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四大家

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遊的合稱

中興四大家,中國南宋前期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遊4 位詩人的合稱,又稱南宋四大家。他們能擺脫江西詩派的牢籠,寫出思想、藝術各有特色的作品,影響很大代表了宋代詩歌第二個最繁榮的時期。

簡介


中興四大詩人,又稱南宋四大家,中國南宋前期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遊4 位詩人的合稱。當時楊、陸的聲名尤著。尤袤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楊、范雖比不上陸遊,但各有特色。楊萬里一反江西詩派的生硬槎椏,創立了活潑自然的誠齋體。楊萬里、陸遊流傳下來的作品,數量之多是驚人的。中興四大詩人代表了宋代詩歌第二個最繁榮的時期。楊萬里有《誠齋集》,范成大有《范石湖集》,陸遊有《陸放翁集》傳世。

尤袤


人物簡介

尤袤
尤袤
尤袤
尤袤(公元1127~1202年)字延之,號遂初居士,無錫人,南宋詩人、大臣。公元1148年(南宋朝紹興十八年戊辰)舉進士。初為泰興令。孝宗朝,為大宗正丞,累遷至太常少卿,權充禮部侍郎兼修國史,又曾權中書舍人兼直學士。光宗朝為煥章閣侍制、給事中,后授禮部尚書兼侍讀。逝世后謚號“文簡”。

人物生平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農曆二月十四日生於無錫一個書香門第中。尤袤自小受家學熏陶,5歲能為詩句,10歲有神童之稱,15歲以詞賦聞名於毗陵郡(今常州,時無錫屬毗陵)。
尤袤於公元1148年(南宋紹興十八年戊辰)舉任泰興縣令。當時宋室山河破碎,偏安江南。泰興處於南宋邊區,金兵時常入侵,“縣舊有外城,屢殘於寇”。尤袤上任后,一面為民請命革除苛捐弊政;一面率領軍民整修城廓。南宋朝紹興三十一年辛巳(公元1161年)十月,金兵大舉南侵,揚州、真州(今儀征)等城都被攻陷,只有“泰興以有城得全”。金兵蹂躪兩淮地區后,淮南人民死傷枕籍,流離失所。尤袤在詩作《淮民謠》中,描述了當時淮南人民的悲慘處境:“流離複流離,忍凍復忍飢;誰謂天地寬,一身無所依。淮南喪亂后,安巢亦未久,死者積如麻,生者能幾口?荒樹日西斜,撫摩力不給,將奈此憂何?”全詩長達六十句,通過一個流離失所的淮民的口氣,如泣如訴地將淮南人民在水深火熱中的悲慘情景,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宇字句句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尤袤在泰興有政績,后奉調入京,任秘書丞兼國史院編修官和實錄院檢討官,質又升任著作郎兼太子侍讀。公元1172年(南宋朝乾道八年壬辰)農曆二月,尤袤因參與一些大臣反對孝宗任用安慶軍節度使張說執政,於次年冬被趕出京城,任台州(今浙江臨海)知州。尤袤在台州期間,曾減免了一萬多戶無地貧民的稅收,繼續加厚和加高了前任知州修築的城牆。後來,台州發生洪水時,城區由於城牆高、厚而未受淹。
當尤袤在台州作出政績時,一些奸詐之輩就散布流言蜚語對中傷於他,引起了宋孝宗的懷疑,特派人對尤袤進行秘密調查,。使者在台州聽到的是民眾對尤袤的一片讚譽聲,回京如實作了回報,並抄錄了尤袤在台州所作的《東湖》詩四首呈送孝宗。其中二首:“三日瑤霖己渺漫,未晴三日又言干。從來說道天難做,天到台州分外難。百病瘡痍費撫摩,官供仍傀拙催科。自憐鞅掌成何事,贏得霜毛一倍多。”宋孝宗對尤袤勤於政事和憂國憂民的品德十分嘆賞。不久就提升他為淮東(今淮揚一帶)提舉常平,后又調任江東(今南京、廣德一帶)提舉常平。
尤袤在江東任內,適逢大旱,他率領人民抗災,並設法賑濟災民。后被題升為江西轉運使兼隆興(今江西南昌)知府。公元1182年(南宋朝淳熙九年壬寅),尤袤被召入朝,授吏部郎官、太子侍講,后又提升為樞密檢正兼左諭德。在朝時,他直言敢諫。公元1183年(南宋朝淳熙十年癸卯)夏大旱,尤袤便上書皇帝,對當時政治上的黑暗作了無情的揭露,書中說:“催科峻急而農民怨;關征苛察而商旅怨;差注留滯,士大夫有失職之怨;給浚削,而士卒又有不足之怨;奉讞不時報,而久繫囚者怨;幽枉不獲伸,而負累者怨;強暴殺人,多特貸命,使已死者怨;有司買納,不即酬價,負販者怨。”他要求宋孝宗革除弊政,以弭民怨。
公元1187年(南宋朝淳熙十四年丁未)農曆十月,尤袤被任命為太常少卿,他對朝廷禮制和人才使用提出了很多正確的意見,深受宋孝宗的讚許,進官權禮部侍郎兼同修國吏侍講,后又被任命兼權中書舍人和直學士院之職,尤袤力辭並推薦陸遊替代,但宋孝宗不同意。
宋光宗於公元1189年(南朝宋淳熙十六年己酉)農曆二月即位,即位后,尤袤再三勸諫勸,要他“謹初戒始,孜孜興念”,告誡他“天下萬事失之於初,則后不可救”。並對宋光宗即位后即任用親信和濫施爵賞的做法十分憂慮。他引用唐太宗登基后不私秦王府舊人的故事,想引起宋光宗的重視,但尤袤的這番忠言不僅沒有打動光宗,反而被一些奸臣從旁誹謗,說他是已經下野的周必大的黨羽。公元1190年(南宋朝紹熙元年庚戌),尤袤再次被逐出京城,出任婺州(今浙江金華)、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的知府。后又被召入朝任繪事中兼待講。此時他又要求光宗“澄神寡慾”、“虛己任賢”,並對宋光宗帝繼續濫施爵賞的做法一再進行勸阻。宋光宗有時也能採納尤袤的意見,如撤銷了一些升遷近臣的決定等等。但有時仍固執己見,甚至對尤袤的上諫大發脾氣。有一次宋光宗帝又對不應提升的官員委以重任。尤袤上奏諫阻,宋光宗大怒,當即把尤袤的奏章撕得粉碎。
尤袤對於宋光宗朝令夕改、反覆無常的做法非常不滿,曾數次要求致仕歸田,並以不願為官、隱居山林的晉代名士孫綽撰寫的《遂初賦》的“遂初”二宇以自號,宋光宗帝一面書寫“遂初”二字賜給尤袤;一面又不同意他致仕,還遷升尤袤為禮部尚書。尤袤到了七十歲方致仕歸家。在無錫束帶河旁的梁溪河畔造了園圃,題名樂溪。園內有萬卷樓、暢閣、來朱亭、二友齋等。公元1202年(南宋朝嘉泰二中壬戌),尤袤病逝,終年七十六歲。

