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牛郎織女傳說的結果 展開
- 中國古代傳說
- 2015年中國拍攝電影
牛郎織女傳說
中國古代傳說
牛郎織女是中國漢族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其餘三個分別是《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與該傳說相關的節日是七夕節。作為中國人民最早關於星的故事。
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里有這麼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2008年,牛郎織女傳說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化遺產名稱:牛郎織女傳說 所屬地區:河北 · 邢台 · 邢台縣 遺產編號:Ⅰ-1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內邱縣 遺產級別:市
牛郎織女圖
成語釋義
解釋:牛郎織女為神話人物,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比喻分居兩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對戀人。
出處:《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示例:嘗筆唐人《七夕》詩,詠~,皆作會別可憐之語,殊失命名本旨。清·鄭燮《范縣署中寄余弟墨粉四書》
用法:作主語、分句、賓語;指分居兩地的夫妻
英文:the cowherd in the legend “the Cowherd and the Girl Weaver”
(圖)牛郎織女
漢代藝術瑰寶:石婆,石爺。牛郎織女石像的來歷,據史書記載當年漢武帝在首都長安開鑿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大人工河———昆明池,漢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銀河。為了上應天象,就在河兩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織女像。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織女,也就逐漸演繹出了牛郎織女的民間愛情故事。東漢時就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古詩描述他們的愛情。隨著時間的累計,歷代詠頌他們愛情的詩歌越來越多,七夕節也就逐漸變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牛郎織女像鑿於漢代,據考證,漢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了征討西南諸國,在今天的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辦開鑿了用於訓練水軍的昆明池,在池的東西兩側分別立了牛郎和織女的石像,隔池相望,取傳說中牛郎織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意。關於牛郎織女的美妙傳說也從此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在1956年,“石爺石婆像”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
漢朝大科學家張衡所寫的《西京賦》記載:乃有昆明靈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樹以柳杞。豫章珍館,揭焉中峙。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於是乎出入 象扶桑與檬汜。其中則有黿鼉巨鱉,鱣鯉鱮鮦,鮪鯢鱨鯊,修額短項,大日折鼻,詭類《漢書》作者史學家班固:《西都賦》記載: “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淮南子》、《三輔皇圖》、《歲時廣記》都有些記載。唐宋,那就不得了,偉大的唐明皇和楊玉環“談戀愛”都要選擇在七月初七那天晚上對月盟誓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這個塑像就在西安長安區斗門鎮,那裡老百姓把他們叫做“石婆、石爺像”,每年農曆七月七日有幾十萬遊客齊集廟宇祈求幸福的愛情。
中國愛情發源地之二:沂源
牛郎織女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民間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其中,最具中國特色、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著名的《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這四大民間傳說。后三個故事都有自己的故事發源地,唯牛郎織女傳說的故鄉一直存有爭議,況且它把天上和人間放在了一個層面上演繹,這在四大傳說中是最為特殊的一個。
牛郎織女的傳說始於《詩經·大東》:“跂彼織女”、“睆彼牽牛”的記載。《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已稱牛郎織女為夫妻。應劭《風俗通》逸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也。”
據有關專家考證,《詩經》中周王朝的“大東”所描述的地理位置,橫跨今山東臨淄、曲阜一帶,而位於沂河上游的沂源縣正介於臨淄和曲阜之間,在地理位置上是“大東”的核心地區。今天的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上的織女洞及與之隔河相望的牛郎廟,是一處與牛郎織女傳說故事最為吻合的地方。其最初的修建時間可追溯到中國的唐代,是目前國內唯一一處以牛郎織女傳說為題材的古建築遺址,在國內同類資源中具有壟斷性。
清吳友如木刻《織女》
首先,當地有實景。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擁有中國內唯一一處傳說與實地實景相對應並存有古建築遺址的珍稀景觀—建於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二者隔沂河東西相對,一河兩岸的山水格局,與天上“牽牛星-銀河-織女星”遙相呼應,有著驚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獨特景觀。牛郎廟原先是一幢兩層閣樓式建築,后經多次重修,始具規模,建有三間正殿,青磚綠瓦,彩繪斗拱,建築宏偉。廟內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內古柏參天,清幽別緻。其中,“沂河”更是與“銀河”絕妙諧音。
其次,居住有其人。牛郎廟旁邊的村叫牛郎官莊,村裡的人大部分都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這個村子明朝年間就有,村裡人以牛郎後代自居,並歷代傳承牛郎織女故事,至今沿襲著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
第三,文獻有記載。最早在西周的詩經小雅?大東篇就有:“跂(qi)彼織女”、“睆(huan)彼牽牛”的記載,據考察大東的位置是泰山以東,臨淄、曲阜一帶,而大東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
牛郎織女相會
