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峨山

四峨山

四峨山,峨眉山分為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四座,四峨山為峨眉山的第四座。

百科名片


四峨山
四峨山
峨眉山市區北五公里,。因山形棱瓣如花,或謂即《水經注》之武陽龍尾山,東晉酈道元編著的《水經注》稱:“峨山東北有武陽龍尾山,仙者羽化之所。”清光緒十三年(1887),四川總督丁寶禎命譚鍾岳編繪的《峨山圖說》稱:“四峨山一名花山,其形棱瓣如花,因以為名。昔印宗禪師止錫四峨,每跏趺時,祥雲結蓋,遇旱延禱,甘霖立沛;有龍王受戒、猛獸調伏之異。”山有圓通寺,山巔則有最早修建的古剎觀音庵,為明代高僧印宗禪師(四川綿州人)談禪結茅之處。
四峨山
四峨山
另一說四峨山在樂山市沙灣區南,海拔1256米,北臨大渡河,山上有星羅棋布的古墓群。

峨眉分四座,四峨為其末


峨眉山分為四座,即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大峨山、二峨山相對如眉,故統稱峨眉山。今日旅遊勝地峨眉山實際指四座峨眉山中最大最高的一座大峨山。
大峨山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山體南北方向延伸,綿延23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風景秀麗,植被蔥鬱,集雄秀的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人們通常說的峨眉山其實只是大峨山。
二峨山,又名綏山,海拔1908米,為道教名山勝地,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跨峨眉山寺九里鎮、羅目鎮、樂都鎮、高橋鎮龍池鎮沙溪鄉、柳溪鄉與樂山市沙灣區,是峨眉山市與樂山市沙灣區的分界線。
樂山市沙灣區美女峰又名三峨山,地處沙灣區城南6公里處,距郭沫若故居8公里。處於國家級森林公園——美女峰森林公園的腹心部位,最高海拔2027米。因形似一美女仰躺在地,故名美女峰。
遠眺四峨山,曾斜金字塔形
遠眺四峨山,曾斜金字塔形
四峨山則距峨眉城北5公里處,海拔982米,自古以來就是一座道佛聖地。四峨山之巔最早建的古剎觀音庵,為明代高僧印宗禪師(四川綿州人)談祥結茅之處。
四座峨眉山的傳說
《峨眉四女圖》的傳說
四峨山
四峨山
很久以前,峨眉城西門外,有一個西坡寺。有一年,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畫家,千里迢迢的來到這裡,要求住在寺里,西坡寺的主持和尚收留了他。主持和尚自幼喜歡書畫,天長日久,就和老畫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過了幾天,畫家來向和尚告別、並付給食宿費用。和尚堅持不收。畫家見和尚不願收錢,猛然想起和尚喜歡畫,便拿出紙筆墨硯對和尚說:“你不收錢,那我就畫幾張畫送給你,”和尚聽了,滿心歡喜。不一會,畫家就畫好了四幅畫。每一幅上都畫的是一個美麗的姑娘,畫家把四幅畫題名為《娥眉四女圖》。畫家把畫交給和尚,說:“你把畫放在箱子里,等過了49天以後再拿出來掛。”畫家走後,和尚想,這樣好的畫放在箱子里太可惜了,何不掛出來讓大家觀賞觀賞呢?於是就把這四幅畫掛在了客堂里。一天,和尚從外面回來。忽然看見有四個姑娘正坐在客堂里說說笑笑。和尚看著這幾個姑娘很面熟、又覺得很奇怪,剛才出去時並沒有看見這幾個姑娘呀!就問:“你們幾個姑娘是來游廟還是拜佛呀?”四個姑娘並不答話,只是嘻嘻地笑著往外跑。這時,和尚忽然發現壁上四幅畫上的美麗姑娘都不見了。原來跑出去的四個姑娘就是畫上的呀!於是,和尚就在後面追。三個姐姐跑得快點,跑到前面去了,四妹跑得慢,落在後面。姐姐們回頭一看,見四妹還在後面,就停下來等她。這時,和尚已經追上四妹,抓住了她的裙角,要拖她回去。四妹見不得脫身,就喊:“大姐、二姐、三姐,快來救我!”三個姐姐見四妹被和尚拖住不放,就生氣地罵:“這和尚真不害羞!”四妹因為隔得遠,只聽到“不害羞”三個字,以為姐姐們在罵她,羞得滿臉緋紅,無地自容,便立刻變成一座山峰。和尚忽然不見了姑娘,面前卻出現了一座大山,心想,你變成山我也在旁邊守著你,反正不能放走你。三個姐姐見四妹變成了一座山,也變成三座山等著她。後來,和尚死在山旁邊,變成了一個瓷羅漢,仍然守著山。人們在那裡修了一個廟子,就叫“瓷佛寺”。四姐妹變成的四座山峰,一座比一座美。
後來人們就把娥眉的“娥”字改寫成山傍的“峨”字。大姐就叫大峨山,二姐就叫二峨山,三姐就叫三峨山,四妹就叫四峨山。至今,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還並肩站在一起,只有四峨山隔了一段距離。
註:瓷佛寺位於今四川省夾江縣與峨眉山市交界處的夾江界牌鎮鳳山村,寺內有一世界第一大瓷佛,高2.47米,為明永樂13年(公元1415年)江西景德鎮所造。