主要成就

尤袤一生的主要成就在於他的詩歌創作和收藏了大量圖書,並編寫了中國最早的一部版本目錄。
元朝的方回曾談到,南宋“中興以來,言詩者必曰尤、楊、范、陸。”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遊並稱為南宋四大詩人。可惜,尤袤的大量詩稿和其他著作以及三萬多卷藏書,在一次火災中全被焚毀。現在見到的他的五十九首詩是由他的清朝後裔尤侗從一些方誌、類書中搜集到的。從這些殘留詩篇的思想內容上看,尤袤與陸、楊、范三位詩人一樣,都對當時南宋小朝廷一意偏安、屈膝投降流露出不滿的情緒,對山河破碎、人民遭受異族壓迫是十分憂憤的。如從《落梅》一詩中就可以看出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對南宋朝廷不思恢復、陶醉於歌舞昇平之中的憤懣:“梁溪西畔小橋東,落葉紛紛水映紅。五夜客愁花片里,一年春事角聲中。歌殘《玉樹》人何在?舞破《山香》曲未終。卻憶孤山醉歸路,‘馬蹄香雪襯東風。”從尤袤的殘篇中,還可以看出詩人關心人民疾苦,不滿苛征暴斂的情感。
尤袤的詩歌寫得平易自然,曉暢清新,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生辭的典故之句。《青山寺》可稱為他現存詩歌中的代表作:“崢嶸樓閣扦天開,門外湖山翠作堆,蕩漾煙波迷澤國,空濛雲氣認蓬萊。香銷龍象輝金碧,雨過麒麟駁翠苔。二十九年三到此,一生知有幾回來。”
尤袤一生嗜書,早有尤書櫥之稱。他對於圖書“嗜好既篤,網羅斯備。”凡是他沒有讀過的書,只要他得知書名,就要想盡辦法找來閱讀,讀後不僅要做筆記,借來的還要抄錄收藏。楊萬里曾經描述他樂於抄書的情景:“延之每退,則閉門謝容,日計手抄若干古書,其子弟亦抄書……其諾女亦抄書。”楊萬里還記述一則故事,說他曾將其所著《西歸集》、《朝天集》贈送給尤袤,尤袤高興地寫詩酬謝:“西歸累歲卻朝天,添得囊中六百篇。垂棘連城三倍價,夜光明月十分圓。”可見尤袤對書的嗜好之情。
由於尤袤酷好收集、珍藏書籍,加上他曾擔任過國史館編修、侍讀等公職,有機會借閱朝廷三館秘閣書籍,能夠更多地抄錄到一些一般人所難以見到的書。因此,他的藏書十分豐富,其中善本、珍本也很多。他的好友陸遊曾在詩中描寫他的藏書是“異書名刻堆滿屋,欠身欲起遺書圍。”
尤袤曾把家藏書籍“匯而目之”編成了《遂初堂書目》一卷。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版本目錄,對研究中國古籍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遂初堂書目》把圖書分成四十四類,從這本書目中可看出,尤袤的藏書包括經、史、子、集、稗官小說,釋典道教、雜藝、譜錄等等的內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尤袤十分重視收藏本朝書籍,約佔他所收藏史籍總數的三分之一。他收藏的北宋《國史》,九朝具備,北宋《實錄》不僅齊全,而且有多種版本。可惜尤袤藏書在他逝世后因宅第失火,焚之一炬。僅留下《遂初堂書目》一部。尤袤文集,據《宋史》有《遂初小稿》六十卷、《內外製》三十卷。據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則有《梁溪集》五十卷。但均早佚。清人尤侗輯尤袤古今體詩四十七首,雜文二十六篇,匯成兩卷,為《梁溪遺稿》,刊行於時。厲鶚《宋詩紀事》又從《三朝北盟會編》、《茅山志》等書輯得遺詩數首。尤袤藏書甚多,編有《遂初堂書目》一卷,分經為九門,史為十八門,子為十二門,集為五門,有時一書兼載數本以資互考,但不作解題,且不載卷數和撰人,與《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等同為較早的宋人重要目錄書。《梁溪遺搞》有清康熙刊本,《遂初堂書目》有《叢書集成》本。

