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讀書
英國弗蘭西斯·培根創作的文章
徠談讀書是《培根隨筆》中的一篇重要的文章。1653年發表,收於《培根隨筆》一書中。《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英文版
Of Studies (論讀書)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oy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
培根隨筆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有一技之長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隻須讀其部分者,有隻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矣。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筆記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睾腎,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題須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是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葯可醫。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辨,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培根說:“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讀書像是修剪移栽。一個沒有目標沒有重點盲目讀書的人,最終只能成為書的奴隸。”
讀書方法上培根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培根說:“有的書只要讀其中的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一些好書則要反覆地讀。
《培根論讀書》對讀書的意義、作用和方法都作了透徹的論述,今天,無論是讀書治學還是掌握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想,做到愛讀書,會讀書,這樣才能讀好書,才能學好知識
分析
1、“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使人……”是分述,後面的“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是在分述的基礎上歸納的結論。這種論證方法,通過叫做歸納論證。同時也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方式。這樣寫,增強了論述的氣勢,使人強烈地感受到知識對於人的作用,從而有力地論證了“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的論點。
2、“求知可以改進人性,而實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
這一段以未經人工培育的“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以對於野花草的“修剪移栽”比喻人的“求知學習”,兩個比喻句配合得恰當而巧妙。“野生的花草”經過“修剪移栽”能花繁葉茂,“人的天性”通過“求知學習”能改進完善。運用這兩句比喻是為了論證“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這個論點。用比喻的寫法,就把比較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來,易於人們感知、理解。
3、黑格爾說過:“他(培根)的著作雖然充滿著最美妙、最聰明的言論,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話常常被人拿著當作格言。”
培根: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后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後居家著述。《隨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著徠作:《學術的進展》,1605年
《新工具論》,1620年
《論說文集》,1624年
《亨利七世本紀》
《論事物的本性》
《迷宮的線索》
《各家哲學的批判》
《自然界的大事》
《論人類的知識》
《培根人生論》
培根隨筆
《培根隨筆》:《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從 《培根隨筆集》的“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作偽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
內容主要是一些議論性質的短文,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倫理等許多方面,其中有《談讀書》《論真理》《論嫉妒》《論死亡》《論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學方面的代表作,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蘊含著培根的思想精華。
該書1597年出版時只有10篇文章,1612年出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增至58篇,培根逝世31年後的1657年Rawel將培根未完成的隨筆《論謠言》作為第59篇收入最終構成了今天流行的版本。培根隨筆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科學家,出生於豪門,自修獲得律師資格並步入政界,幾經波折后成為了國家重臣,最後又因一樁受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培根隨筆》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本書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對於各種方面的內容培根都寫出了自己的想法,從字裡行間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弗蘭西斯·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