再者,據考證,牛郎織女景區內還有織女泉、織女台(天孫台)以及罕見的葉籽銀杏、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和地質奇觀,都與牛郎織女傳說有關,具有濃重的文化色彩。葉籽銀杏,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見的。葉籽銀杏所結的果實是長在葉片上的。奇怪的是並不是這棵樹上的所有果實都是長在葉片上的,只有這個枝幹上結的果實是葉籽銀杏,就是織女洞附近無生殿上方彎的很漂亮的一枝,這些果實約佔這棵樹的20%,而這枝正好是沖著織女洞的方向,也許這是老樹為牛郎織女的愛情做的一個見證吧。
牛郎織女景區內大賢山海拔532米,森林覆蓋率96%,懸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態環境優良。大賢山下沂河如帶,“地上銀河”水景長3公里,形成了50多萬平方米的水面。由於,各種自然資源與人文脈絡高度和諧統一,山東沂源被專家稱為“牛郎織女故鄉、中國愛情文化源地”。
“七夕”牛郎織女相會
農曆七月七日之夜,稱“七夕”,中國民間有“乞巧”的習俗,故七夕又稱“乞巧節”。
民間傳說,七夕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據說,牛郎是南陽城牛家莊的一個孤兒,依哥嫂過活。嫂子馬氏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條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遊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取織女的衣服,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
由於農曆的七月七日正當雨季,所以這一天常常下雨,人們便說這是牛郎織女的眼淚。農村中的一些少男少女還會趴在豆角架的下面,據說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因為牛郎織女的故事美妙動人,所以直到今天,人們還常常以“牛郎織女”來描述夫妻的恩愛。
牛郎會織女年畫
七月七水
傳說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就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這一天常常都會下雨,而且這些雨水就是老人們常說的牛郎織女相會時所流下的眼淚,在民間人們就會在這一天,把家裡的能盛雨水的罈子放在院子里,或者放在露天的陽台外接這些雨水,因為傳說這些雨水能做藥引子;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用一個深一點的瓦或者瓷罈子盛接雨水,然後買一個和這個罈子大小相宜的冬瓜塞到罈子裡面去,然後把罈子口密封起來,然後把罈子存放在屋裡陰涼的地方,等些日子后打開,裡面就成了一罈子七月七冬瓜汁了,相傳這樣的七月七水喝了能去火;夏天小孩身上長痱子,也可以用這些冬瓜水嘗上珍珠末塗抹痱子,療效甚好。
梗概意義
牛郎與織女
後來在老牛的指點下,牛郎找到了下凡仙女們洗澡遊玩的地方,拿起了其中一個的衣服,那個仙女名字叫織女,兩人相識,遁入愛河,後生育有龍鳳胎。但由於觸犯天規,織女被帶回天界。老牛告訴牛郎,它死之後把皮做成鞋出岸上就可以騰雲駕霧。後來牛郎終於上了天界,眼看就要和織女團聚,被王母娘娘頭上銀簪所變的銀河攔住去路。天上的喜鵲被他們的愛情感動了,化作“鵲橋”,牛郎織女終於團聚。王母娘娘有些動容,后命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兩人才可在鵲橋相會。之後,每年七夕牛郎就把兩個小孩放在扁擔中,上天與織女團聚,成為佳話。
故事意義:童話和神仙故事並不會因物質文明的進步而被消滅。它們可以提高少年人的幻想能力,可以作成年人的業餘的消遣,又可以作為各種藝術的原料。中國的《牛郎織女》可以和希臘的《奧德賽》、《金羊毛》,法國的《尼貝倫指環》等故事並列。每年七夕,大家不妨繼續提出牛郎織女這個故事來談:一方面欣賞這富有詩意的神話,一方面也可藉機會提倡科學,使一般人注意到科學家替人們所發現的許多關於星星的新知識。
故事內容
(圖)牛郎織女
織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雲彩,隨著時間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是“天衣”。自從牽牛被貶之後,織女常常以淚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牽牛。她坐在織機旁不停地織著美麗的雲錦以期博得王母大發慈心,讓牽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幾個仙女向王母懇求想去人間碧蓮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應了她們。她們見織女終日苦悶,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讓織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懲后的孫女,便令她們速去速歸。
話說牽牛被貶之後,落生在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後來父母下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條老牛,叫牛郎自立門戶。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一兩年後,他們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餬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條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牛郎並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七夕
這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里,等候仙女們的來臨。
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里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織女回天庭問罪。
牛郎織女圖的工藝品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
正飛著、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子,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膽,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於心不忍。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讓他們相會一次。
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當中,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星星,晶瑩地閃爍著,那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和牽牛星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兒一女。
牛郎織女相會的七月七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啊!