主要作品

瑞鷓鴣·梁溪西畔小橋東 瑞鷓鴣·兩行芳蕊傍溪陰 送提舉楊大監解組西歸 題米元暉瀟湘圖二首 正月二十八日夜大雪
張公洞 大暑留召伯埭 駐目亭 君子堂 樂山堂

楊萬里


人物簡介

楊萬里
楊萬里
楊萬里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傑出的詩人。

人物生平

建炎元年丁未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127年10月29日),楊萬里呱呱墜地。這是一個風狂雨橫的年代。金兵大舉入侵中原,於上年閏十一月攻陷汴京,這年四月,俘虜徽宗、欽宗二帝及太子、宗戚三千人北去,北宋宣告滅亡;五月,康王趙構即位,是為高宗,建立了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從此,便開始了宋、金戰戰和和南弱北強的長期對峙局面。楊萬里八歲喪母。父親楊芾(公元1096-1164年〉,字文卿,號南溪居士。他精通《易經》,常忍著饑寒購買書籍,積十年,得藏書數千卷。他曾指著藏書對楊萬里說:“是聖賢之心具焉,汝童怒之!”(胡銓《楊君文卿基志銘》)在父親的影響下,楊萬里自幼讀書非常勤奮,廣師博學,鍥而不捨。他14歲拜高守道為師,17歲拜王庭程為師,21歲拜劉安世、劉廷直為師。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春赴臨安參 加禮部試,落第而歸,仍繼續求學。27歲拜劉才邵為師。幾年後在贛州司戶任上,父親又攜領他去拜見滴居南安的張九成和途經贛州的胡錐。王庭珪、張九成、胡銓等前輩的學問、節操以及力主,抗金的愛國精神,給了楊萬里以重要的影響。
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春,楊萬里進士及第。
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授贛州司戶參軍。
二十九年(公元1159也年)十月,調任永州零陵縣塞。時主戰派領袖張潑滴居永州,閉門謝客。楊萬里三次前往拜謁而不得見,后以書信力請,並通過其子張拭介紹,才得接見。張浚對他說:“元符貴人,腰金纖紫者何隙,惟鄒志完、陳瑩中姓名與日月爭光!”(羅大經《鶴林玉露》甲編卷l)同時勉之以“正心誠意”之學。楊萬里服膺其教終身,於是名其讀書之室曰“誠齋”,以明己志。胡銓當時滴居衡州,楊萬里又請他為此寫了《誠齋記》。為丞零陵,“一日而並得二師”(《跋張魏公答忠簡胡公書十二紙》),張浚、胡銓兩位愛國名臣成方楊萬里終生效法的榜樣。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高宗趙構遜位,南宋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孝宗即位,銳意恢復,起用張潑為樞密使,不久又任其為相。隆興元年(1163)秋,楊萬里離零陵任,赴調至臨安。因張浚推薦,除臨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就因父病,而於二年正月西歸吉水。八月四日,父病故,在家守服,“三年,戶不閉而無客氣《送王才臣赴秋試序》)。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春,楊萬里至臨安,先後渴見副樞密使陳俊卿和樞毯使虞允文,上政論《千慮策》。《千慮策》分”君道“、”國勢“、”治原“、”人才“、”論相“、”論將“、”論兵“、”馭吏“、”選法“、”刑法“、”冗官“、”民政“共30篇,深刻總結了靖康之難以來的歷史教訓,直率批評了朝廷的腐敗無能,提出了一整套振興國家的方針策略,充分顯示了楊萬里的政治才能。虞允文讀後讚歎說:”東南乃有此人物!某初除,合薦兩人,當以此人為首。“(《鶴林玉露》乙編卷4)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楊萬里除隆興府奉新縣知縣。恰值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楊萬里於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見牢中關滿交不起租稅的百姓,官署-府庫卻依然空虛,深知是群吏中間盤剝所致。於是他下令,全部放還牢里的”囚犯“,並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後發給每戶一紙通知,放寬其稅額、期限。結果百姓紛紛自動前來納稅,不出一月,欠稅全部交清。奉新任職雖只半年,卻初次實踐了他的不擾民政治,頗獲治績。同年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薦,楊萬里除國子博士,楊萬里開始作京宮。次年,張栻由於反對侯幸近習執掌要職得罪虞允文而被擠出知袁州,楊萬里抗章力爭張拭不當去位,又致書虞允文,以正理相規勸,公而忘私,深為世人稱道。七月,轉太常博士;八年丸丹,升太常ZE兼權吏都右侍郎官;九年四月,轉將作少監。
淳熙元年(1174)正月,除知漳州,臨行時不忘上札,忠告皇帝戒貪吏、施廉吏。后因病未赴任,家居三年。淳熙四年春,出知常州。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正月,除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楊萬里於二月攜家離開常州,待次近一年,七年正月離吉水赴任廣東。八年二月,改任廣東提點刑獄。冬,閩”盜“沈師進入梅州,他率兵平定,被孝宗稱為”仁者之勇“,賜直秘閣。九年七月繼母去世,離任服喪。淳熙十一年
(公元1184年)十月服除,被召人京任尚書右郎,後任吏部員外郎。十二年五月,除吏部郎中,應詔上書,極論時事。塞相王淮問”宰相何事最急先務“,楊萬里以”人才最急先務“為答,並條上《薦士錄》,舉薦朱蕉等六十人,都是正人端士。孝宗親耀他為太子侍讀,太子為題”誠齋“二字。淳熙十三年,轉樞密院檢詳宮,歷任尚書省右司郎中、左司郎中,仍兼東宮侍讀宮。十四年十月,任秘書少監。十五年三月,孝宗昕納翰林學士洪邁之議,以呂頤浩等人配饗高宗廟祀。楊萬里力爭主戰名將張浚當配饗,指斥洪邁不俟集議、專輒獨斷,無異”指鹿為馬“,惹惱孝宗:”萬里以聯為何如主?“因而削去直秘閣,出知絹州(今江西高安)。
十六年(公元1189年〉二月,光宗受禪。楊萬里五月復直秘閣,八月被召,九月人京。他連上三札,要求光宗愛護人才,防止奸佞做到”一日勤,二日儉,三日斷,囚日親君子,五曰獎直言“(《第三札子》)。十月,除秘書監。因紹熙改元,借煥章閣學士充接伴金國賀正旦使使,兼實錄院檢討官。紹熙元年
(公元1190年)八月,孝宗《日曆》修成,照例應由秘書監楊萬里為《、日曆》作序,而宰臣卻另囑他人,楊廳里於是自劫失職,請求去職,光宗挽留。接著又因要進孝宗《聖政》書,宰臣以他為進奉官,而孝宗猶念舊惡,大不痛快,於是出江東轉運副使。
紹熙二年(公元1192年),朝廷下令於江南諸郡行使鐵錢會子,楊萬里上書諫阻,不奉詔,得罪宰臣,因而改知贛州。未赴,八月謝病自免,回歸吉水。”如病鶴出籠,如脫兔投林……自此幽屏,遂與世絕“(《答沈子壽書》)。
寧宗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有召赴京,楊萬里辭不往。九月,升煥章閣待制,提舉興國宮。四年正月,進封吉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五年三月,升寶文閣待制,致仕。六年十二月,進封吉水縣開國伯。
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八月,詔進寶漠閣直學士,給賜衣帶;四年正月,進封廬陵郡開國侯,加食邑三百戶。
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召赴京,復辭;二年二月,升寶漠閣學士。楊萬里晚年誓不出仕,據傳是由於不滿權臣韓侂胄當國。韓築南園,要請他作”記戶,他說:“官可棄,記不可作也!”予以堅決拒絕。后因韓專傍日甚,遂憂憤快快成疾。家人知他憂國心重,凡一切時政消息皆不敢告知。
開禧二年(1206年),因痛恨韓侂胄弄權誤國,憂憤而死,官終寶謨閣文士,謚“文節”。