歷史沿革


四峨山古稱花山,因山形棱瓣如花,《水經注》稱之為武陽龍尾山。東晉酈道元編著的《水經注》稱:“峨山東北有武陽龍尾山,仙者羽化之所。”
四峨山之巔最早修建的古剎觀音庵,為明代高僧印宗禪師(四川綿州人)談禪結茅之處。印宗佛法高深,收徒嚴謹。他常勉勵徒眾殷勤戒定,莫戀名利,並以“春宵一刻值千金,臨渴掘泉枉徒勞”的警句規範佛眾。山中圓通寺為印宗傳人福仙(四川達州人)所建。明清兩代,先後增建大雄寶殿、韋馱殿、天王殿等佛宇僧寮,規模壯闊,頓使古剎禪林,煙火旺盛。
民國有巴縣居士李元山造石刻彌勒大佛一尊,至今猶存。

四峨山石刻彌勒大佛


四峨山值得大書一筆的是絕頂那座石刻大佛。據《峨眉伽藍記》載:“公元1928年,巴縣居士李元山居之……造彌勒佛,高一丈六尺……巍然霄漢!”李元山(人稱李善人)是峨眉山歷史上一個傳奇式人物,曾追隨孫中山。據年近九旬居住在四峨山麓的李克雄老人回憶:“當年他目睹四川軍閥割據,戰亂不息,民不聊生;決心棄戎從佛,於1925年秋,離渝赴峨,皈依三霄洞(佛門居士)。1927年他來到四峨山之巔龍華寺,樂善好施,維修擴建正殿、觀音殿、玉皇樓、齋堂,鋪石板路方便朝山遊人,並以鐵、石、泥刻鑄各式佛像群。他聘請湖南石刻名匠10餘人耗時兩年半,精工刻造了一座雄踞山巔、面向東方、高近兩丈的石刻彌勒佛。佛像栩栩如生、笑容滿面,引來八方香客、遊人前往遊覽朝拜。”
李元山祖籍重慶巴縣,曾迢隨孫中山創立民國,他於民國初年,跟隨老同盟會員熊克武起兵討袁,先後出任熊部團長、旅長、副軍長等職。1925年秋,離渝赴峨,皈依峨眉山三霄洞(佛門居士)。1927年來到四峨山之巔的龍華寺,籌資維修擴建了正殿、玉皇樓、客寮齋堂,並以鐵、石、泥刻鑄佛像群體及鋪石板路方便朝山遊人。嗣後,李元山又高薪聘請湖南石刻工匠孟姓師徒10餘人,就地取石,耗時兩年半,精刻了一尊雄踞四峨山之巔,高近兩丈的石刻盤坐彌勒佛。現今民間自發的朝拜香會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為民俗旅遊行香節,遊人香客近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