傳說,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們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靜靜地聽,可以隱隱聽到仙樂奏鳴,織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談。真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他們日日在盼望著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從古代典籍的記載看,民間認為織女聰明美麗、多才多藝,在七月七日晚間,向織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變得眼明手巧,故亦稱為“乞巧節”;又因為參與乞巧活動的大多為閨閣婦女,因此又叫“女兒節”。是日婦女多在庭院聚會,穿新衣、拜雙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擺香案、供果品,穿針引線、搭接彩縷,進行各項乞巧活動。
起源發展
(圖)牛郎織女
至於為什麼牽牛、織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呢?原文未交代。據後世推測,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間的星辰在天空最為明亮,牽牛、織女二星相距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當時民間風俗“乞巧”的日子,而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作勞動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內,織娟百匹”,便向她“乞巧”。於是,人們就把牛郎織女故事和民間習俗揉合到一起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故事在繼續豐富和發展。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會。”牛郎織女的故事發展到此,就起了較大的變化。由於牛郎織女婚後貪圖享樂,“廢織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懲罰。這便給故事帶來了悲劇氣氛。
牛郎會織女剪紙窗花
二是: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在天上織雲彩。牛郎是人間的一個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牛告訴他,織女要和別的仙女到銀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織女找衣服的時候,再還給她,並要求和她結婚,她一定會答應。牛郎就照樣做了。織女和牛郎結婚後,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織女捉回去。牛又告訴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兩個小孩,追到天上去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發簪,在織女後面一劃,形成一道天河,把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了。他們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動了王母娘娘,於是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會時,由喜鵲為他們架橋。
前一種傳說中的基本情節,和《荊楚歲時記》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烏鴉傳話”的情節。后一種傳說則大大豐富、發展了原來的故事。它從星辰之間的神的愛情,轉化為人神之間的戀愛故事了。至於其他種種傳說,大多數是以此為藍本而加以延伸的。那麼,為什麼在後一個傳說中,要加進老牛這個角色,並使它在故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呢?因為牛是農家寶,農民熱愛耕牛,甚至還在耕牛身上寄託著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礙時,農民容易產生救助於牛的幻想,希望牛發揮神奇的力量,幫助自己度過難關。同時,把動物人格化,也是各種民間傳說經常採用的藝術手法之一。
(圖)牛郎織女
后“古詩十九首”進一步有描寫,其中的一首描寫《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關於織女,古書里還有幾處提到她。《後漢書·天文志》:“織女,天子真女。”《史記》:“三星,在天紀東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記》:“天河之東,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織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恆星。。牛郎星是天鷹座里最亮的恆星。它和兩旁那兩個亮度小一點的星,有時候被人們合起來稱為“扁擔星”。神話里說旁邊那兩個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天鵝在銀河裡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織布,對岸有一個牧人帶著兩個小孩子在放牛。這是多麼美麗的一幅圖畫。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牛郎會織女