傑出事迹

楊萬里一生力主抗戰,反對屈膝投降,他在給皇帝的許多“書”、“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陳國家利病,力詆投降之誤,愛國之情,溢於言表。他為官清正廉潔,儘力不擾百姓,當時的詩人徐璣稱讚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投楊誠齋》)。江東轉運副使任滿之後,應有餘錢萬緡,但他均棄於官庫,一錢不取而歸。他立朝剛正,遇事敢言,指摘時弊,無所顧忌,因此始終不得大用。實際上他為官也不斤斤營求升遷,在作京官時就隨時準備丟官罷職,因此預先準備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費,鎖置箱中,藏於卧室,又戒家人不許買一物,怕去職回鄉時行李累贅。後來賦閑家居的十五年中,還是韓侂胄柄政之時,韓新建南園,請他作一篇“記”,許以高官相酬,萬里堅辭不作,表示“官可棄,‘記’不可作。”以止數事,可以想見其為人。詩人葛天民誇他“脊樑如鐵心如石”(見《南宋群賢小集。葛無懷小集》),並非謚美之辭。
楊萬里一生熱愛農村,體恤農民,也寫了不少反映農民生活的詩篇。如《憫農》、《農家嘆》、《秋雨嘆》、《憫旱》、《過白沙竹技歌》等寫出農民生活的艱難和疾苦,《歌四時詞》、《播秧歌》等 寫出農民艱辛和歡樂,《望雨》、《至後人城道中雜興》等寫出對風調雨順,安居樂業的喜悅和盼望,都具有比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楊萬里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詩與陸遊、范成大、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他起初模仿江西詩派,後來認識到江西詩派追求形式、艱深蹇澀的弊病,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盡焚其力作詩篇千餘首,決意跳出江西詩派的窠臼而另闢蹊徑。他在《荊溪集自序》中曾回憶過自己走過的創作道路:“余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後山(陳師道)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於唐人。……戊戌作詩,忽若有悟,於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後欣如也。”他在詩中也曾明確表白:“傳派傳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風流。黃(庭堅)陳(師道)籬下休安腳,陶(潛)謝(靈運)行前更出頭。”(《跋徐恭仲省干近詩》之三)正因為他不隨人腳跟、傍人籬下,敢於別轉一路,推陳出新,終於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獨具的詩風,其詩風格純樸,語言口語化,構思新巧,號為“誠齋體”。對當時詩壇風氣的轉變,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楊萬里學問淵博,才思健舉。他的作品不拘一格,富有變化,既有“歸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窟”雄健富麗的鴻篇巨製;也有狀物姿態,寫人情意,隨手拈來,卻能曲盡其妙的寫景抒情小詩。詩風平易自然、構思新巧、幽默風趣、清新活潑,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他又十分注意學習民歌的優點,大量吸取生動清新的口語謠諺入詩,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俚辭諺語,衝口而來”(蔣鴻翮《寒塘詩話》),給人純樸自然的感受。如:“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釘人來關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竹枝歌》)完全似脫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了他向民歌學習的成就。

主要成就

楊萬里一生寫作極為勤奮,相傳有詩二萬餘首,現存詩四千二百餘首,詩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誠齋集》,今存。

主要作品

《初夏睡起》、《昭君怨》、《曉出凈慈送林子方》、《小池》、《閑居初夏午睡起》、《戲筆》、《宿新市徐公店 和段季承左臧惠四絕句》、《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讀嚴子陵傳》、《春晴懷故園海棠》、《歸去來兮引/歸去來兮》、《過楊村》、《好事近》、《寄陸務觀》、《念奴嬌》、《傷春》、《晚風》、《武陵春》、《閑居初夏午睡起》、《曉出凈慈寺》、《新柳》、《憶秦娥》等。

范成大


人物簡介

范成大
范成大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郡(郡治在今江蘇吳縣)人。南宋詩人。謚文穆。他與楊萬里、陸遊、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人物生平

范成大父母早亡,母:78歲身亡,父:46歲因病身亡家境貧寒。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初授戶曹,又任監和劑局、處州知府,以起居,假資政殿大學士出使金朝,為改變接納金國詔書禮儀和索取河南”陵寢“地事,慷慨抗節,不畏強暴,幾近被殺,不辱使命而歸,並寫成使金日記《攬轡錄》。后歷任靜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長官。淳熙時,官至參知政事,因與孝宗意見相左,兩個月即去職。晚年隱居故鄉石湖。卒謚文穆。他與尤袤、楊萬里、陸遊齊名,號稱”中興四大詩人“。他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使金途中所寫的七十二首絕句,如《青遠店》、《州橋》、《雙廟》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們的民族感情。愛國情感激昂悲壯。其《催租行》、《后催租行》、《繅絲行》、《勞畲耕》等揭露封建剝削的殘酷,表現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他晚年所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描繪了農村景物、風俗人情和農民生活,風格清新明快,優美流暢,富有韻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這類詩在南宋末期產生極大影響。他的文賦在當時也享有盛名。詞作情長意深,前期作品與秦觀相近,後期作品則近於蘇軾。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當時流傳著”家劍南而戶石湖“(”劍南“指陸遊《劍南詩稿》)的說法。如其中《夏日》一首說:”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寫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情景,親切、淳樸,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他也寫了一些應酬唱和、山川行旅、嘆老嗟悲以至講論佛典禪里之作。楊萬里《石湖居士詩集序》說:”(范成大詩)大篇決流,短章斂芒;縟而不釀,縮而不僒。清新嫵媚,奄有鮑謝;奔逸雋偉,窮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陳陳,一唱之嗚嗚,不可得世。“生平詳見《宋史》卷三八六。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等。

人物評價

范成大的作品在當時即有顯著影響,到清初則影響尤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劍南“指陸遊《劍南詩稿》)之說。其詩風格輕巧,但好用僻典、佛典。晚年所作《四時田園雜興》(60首)是其代表作,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謂之”也算得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他同時還是著名的詞作家,或許還可說是一位地理學家。有《石湖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攬轡錄》、《驂鷺錄》、《吳船錄》、《吳郡志》等著作傳世。

