪畫的是鈍煞鬼"。滿清時期女人時興裹小腳,俗稱"三寸金蓮”這種封建主義的枷鎖,束縛了婦女數千年。那時候,衡量女人美醜的標準就看腳大腳小,腳小便是"美人"。這種"裹腳"的惡習,雖為廣大婦女所深惡痛絕,但反抗者廖廖無幾。女孩子迫於封建禮教的壓力,不得不含著眼淚讓大人們用白布一層一層地將稚嫩的腳掌包裹起來。

布鞋歷史


南京市高淳的特產之一。早在明清時期,高淳布鞋就名聞遐邇,遠銷蘇、錫、常、寧、鎮、揚和安徽蕪湖、宣州地區。那時候,婦女大都不事農活,特別重視做針線活兒。所以農村中的婦女很少有不會納鞋底、做布鞋的。姑娘們長到十一、二歲,做娘的就要手把手地教會她們剪鞋樣、繡鞋花、納鞋底、做鞋幫。不會做鞋的姑娘嫁到人家后,婆婆就不會喜歡,村裡人就會嘲笑,說是"能剪能畫的是麻利婆,不會剪畫的是鈍煞鬼"。滿清時期女人時興裹小腳,俗稱"三寸金蓮”這種封建主義的枷鎖,束縛了婦女數千年。那時候,衡量女人美醜的標準就看腳大腳小,腳小便是"美人"。這種"裹腳"的惡習,雖為廣大婦女所深惡痛絕,但反抗者廖廖無幾。女孩子迫於封建禮教的壓力,不得不含著眼淚讓大人們用白布一層一層地將稚嫩的腳掌包裹起來。經過長年累月的煎熬,硬擠出一雙"小腳"來。然而,要給"三寸金蓮"做一雙合適的繡花鞋,可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選好面料,如緞面的、綢面的、綾面的,貧苦農家大都用布面的。在布料顏色的選擇上也很有講究,未出嫁的姑娘,大都用紅色鞋面;出嫁后尚未生育的媳婦,用紅色或綠色的鞋面;中年婦女一般用紫紅色或黛綠色的鞋面:老年婦女通常用黑鍛或黑棉布做鞋面。

布鞋發展


在鞋面上繡花既是一門藝術,也是衡量一個女人做鞋手藝高低的主要標誌,巧手綉出的花鳥鮮艷奪目、栩栩如生:笨手綉出的花鳥粗糙呆板、不堪入目。鞋花的品種很多,除各種花草外,還有"風戲牡丹"、"雙燕展翅"、"蜻蜓戲荷"、"喜鵲登梅"等等。但很少有綉虎、豹、獅、牛、馬、羊和人物肖像的。納鞋底也有講究,有納"滿天星"的、有納"千家萬字聖"的,有納"必定雙全"的、有納"波浪式"的、還有納"八卦式"的等。製作一雙繡花鞋,從放樣到成鞋,大致需要22道工序。男人們穿的棉布鞋比較簡單,大都是白底黑幫,花樣不多,既不要繡花,鞋面用布也不需刻意選擇,有能耐的女人只能在納鞋底上顯示一下自己的本領。高淳民間有個傳統習俗,在姑娘出嫁時的嫁妝中,不僅要準備幾雙供新郎一年四季穿用的單、棉布鞋,而且要給爺爺奶奶、公公、婆婆各做一雙壽鞋,還要給小叔小姑各做一雙喜鞋,給尚未出生的子女做幾雙綉有虎頭的"子孫鞋”因此,姑娘出嫁前,要花費一兩年時間專門做鞋。當然,也有母親、嫂嫂、姐姐和女中好友幫著做的。這種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從未間斷過。不過,如今棉布鞋己被各種高檔皮鞋和各種制式球鞋、運動鞋、旅遊鞋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