在戲劇里,牛郎是一個農村裡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幫哥哥種田,不肯幫嫂嫂車水,不肯幫媽媽做家務事。牛郎只是貪玩,只愛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夢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牽著老牛動身到天上去。同時,在天上有一位織女卻想要下凡來享受人間的溫暖。王母娘娘可憐織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鵲把織女帶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會。“金風玉露一相逢”,真是“勝卻人間無數”。一對愛侶被送上九霄雲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織女傳說
誰知道天長地久何時了?誰知道離恨年年有多少?度盡了長歲,好難得這七夕良宵;卻又是無限悲愁相逢在鵲橋。夢長夜短總是多情惱。見東山晨星已現,天將曉。可奈何,喜鵲頻噪,催人分道。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來到。
從古代典籍的記載看,民間認為織女聰明美麗、多才多藝,在七月七日晚間,向織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變得眼明手巧,故亦稱為“乞巧節”;又因為參與乞巧活動的大多為閨閣婦女,因此又叫“女兒節”。是日婦女多在庭院聚會,穿新衣、拜雙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擺香案、供果品,穿針引線、搭接彩縷,進行各項乞巧活動。
科學解釋
(圖)牛郎織女
夏夜在室外乘涼的時候,可以看到頭頂上方有一顆明亮的星星,旁邊還有四顆小星,好像織布的梭子,那就是織女星。隔著銀河,在東南方有一顆亮星,兩旁各有一顆小星,那就是牛郎星,與織女星隔河相望。
神話畢竟是神話,牛郎與織女要在一夜之間相會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織女星都是離人們非常遙遠的恆星,它們都比太陽還要巨大,只因為它們離我們十分遙遠。在天文學上,測量恆星之間的距離,大多用“光年”來計算。光年就是每秒鐘走30萬千米的太陽光在1年裡所走的距離。牛郎星離我們有16光年,織女星離我們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點。
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也很遠,有16.4光年,與牛郎星同地球的距離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億年時間才能與織女相會。即使改成每秒飛行11千米的宇宙飛船,也要45萬年才能飛到織女身邊。不要說一夜之間相會,即使打個電話,也要16.4年才能傳到對方呢!
恆星的“恆”字,只是和行星的“行”字相對而言。實際上天上沒有一個星是絕對地“恆”;每個星都在動,動多動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天球上移動0.658角秒;此外,每秒鐘還以26千米(每小時93600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間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機還快幾十倍。織女動得慢一點,不過在女子百米比賽里還是可以得冠軍。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動0.345角秒,每秒鐘以14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行為往外跑。
牛郎星與織女星
牛郎和織女都比太陽大得多、亮得多。為什麼人們看起來只是兩小點的光呢?那是因為這兩個恆星比太陽遠得多。牛郎的光度為太陽的10.5倍,直徑大7成,質量差不多大7成。織女的光度等於太陽的60倍,直徑等於太陽的2.76倍,質量差不多等於太陽的3倍。所以,織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來還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離我們的距離為154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00萬倍;織女離我們的距離為250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70萬倍。織女不僅比牛郎大、亮,而且又遠,所以我們看起來兩個星差不多一樣亮。光從牛郎星來到我們的眼裡,需要16年4個月;光從織女星來,需要26年5個月。牛郎織女兩星不是在同一方向,兩星之間的距離是16.4光年。無線電波的速度和光一樣,假使牛郎想打一個無線電話給織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電的可能。
恆星在大小、光度、溫度、顏色方面相差都很大,質量卻差得不很多。20世紀以來,天文學家把許多恆星分門別類,好像生物學家把動植物分門別類那樣。
科學家已經證明日光和星光都是從原子能來的。因此,牛郎和織女這兩個星也可以說是兩個非常大的原子彈。它們把肚子里的原子能變成光線發射出來。人類在欣賞它們的燦爛的光輝的時候,竟幻想出一個哀艷動人的故事來。
影視作品
(圖)牛郎織女
該片敘述的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嚮往人間、私約下凡。王母得知大怒,將牽牛貶下人間,織女鎖入雲房;並將為他們說情的金牛星也貶下人間。織女在雲房織錦,孤單、寂寞、凄涼。一天,她正對雲層思念牽牛,靈芝來到雲房,看出了她的心思,告訴她王母去西天了,並邀約姐妹協同織女來到人間尋找心上人。
牽牛貶到人間,人們呼他牛郎,勤勞善良,耕種為生;金牛被貶為牛,與牛郎相伴。就在眾仙女下凡時,屈身為牛的金牛變成了一個——牛化身,引導牛郎到碧蓮池與織女相會,喜結伉儷。從此,織女留在人間,與牛郎男耕女織,生兒育女,夫妻恩愛,鄰里和睦,生活美滿,家庭幸福。
三年後,王母得知織女下凡,大發雷霆,派天將將她押回天庭。牛郎在牛化身的幫助下,挑著一雙兒女追到天庭。兇殘的王母用金釵劃一道天河,拆散牛郎、織女,使其隔河相望。留下一曲夫妻不能團圓的長恨歌!