主要詩篇

《四時田園雜興》共60首

生平事迹

范成大與楊萬里年齡相仿,都是在北宋滅亡前後出生的,又同在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同列名於”中興四大詩人“。不過范成大在仕途上更為得志,做到參知政事,晚年退職閑居。有《石湖居士詩集》。范成大一度也深受江西派的影響,現存的一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語言澀滯、堆垛典故的現象,和一些似禪非禪、似儒非儒的議論。不過,范成大在學江西詩風的同時,比較廣泛地汲取了中晚唐詩歌的風格與技巧,在博採眾長的基礎上突破了江西詩風的籠罩。尤其許多近體詩,委婉清麗中帶有峻拔之氣,有他自己的特點。
點評(眼兒媚。酣酣日腳紫煙浮):詞亦文之一體,昔人名作,亦有理脈可尋,所謂蛇灰、蚓線之妙。如范石湖眼兒媚萍鄉道中云云,”春慵“緊接”困“字、”醉“字來,細極。楊萬里和范成大 楊萬里、范成大、陸遊和尤袤號稱”中興四大詩人“。當時楊、陸的聲名尤著。尤袤流傳下的作品很少,成就也不高;楊、范雖比不上陸遊,但都能擺脫江西詩派的牢籠,思想、藝術各有特色,不愧為南宋傑出的詩人。
但他往往也寓感憤和諷刺於詼諧嘲笑之中,如《嘲淮風》:”不去掃清天北霧,只來捲起浪頭山!“又如《觀蟻》:”微軀所饌能多少?一獵歸來滿後車!“第二,是豐富新穎的想象。他善於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徵和變態,並用擬人的手法加以突出,使之生動而饒有風趣。比如他用”一峰忽被雲偷去“來寫流雲,用”拜殺蘆花未肯休“來寫狂風,用”兩堤楊柳當防夫“來聯想邊疆的將士。第三,是自然活潑的語言。他繼承了古代和當代的民歌,以及白居易、張籍和杜荀鶴等人的傳統,語言力求平易淺近,並大量汲取俚語謠諺入詩。諸如”拖泥帶水“、”手忙腳亂“,甚至”連吃數刀“之類也在所不避。這比起江西派的搜僻典、用生詞、押險韻、造拗句,可以說是一個解放。這三個特點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且看以下諸詩:野菊荒苔各鑄錢,金黃銅綠兩爭妍。天公支與窮詩客,只買清愁不買田。 ——《戲筆》 篙師只管信船流,不作前灘水石謀。卻被驚湍旋三轉,倒將船尾作船頭。 ——《下橫山灘望金華山》 峭壁呀呀虎擘口,惡灘洶洶雷出吼。沂流更著打頭風,如撐鐵船上牛頭。”風伯勸爾一杯酒,何須惡劇驚詩叟!端能為我霽威否?“——岸柳掉頭荻搖手! ——《檄風伯》 第一首寫眼前景物,第二首寫日常生活,都不無寓意,卻沒有窮酸氣、迂腐氣。第三首更集中地表現了”誠齋體“的獨特風格。他自言”老子平生不解愁“,又說”自古詩人磨不倒“,我們正應從這種詩風中領會詩人對生活的樂觀態度。楊萬里還是一個比較關心國家命運的詩人。”誰言咽月餐雲客,中有憂時致主心“(《題劉高士看雲圖》),正是他的自道。因此他也有一些直接抒寫愛國感情的作品,如《初入淮河四絕句》: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這兩首詩是淳熙元年(1190)楊萬里奉命迎接金使時所作。作者看到了本是祖國心腹之地的淮河,而今卻成為金宋雙方的疆界,兩岸的人民也失去了來往的自由,形成敵國,所以心情異常沉痛。由於結合眼前景物,故能”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這也說明他在絕句方面的造詣。此外,如《雪霽曉登金山》的”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題盱眙軍東南第一山》的”白溝舊在鴻溝外,易水今移淮水邊“等句,也都流露了他的愛國心情。楊萬里還寫了一些反映農民勞動生活的詩,如《插秧歌》、《竹枝詞》等,對農民的痛苦也深表同情:”荒山半寸無遺土,田父何曾一飽來!“(《發孔鎮晨炊漆橋道中紀行》)但這類作品在他現存的四千多首詩中是太少了,而且缺乏陸遊那樣激昂慷慨的熱情,揭露也不及范成大那樣具體、深刻。這可能和他的藝術觀點有關,他嘗說:”詩已盡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誠齋詩話》)總的來說,楊萬里不失為南宋一位自具面目的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和貢獻是在藝術風格方面。他吸收民歌的白描手法,一反江西詩派的生硬槎椏,創立了活潑自然的”誠齋體“,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和江西詩派差不多,儘管他也推崇杜甫,但對杜甫的現實主義精神並未能著重繼承。
他心愛的乃是陶、謝、王、孟、韋、柳一路的山水田園詩,尤其是王維的《輞川集》,並片面地認為”只是征行自有詩“。因此,他的詩大都是”斧藻江山,追琢風月“,很少反映社會現實,和他所處的萬方多難的時代顯得很不相稱。而這也就使他不可能從思想內容、創作方向上對江西詩派作徹底的變革。由於題材的細碎,他的風趣也往往流於庸俗無聊,而那種一味師法自然和濫用口語的”信手“”走筆“的創作態度,也使他寫了不少粗率的作品。象”一杯至三杯,一二三四五“這類詩句,卻實在不高明。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平江吳郡(江蘇蘇州市)人。他早年境況比較貧寒,為衣食奔走,故有”若有一廛供閉戶,肯將篾舫換柴扉“之嘆。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后,仕途上卻比較順利,也為國家人民作了一些好事。乾道四年,孝宗為索取河南”陵寢“地,派他出使金國。在金主面前,他”詞氣慷慨“,”全節而歸“,為朝野所稱道。此後他由中書舍人,累官至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在南宋詩人中最為顯達。淳熙九年,因疾退居石湖,自號石湖居士。
范成大是個愛國者,也比較關心人民疾苦,退居后也沒有完全忘卻人民。他雖也受過江西詩派的影響,但主要還是繼承白居易、張籍、王建的新樂府傳統的現實主義精神,如《樂神曲》等四首,便明言”效王建“。因此,他的詩數量雖不及楊萬里多,內容卻較充實,有不少即事名篇的現實主義作品。由於生活關係,范成大年輕時便寫了一些揭露殘酷剝削、同情農民疾苦的詩。《催租行》和《后催租行》可為代表。在《催租行》里作者通過官府的爪牙——里正無恥勒索農民的典型事件,概括地反映了當時政治的黑暗。只”我亦來營醉歸耳“一句,便畫出了里正的醜惡嘴臉,手法也非常經濟。《后催租行》更寫出農民被迫出賣女兒以輸租的慘狀:老父田荒秋雨里,舊時高岸今江水。佣耕猶自抱長飢,的知無力輸租米。自從鄉官新上來,黃紙放盡白紙催。賣衣得錢都納卻,病骨雖寒聊免縛。去年衣盡到家口,大女臨歧兩分首。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復驅將換升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這是農民的血淚控訴。末句是反語,中含無窮仇恨。”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杜甫《歲晏行》),這種慘象,在封建社會原極普遍,但很少寫得如此具體深刻。
此後在帥蜀期間,作者在《勞畲耕》里還揭露了那種”食者定游手,種者長流涎“的階級的不平。還在少年時期,詩人便寫出了”莫把江山誇北客,冷煙寒水更荒涼“(《秋日二絕》)的名句,對於南宋統治者向金使炫耀半壁江山的無恥行為作了尖銳的批評。他最有價值的愛國詩篇,是一一七?年使金時寫的七十二首絕句。這組詩不僅描寫了北方的山川文物,表現了詩人自己的愛國思想;而且反映了中原人民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的民族感情。有時又通過憑弔先烈譴責宋代統治者的昏庸誤國。如以下諸作: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州橋》 女僮流汗逐氈並,雲在淮鄉有父兄。屠婢殺奴官不問,大書黥面罰猶輕。 ——《清遠店》 平地孤城寇若林,兩公猶解障妖侵。大梁襟帶洪河險,誰遣神州陸地沉? ——《雙廟》 關於這次出使,作者謙言是”許國無功浪著鞭,天教飽識漢山川“。其實無論從政治還是從創作來說,詩人都完成了他的使命。