同名香港電視劇出品:香港TVB
主要演員:溫兆倫 飾 黃阿牛,郭羨妮 飾 伏織織,唐寧 飾 布喜鵲,廖啟智 飾 黃阿馬,湯盈盈 飾 江寧,艾威 飾 凌龍,劉玉翠 飾 張玉鳳
故事梗概在天宮負責編織彩雲的織女(郭羨妮飾)不慎把‘雲梭’掉落凡間,為怕王母娘娘(梁舜燕飾)發現,遂與情同姊妹的喜鵲(唐寧飾)偷下凡間尋找‘雲梭’。織女在凡間偶遇牛郎(溫兆倫飾),牛郎不辭勞苦為織女重造‘雲梭’,織女芳心暗許,自此常常偷會牛郎。此事給王母娘娘發現了,織女被急召回天庭,織女不願放棄真愛,寧願放棄仙界的一切,流落人間,牛郎則被王母娘娘洗去記憶。牛郎、織女終能在人間相遇,但卻因比乾的阻撓而幾乎家破人亡,織女不忍牛郎一家受苦,忍痛返回天宮。喜鵲見狀,呼喚同伴結成一度鵲橋,讓二人每年在鵲橋上相會。
考證猜想
牛郎織女傳說發源地
據考證,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擁有一處傳說與實地實景相對應並存有古建築遺址的珍稀景觀—建於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二者隔沂河東西相對,一河兩岸的山水格局,與天上“牽牛星-銀河-織女星”遙相呼應,有著驚人的相似,地下“沂河”更是與天上“銀河”絕妙諧音,可為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獨特景觀。在古老文獻中,最早在西周的詩經小雅東篇就有:“跂(qi)彼織女”、“睆(huan)彼牽牛”的記載,據考察大東的位置是泰山以東,臨淄、曲阜一帶,而大東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由此來見,牛郎織女可能確有其人其事,只是在歷代相傳中不斷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傳說版本。2、牛郎織女可能是文學大師的愛情詩作。
“織女”、“牽牛”二詞見諸文字,最早出現於《詩經》中的《大東》篇。詩中的織女、牽牛隻是天上兩個星座的名稱,它們之間並沒有什麼關係。到了東漢時期,無名氏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從中可以看出,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不過詩中還沒有認定他們是夫妻。在文字記載中,最早稱牛郎、織女為夫婦的,應是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肖統編纂的《文選》,其中有一篇《洛神賦》的註釋中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由天上的兩顆星宿,發展成為夫妻。這些文學大師們因為“織女”、“牽牛”而寫的浪漫詩作,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而然的就變成了今天這個“牛郎織女”的故事。 3、牛郎織女可能是封建社會上層貴族編撰的故事。
愛情,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都多少有一些貴族小姐愛下貧窮但卻純樸善良農民的幾率。上層貴族們為了警告自己的女兒們,不要愛上像牛郎一樣的窮苦農民,於是編出這樣凄慘的愛情故事,提醒貴族小姐們,如果愛上像牛郎一樣的窮苦農民,就會承受一年才能見一面的悲慘境況。4、牛郎織女可能是窮書生的文學意淫。
對於窮書生來說,因為無錢無勢,幾乎不可能娶到漂亮的貴族小姐,只能通過寫書編故事來意淫,把自己當成牛郎,以意淫的形式來娶漂亮的仙女姐姐。窮書生意淫之際,不忘文學藝術一把,把故事寫得曲折動人,讓每一位讀者深受感動和衝擊,從而口口相傳,越傳越廣。5、牛郎織女可能是牛郎們的夢想好事。
相對於窮書生來說,牛郎們雖然不會寫書,但卻可以在牛背上作白日夢。每天在牛背上看天空,自然而然就作出了娶天仙MM的美夢。當然,牛郎們也有自知之明,知道不會輕意娶到,於是編撰了天帝制止但允許一年一次相會,總也算是一個陶醉一生的黃粱美夢。6、牛郎織女可能是牛郎官村祖先的愛情故事。
牛郎織女傳說