范詩的另一成就是田園詩。他晚年寫的《四時田園雜興》和《臘月村田樂府》,描述了江南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象一長卷生動的農村風俗畫,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宋代風土人情,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這是他以前的詩人所很少著墨的。尤其可貴的是其中還有不少篇章把農村自然景色的描寫和對封建剝削的揭露結合起來,賦予以閑適為其特徵的傳統的田園詩以更深刻的內容,這和他早期寫作樂府詩的精神正是一致的。如《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停桑陰學種瓜。采菱辛苦廢犁鋤,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垂成穡事苦艱難;忌雨嫌風更怯寒。箋訴天公休掠剩:半償私債半輸官。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這裡,詩人通過深入的觀察和親切的體驗領略了農民勤勞、淳樸的品質和他們生活的苦樂,流露了詩人的同情和共鳴。
當然,其中也不免有美化農村的描寫,表現了士大夫的情趣。他晚年還寫了一些反映人民悲苦生活的小詩,如《夜坐有感》、《詠河市歌者》、《雪中聞牆外鬻魚菜者,求售之聲甚苦,有感三絕》等。由於內容較豐富,同時他不僅學白居易、王建,也學孟郊、李賀,還有”玉台體“,因此范詩的風格也比較多樣。楊萬里評他的詩”清新嫵媚“、”奔逸雋偉“(《石湖詩序》),主要是指”點綴湖山“一類作品而言。其實范詩還有”婉峭“、”淺切“的一面。楊萬里還說:”今海內詩人,不過三四,而公皆過之,無不及者“,這評價也欠公允。范是不能和陸遊相比的。他深受佛、道影響,詩中消極頹廢的東西還是不少的。
北宋范寬、南宋馬遠的山水畫作為旅行家,范成大比不上徐霞客,作為旅行家,范成大比不上徐霞客,但作為士大夫和詩人,范成大的精神世界卻遠比徐霞客這樣的”專業“旅行家豐富
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45歲的范成大受命出使金國。他作為”祈請使“,目的有二:一是求趙宋皇室陵墓所在的河南鞏、洛之地,二是重議兩國交換國書的禮儀。
此時距金滅北宋已40餘年,南宋與金國划淮河為界,以”侄兒“的身份卑事金國。南宋想以”祈請“的方式收拾失去的河山與尊嚴,不啻於痴人說夢。就連宋孝帝本人也知道,此行不但沒啥勝算,還凶多吉少,臨行前他對范成大說:”朕不敗盟發兵,何至害卿!嚙雪餐氊,理或有之。“這就是讓他做好當蘇武的心理準備了。
乾道六年使金,是他一生中心情最為複雜的一次旅行
范成大此行著有旅行日記一卷,名為《攬轡錄》,取東漢名士陳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的意思。據此書記載,他於六月”出國門“,”八月戊午“渡淮出國界,十月”戊午“復渡淮歸來,在金國境內逗留了兩個月。中國現存最早的私人日記是唐李翱的《來南錄》,到北宋時,士大夫作日記者已經很多,其中以王安石的《日錄》篇幅最為浩繁,有八十卷之多,然而多記政事,實為一種私家史乘。而早期的私人日記多為篇幅短小的紀行之作。
范成大乃南宋詩壇巨匠,與陸遊、楊萬里等並稱”中興四大家“,以”清新嫵麗“而又”奔逸俊偉“的詩風馳名於世。范成大是一個眼界開闊、感覺敏銳的觀察者,對自然界的山水泉石充滿熱愛,對升斗細民的悲歡富於理解之同情;他有很強的好奇心,對於殊方異域、奇風異俗都報以強烈的興趣;他官至宰輔,風節凜然,一生宦跡又極其廣闊(”予生東吳、而北撫幽燕、南宅交廣、西使岷峨之下,三方皆走萬里,所至無不登覽“),故胸中千丘萬壑,下筆氣象萬千。另一面,范成大又是一個內心豐富、情感真摯的人,無論是感時、憂國、憫農、刺政還是傷逝、惜別、嘆老、思鄉,他的詩里總有一些特別細膩而個性化的體察,用一句老話來說———他的詩里有”人“。
乾道六年使金,是范成大一生中心情最為複雜的一次旅行,壓抑、悲愴,而又滿懷忠義豪情,因此《攬轡錄》中的許多文字也特別感人。如寫北宋舊都東京汴梁的殘破:新宋門內”彌望悉荒墟“,”大相國寺,傾檐缺吻,無復舊觀“……凡東京一門一樓,皆羅列其舊名與”虜改“之新名,貌似簡單的記錄,而板蕩之痛與黍離之思盡在其中。
更讓人心碎的當然還是中原的遺民,淪陷已久,”民亦久習胡俗“,”男子髡頂“,”村落間多不復巾,蓬辮如鬼“,然而父老”遺黎往往垂涕嗟嘖,指使人云:‘此中華佛國人也。’老嫗跪拜者尤多“……除《攬轡錄》外,此次使金他還留下72首絕句,匯為《北征小集》,其中佳作甚多。
范成大此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本來就是不可能達到的),但表現得風骨凜然,甚至連金主也認為”可以激勵兩國臣子“———弱國外交的極致也只能是爭取一點精神上的尊嚴了。
他是打開了心胸和慧眼的詩人,他的飽覽山川聯繫著”許國“的抱負
歸國后,范成大得到朝廷的肯定,但很快又因剛直而被黜,於乾道七年受命出帥靜江府(廣西桂林),這就是”南宅交廣“之行。這次旅行實際開始的時間已是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臘月七日,他從老家吳郡(蘇州)出發,南經湖州、餘杭,至富陽而入風景如畫的富春江。在餘杭時與遠送而來的親友道別,場面極其傷感。之前更不得不將重病的乳母留在餘杭,”分路時,心目刲斷。世謂生離不如死別,信然。“
與眾人別後二日就是除夕之夜,”發富陽。雪滿千山,江色沈碧。夜,小霽。風急,寒甚。披使虜時所作棉袍,戴氊帽,作船頭縱觀,不勝清絕。“
此情此境此文,讓人一見之下,永銘於心。試想身披兩年之前去國北征的寒衣,胸懷著二日之前與親友訣別的凄愴,於此除夜之際,置身於寒江的扁舟上,心緒如無限宇宙中的一點孤明,所謂”不勝清絕“者,實是無以言之而強為之言了。
溯富春江,經桐廬、蘭溪入衢江,然後經常山縣出浙江、入江西的信江,經信州(上饒)、貴溪、余干而到南昌,登滕王閣;入贛江,乾道九年元月十二日至臨江軍(樟樹),十四日游薌林和盤園———這兩處都是當時著名的園林,給范成大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幾棵大梅、古梅,晚年隱居石湖后,他就全力經營石湖的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與梅“,並專門著有《梅譜》一卷。
過臨江軍后即入贛江支流袁水,過袁州(宜春)、萍鄉進入湖南境內。泛湘江南下,至衡山,謁南嶽廟,因病未登山,然後陸行經永州、全州,三月十日,入桂林。凡水陸路程三千里,歷時三月,著遊記一卷,取韓愈詠桂林的”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詩意,取名為《驂鸞錄》。
毋庸置疑,范成大是中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旅人。
古代士大夫因仕宦而四處遊歷並非罕見,但大多數人只會寫一些例行的文字,無論是登臨懷古還是厭宦遊、思故土,往往流於程式。這類詩人的作品,讓你看不出他生活的時代是唐代還是清代,也看不出他吟詠的是嶺南還是中原,尤其重要的是,你看不到背後有一個獨一無二的”人“。
而范成大則是一個打開了心胸和慧眼的詩人,他筆下的風物很少是通用的,而是富於一時一地的特殊性,但又不是現實的實證主義鏡像,而總是用他的情懷和風格提升著外在的世相。
作為旅行家,范成大當然比不上徐霞客,但作為士大夫和詩人,他的精神世界卻要遠比徐霞客這樣的”專業“旅行家更豐富。他在一首詩中寫道:”許國無功浪著鞭,天教飽識漢山川“———他的飽覽山川是與”許國“的抱負聯繫在一起的,正是為了”許國“,他才經受了”三方皆走萬里“的艱苦旅程。
一生的漂泊已經沉澱在他內心,成為記憶中永恆的財富
士大夫是必須”兼濟天下“的,然而作為詩人,范成大又始終非常嚮往鄉居歸隱的田園生活。
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范成大52歲,離四川制置使任,五月底從成都萬里橋出發,十月已巳進入吳郡(蘇州)的盤門。和前兩次懷著重重心事的旅行不一樣,雖然與四川的同僚朋友分別不免傷感,這一次的回鄉之旅壓倒性的情緒是”歸去來兮“的喜悅和輕鬆。這次的行程比較簡單:沿岷江入長江,然後一路過三峽,經湖北、江西入江蘇,從鎮江轉常州、蘇州。此行有遊記二卷,取杜甫”門泊東吳萬里船“意命名為《吳船錄》。與前二錄相比,此書篇幅最長,也最為後人推重。
《吳船錄》內容極豐富,除了記名山大川之美,如寫峨眉山佛光之奇如在目前,狀三峽湍流之險驚心動魄,也有許多人文歷史方面的記載非常有價值,如記江州東、西林寺的唐代碑刻,抄錄峨眉牛心寺釋繼業所著西域行程等,頗有史料價值。此書文章之美,不愧為中國山水文字中的典範。
從乾道八年十二月出盤門到淳熙四年入盤門,范成大完成了一個象徵性的循環,從此結束了作為旅人的生涯。從四川歸來過武昌時,他曾於中秋夜回憶自己十三年間,十一處見中秋,”其間相去或萬里“,當時便想:若得自此”歸田園,帶月荷鋤,得遂此生矣“。淳熙九年,范成大終於遂願退休,從此在石湖度過了長達十年閑適而優裕的晚年生活,寫下了最後的名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並為家鄉撰寫了一部具有開創意義的方誌:《吳郡志》。
在最後的歲月里,他仍然對旅行充滿嚮往,但毫無疑問的是,每當中秋賞月的時候,他都會想起從前度過中秋的那些地方:一生的漂泊已經沉澱在他內心,成為記憶中永恆的財富。

相關事件

范成大與楊萬里年齡相仿,都是在北宋滅亡前後出生的,又同在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同列名於中興四大詩人。他早年從江西派入手,中年以後,轉而批判江西派的弊病,盡焚少作“江西體”千餘首,而自出機杼。由於生活關係,范成大年輕時便寫了一些揭露殘酷剝削、同情農民疾苦的詩。《催租行》和《后催租行》可為代表。在《催租行》里作者通過官府的爪牙——里正無恥勒索農民的典型事件,概括地反映了當時政治的黑暗。此後在帥蜀期間,作者在《勞畲耕》里還揭露了那種“食者定游手,種者長流涎”的階級的不平。還在少年時期,詩人便寫出了”莫把江山誇北客,冷煙寒水更荒涼“(《秋日二絕》)的名句,對於南宋統治者向金使炫耀半壁江山的無恥行為作了尖銳的批評。他晚年還寫了一些反映人民悲苦生活的小詩,如《夜坐有感》、《詠河市歌者》、《雪中聞牆外鬻魚菜者,求售之聲甚苦,有感三絕》等。由於內容較豐富,同時他不僅學白居易、王建,也學孟郊、李賀,還有”玉台體“,因此范詩的風格也比較多樣。楊萬里評他的詩”清新嫵媚奔逸雋偉“(《石湖詩序》),主要是指”點綴湖山“一類作品而言。其實范詩還有”婉峭“、”淺切“的一面。楊萬里還說:”今海內詩人,不過三四,而公皆過之,無不及者“,這評價也欠公允。范是不能和陸遊相比的。他深受佛、道影響,詩中消極頹廢的東西還是不少的。

陸遊


人物簡介

陸遊
陸遊
陸遊
陸遊(1125-1210),務觀,號放翁。“六十年間萬首詩。”現存9200首,主要是后兩個時期所作,42歲前只有百餘首,被自己燒掉。有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上古出版社)。

創作經歷

其生平經歷與創作自然分成三個時期:
1、45前。他出身於學術和文學空氣很濃的仕宦之家,父親陸宰有愛國精神。
29歲時參加進士考試,因名次在秦檜孫子前而不取。秦檜死後五年始得授官。任鎮江通判時,力主抗金北伐而貶官。
他學詩於曾幾,時18歲。
2、46-65歲,入蜀從軍至1189年被罷斥。這是其詩成熟期,趙翼:“放翁詩之宏肆,自從戎巴蜀,而境界又一變。”他體味出“詩家三昧”。
關於“詩家三昧”的兩種解釋:
一是他體味出詩歌創作來源於現實生活,而不是從故紙堆中尋出處。至此,他出於江西詩派,而又超於江西詩派。《示子聿》:
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稍悟,漸若窺弘大。-----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二是他在抗金前線的南鄭(陝西漢中),受到緊張、豪宕的軍營生活的激發,而領悟到改變早年專以“藻繪”為工的詩風,追求宏肆奔放的風格。--這風格與他建奇功、抒愛國情及狂放性格相適應。(史141)見《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
3、66-86,閑居家鄉山陰。詩風平淡,但仍不泯愛國熱情。創作了七千餘首詩。
又《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