在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沂河岸邊有一個村叫牛郎官莊,村裡的人全部都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這個村子明朝年間就有記載,村裡人以牛郎後代自居,並歷代傳承牛郎織女故事,至今沿襲著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由此推斷,也許牛郎織女是牛郎官村祖先的愛情故事,一個牛郎愛上貴族小姐或者織紗家族之女,因為女方父母認為門不當戶不對堅決不同意,但“織女”愛意已定,在不得己情況下,為了愛情投了沂河自盡。為了紀念自己的愛人,牛郎在沂河對岸為織女修了一個織女洞。從此,歷代將故事相傳,且不斷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傳說版本。7、牛郎織女可能是織女洞主人的愛情故事。
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上有一個很深的洞叫“織女洞”,並修了館祠,據考證,修於唐代。洞的附近有很多石碑,所刻內容均與牛郎織女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或以詩描述:“彷彿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或用碑文記載:“志雲唐人過谷,聞洞內札札機聲,以故織女名”、“對岸並起牛宮,於是乎在天成象者,於地成形矣……”,從另一個角度猜想,也許“牛郎織女”是織女洞主人的愛情故事,是“織女”愛上“牛郎”后,父母不同意,織女為表忠貞愛情,毅然出家,在“織女洞”修行。之前可能不叫“織女洞”,因為織女家是紡織大戶,而且織得一手好布,於是“織女洞”修行後人在織女歸寂之後,為紀念織女而重新命名,並以織女得道升天而將織女的愛情故事神化。至於,對岸的牛郎官莊村,也許是牛郎為懷念織女,而主動搬到對面而住。8、牛郎織女可能是牛郎官莊村祖先與織女洞主人的愛情故事。
也許牛郎官莊村真有一個牛郎,而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織女洞有一個擅長織布的修道之人叫“織女”,牛郎織女是發生在二人身上的凄美愛情故事。因為“織女”是出家修道之人,不能結婚,於是二個只能默默相愛。兩人分別住在沂河兩岸,每天只能從遠處相望,只有每年一次的七月初七燒香大會才能面見一次。雖然每年只能一次相見,但愛情在兩人心中一生永駐。牛郎一生未娶,織女一直相愛。為了紀念這段忠貞的愛情故事,於是後人將故事神化,將沂河變天河,將織女變天女。9、牛郎織女可能是星相學家為了傳播牛郎星和織女星而編撰的故事。
黃梅戲《牛郎織女》
在古代,對於天上的星星,基本上都是很遙遠的事情,所以對於早期的星相學家,向大家傳播星相文化非常困難。為了讓大家容易記住牛郎星和織女星,於是星相學家根據牛郎星和織女星的特點,編撰出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並間接記錄下七月初七的特殊星相特點。試想,如果天上的星星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信星相學一定在社會中得以廣泛普及,“牛郎織女”故事對當今的航天普及存有極有效的借鑒價值。10、牛郎可能為地球人,織女可能為外星人。
牛郎織女景區不只有神奇的織女泉和織女台(天孫台),還有一棵極罕見的葉籽銀杏和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地質奇觀。葉籽銀杏,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見的,它所結的果實是長在葉片上的。更奇怪的是並不是這棵樹上的所有果實都是長在葉片上的,只有這個枝幹上結的果實是葉籽銀杏,就是織女洞附近無生殿上方彎的很漂亮的一枝,這些果實約佔這棵樹的20%,而這枝正好是沖著織女洞的方向。角度不整合面是指當下伏地層形成以後,由於受到地殼運動而產生褶皺、斷裂、彎曲作用、岩漿侵入等造成地殼上升,遭受風華剝蝕。當地殼再次下沉接受沉積后,形成上覆的新時代地層。上覆新地層和下伏老地層產狀完全不同,其間有明顯的地層缺失和風化剝蝕現象。這些自然、地質奇觀,很多都是常人難以解釋的。從更遠點的角度來猜想,古代人心目的神仙,現在來說就是外星人,也許織女是當年光臨地球的外星人,並與地球上的牛郎相戀。但由於這破壞了外星人的規則,而被帶回原來的星球,並允許只能一年見一次,直至牛郎生命結束。因為當時織女乘坐的飛船,是由絲線保護,或者有絲線的感覺,所以對於牛郎等地球人來說,就把其形象的喚作“織女”。牛郎後人,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於是在沂河對岸修了一個織女洞,而牛郎後人就世代永遠住在河邊的牛郎官莊村。沂源大賢山海拔532米,森林覆蓋率96%,懸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態環境優良。大賢山下沂河如帶,“地上銀河”水景長3公里,形成了50多萬平方米的水面。如此美麗勝境,可謂神仙難捨之地,不知是否真是“牛郎織女”的愛情發源地?相信沒有牛郎織女,一定還會產生更動人的愛情故事。如果猜想有一條正中,倒真是希望“織女”是那來自織女星的外星仙女姐姐,也不枉“牛郎織女”故事在地球上為其傳承了幾千年。