其詩題材

陸遊雕像
1、愛國詩。這是其詩的主旋律,自始至終,無論處境如何,無論聽風、看雨、感涼、驚夢,時時不忘恢復故土、報效國家。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秋夜將曉迎涼有感》等。
像前面所介紹朱敦儒、張元乾等詞人只是憂憤,有的甚至晚年消沉,自己並沒有投身到抗金生活中去。--陸遊用他一生的生命激情,聲明他救國、衛國的膽量和決心。
這一題材主要題旨:(1)歌頌收復失地、報國雪恥的抗金生活;
(2)同情淪陷區人民;
(3)揭露統治著偏安江南,妥協投降;
(4)壯志難酬的悲憤與無奈。如《關山月》、《書憤》。
2、閑適詩。主要寫日常情事,寫景狀物以及生活滋味、閑適之趣。如《游山西村》。
3、愛情詩。不多,但很好,主要寫與唐婉之間的情感。如《沈園》。

藝術特點

陸遊兼學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家詩:
學李--豪放。陸不忘國事,渴望恢復中原,不僅白日,夢中也常常出現。所以,其詩中描寫夢境,充滿想象力,具有浪漫色彩。尤其七古的寫作。有“小李白”之稱。
學杜--沉鬱雄渾。他關心國事,被稱為“詩史”。但他比杜甫更像戰士,鬥志更昂揚。七律詩章法整飭嚴謹,對仗工整。
學白--日常生活題材的作品,平易閑適,不藻飾,語言通俗曉暢。
1、章法:整飭嚴謹。
2、語言:工整錘鍊,通俗曉暢。劉克莊:“古人好對偶被放翁用盡。”
3、詩體:以七言擅長,古近體兼善;
4、風格:沉鬱悲壯與雄奇奔放兼之。

影響

在平和時代,人們喜歡他閑適情味的小詩;在國家危難時,他豪情激昂的愛國詩更能激勵人和感染人。梁啟超《讀放翁集》這樣評道: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消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亘古男兒一放翁。
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

歷史評價

陸遊的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鬱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陸遊的著作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存詞130餘首。他的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廣為傳誦。陸遊以現存詩作9000多首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詩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詩人,創造了一項詩歌中國之最。
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長期的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傑出詩人。“氣吞殘虜”。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高宗即位,賜進士出身。
他的詩歌藝術創作,繼承了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等人的優良傳統,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遠影響的卓越詩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放翁詞》、《南唐書》、《老學庵筆記》。
陸遊書名為詩名所掩,陸遊亦工書翰,精行草和楷書。他自稱“草書學張顛(張旭),行書學楊風(凝式)。”他的書法簡札,信手拈來,飄逸瀟灑,秀潤挺拔,晚年筆力遒健奔放。朱熹稱其筆札精妙,遒嚴飄逸,意致高遠。遺留書作不多,書論有《論學二王書》。傳世之作有《苦寒帖》、《懷成都詩帖》等。

軼事典故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愛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紹興十四年,二十歲的陸遊和表妹唐婉結為伴侶。兩人從小青梅竹馬,婚後相敬如賓。然而,唐婉的才華橫溢與陸遊的親密感情,引起了陸母的不滿,以至最後發展到強迫陸遊和她離婚。陸遊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願分離,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親懇求,都遭到了母親的責罵。在封建禮教的壓制下,雖種種哀告,終歸走到了“執手相看淚眼”的地步。真相:根據陸遊自己在晚年的詩作(《劍南詩稿》卷十四)是因為唐婉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陸遊迫於母命,萬般無奈,便與唐婉忍痛分離。後來,陸遊依母親的心意,另娶王氏為妻,唐婉也迫於父命嫁給同郡的趙士程。這一對年輕人的美滿婚姻就這樣被拆散了。
十年後的一個春天,31歲的陸遊滿懷憂鬱的心情獨自一人漫遊山陰城沈家花園。正當他獨坐獨飲,借酒澆愁之時,突然他意外地看見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趙士程。
儘管這時他已與唐婉分離多年,但是內心裡對唐婉的感情並沒有完全擺脫。他想到,過去唐婉是自己的愛妻,而今已屬他人,好像禁宮中的楊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這裡,悲痛之情頓時湧上心頭,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離去。不料這時唐婉徵得趙士程的同意,給他送來一杯酒,陸遊看到唐婉這一舉動,體會到了她的深情,兩行熱淚凄然而下,一揚頭喝下了唐婉送來的這杯苦酒。然後在粉牆之上奮筆題下《釵頭鳳》這首千古絕唱。
陸遊在這首詞里抒發的是愛情遭受摧殘后的傷感、內疚和對唐婉的深情愛慕,以及對他母親棒打鴛鴦的不滿情緒。
陸遊題詞之後,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悵然而去。陸遊走後,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裡,將這首《釵頭鳳》詞從頭至尾反覆看了幾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聲痛哭起來。回到家中,她愁怨難解,於是也和了一首《釵頭鳳》詞。唐婉不久便鬱悶愁怨而死。
此後,陸遊北上抗金,又轉川蜀任職,幾十年的風雨生涯,依然無法排遣詩人心中的眷戀,他六十三歲,“偶復來菊縫枕囊,凄然有感”,又寫了兩首情詞哀怨的詩。
在他六十七歲的時候,重遊沈園,看到當年題《釵頭鳳》的半面破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又寫詩感懷。
詩人七十五歲時,住在沈園的附近,這年唐琬逝去四十年,“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勝情”,重遊故園,揮筆和淚作《沈園》詩:(其一)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台。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其二)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煙雨沈園中,恍恍惚惚間,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詩人,正緩步踱過傷心橋,躑躅在滿地落葉中。已無蟬聲,也無畫角,只有一個默然凝望斷牆柳絮的老人。
詩人八十一歲,又作夢遊沈氏園亭詩,寫下了: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裡更傷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
這兩首詩以梅花作為主要意象關聯到一起,既表示自己的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老而彌堅,至死不變,也寓示唐琬高潔的品行,堅韌的節操,更表現出兩人的愛情,儘管經歷了塵世風霜,天荒地老,但不變依舊。
詩人八十四歲,離逝世只一年,再次重遊沈園,懷念唐婉,此情至死難忘。

主要作品

《關山月》、《書憤》、《金錯刀》、《農家嘆》、《黃州》、《長歌行》等,均為其代表作。
以《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卜運算元·詠梅》等最為著名。
《示兒》是他人生路上留下的最後一首詩。
《劍南詩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書》18卷、《老學庵筆記》10卷等。其他尚有:《放翁家訓》、《家世舊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