文學解讀
牛郎會織女
農曆七月初七,原本與其他日子沒什麼兩樣,但因為有了牛郎織女故事,這一天對中國人來說,就變成了一個“多愁善感”的日子。“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詩經·小雅·大東》中這段有關織女、牽牛星宿的記載,被專家認為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萌芽和胚胎。關於牛郎織女傳說的成形時間,有人認為是西周,有人認為是西漢,還有人認為是東漢晚期。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說:“不能說《詩經》時期一定沒有這個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形成不會晚於東漢。”據了解,古人先有了對星宿的命名,然後才有神話,繼而演變成傳說。據天文學者的推算,農曆七月也就是夏秋之交,織女星升到了一年當中的最高點,在夜空中璀璨奪目,而此時天氣開始轉涼,婦女們忙著紡線織布,準備寒衣。在寂靜的夜晚,婦女在織布機旁勞作,舉頭望見的那顆亮星因此被命名為織女星。專家認為,牽牛星的命名緣於犧牲。八月正是動物膘肥體壯的時候,古人開始選擇祭祀用的牲畜,而此時,一度高懸天頂的織女星向西傾斜,牽牛星後來居上,升上了最高點,因此得“牽牛”之名。秋之交,織女星與牽牛星先後雙雙升上中天,分列銀河兩岸,遙遙相望,牽牛織女的星神愛情故事由此產生。在漢代,經過人們不斷創造,這一星象神話故事逐漸演化成“人仙戀”的傳說。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賀學君說,牛郎織女傳說在流傳中形成了多種版本,但是有幾個關鍵性情節是基本一致的,即織女下凡洗澡、人間的牛郎取走織女的衣服、牛郎織女成婚、織女被抓回天庭、牛郎擔著一雙兒女追上去、王母划天河、七夕搭橋、葡萄樹下聽私語。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李萬鵬認為,經常被混淆的董永和七仙女的“天仙配”故事比牛郎織女“天河配”傳說成形要晚,兩個故事產生的社會心理不同:“天仙配”故事宣揚的是孝道,是漢代“孝治天下”的大背景下出現的,而“天河配”故事的主題是家庭、婚姻,寄託了人們對和美家庭的期待。一般認為,每年七月初七,喜鵲飛上天,為牛郎織女搭橋相會。有專家提出,實際上,在早期的傳說中,是烏鴉為他們搭的橋。浙江師範大學副教授宣炳善認為,牛郎織女傳說本來起源於北方,逐漸向南方傳播。在南傳過程中,搭橋的烏鴉變成了喜鵲。據介紹,在宋代以前的北方,烏鴉有三重神聖身份:自然神話中太陽神的象徵;政治神話中天下一統的象徵;是倫理神話中孝道的象徵。宋代的北方人一直認為烏鴉是孝鳥,是義鳥,所以在北方人看來,搭橋的不是喜鵲,而是烏鴉;而南方人喜歡喜鵲,當南北文化融合的時候,烏鴉就和喜鵲混在一起搭橋了,統稱為“烏鵲橋”。唐宋以來,北方趨於衰落,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南移。南方人視烏鴉為喪鳥的觀念逐漸傳到了北方,烏鴉退出為牛郎織女搭橋的行列,七夕搭橋遂成為喜鵲的專屬。
鵲橋相會
織女洞
織女洞
牛郎織女山
洞外右側有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邑人王松亭題、雲溪居士書《登織女台》詩碑,字體俊秀流暢,其詩云:“高盤石磴赴仙關,洞口如逢列宿還。彷彿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縱知機杼此中有,那信鵲橋渡后閑。我欲乘槎誰接引,客星高聽水潺潺。天孫台上望仙樓,危檻平臨景物幽。山徑南隨林麓轉,沂河東折古今流。泉溪聲急晴疑雨,松柏風寒夏亦秋。但於此間得少趣,尋源何事問牽牛”。織女洞口南側天然峭壁上,還刻有光緒二十一年、長白錫元手書“鍾靈毓秀”四個大字,高約4m,寬約1m,字體蒼勁有力,古樸大方。利用“織女圓窗”和“織女鏡”看日出,並通過反射原理,將東升的陽光引入洞穴,堪稱一絕。
牛郎織女故里
織女山風景區
織女山上的織女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