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舌管囊腫

甲狀舌管囊腫

甲狀舌管囊腫是指在胚胎早期甲狀腺發育過程中甲狀舌管退化不全、不消失而在頸部遺留形成的先天性囊腫。囊腫可發生於頸前正中舌盲孔至胸骨切跡之間的任何部位,以舌骨體上下最常見,有時可偏向一側。甲狀舌管囊腫多見於1~10歲的兒童,亦可見於成年人,與性別無顯著關係,男女均可發生。甲狀舌管囊腫是一種先天性、發育性囊腫,源於甲狀舌管的殘餘上皮,由於胚胎甲狀腺形成過程中甲狀舌管退化不全,遺留在頸深部組織內,而管腔內被覆上皮產生分泌物積聚而形成。位於舌骨以下的囊腫,舌骨體與囊腫之間可能捫及堅韌的索條與舌骨體粘連,故可隨吞咽及伸舌等動作而移動。患者多無自覺癥狀,若囊腫發生於舌盲孔下面或前後部,可使舌根部腫脹,發生吞咽、語言及呼吸功能障礙。應手術切除囊腫或瘺管,而且應徹底,否則易複發。甲狀舌管囊腫可發生吞咽、語言、呼吸障礙等。甲狀舌管瘺,如長期不治還可發生癌變。

就診科室


● 口腔頜面外科、口腔科

病因


● 甲狀舌管囊腫是一種先天性、發育性囊腫,源於甲狀舌管的殘餘上皮,由於胚胎甲狀腺形成過程中甲狀舌管退化不全,遺留在頸深部組織內,而管腔內被覆上皮產生分泌物積聚而形成。

癥狀


● 囊腫可發生於頸正中線,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跡間的任何部位,但也舌骨上下部為最常見。
● 囊腫生長緩慢,呈圓形,臨床上常見者多如胡桃大,位於頸正中部位,有時微偏一側。質軟,周界清楚,與表面皮膚及周圍組織無粘連。
● 位於舌骨以下的囊腫,舌骨體與囊腫之間可能捫及堅韌的索條與舌骨體粘連,故可隨吞咽及伸舌等動作而移動。
● 患者多無自覺癥狀,若囊腫發生於舌盲孔下面或前後部,可使舌根部腫脹,發生吞咽、語言及呼吸功能障礙。
● 囊腫可經過舌盲孔與口腔相通而繼發感染。囊腫感染自行破潰破,或誤認為膿腫行切開引流,則形成甲狀舌管瘺。亦可見出生后即存在的原發瘺。
● 甲狀舌管瘺,如長期不治還可發生癌變。

檢查


● 確診甲狀腺舌管囊腫主要依靠超聲和影像學檢查。
● 淺表器官超聲
● ● 是甲狀腺舌管囊腫首選的檢查方法,其診斷準確率接近100%。
● CT、磁共振、造影等
● ● 不只可以顯示甲狀腺舌管囊腫,也可確認其位置、形態、邊界及其與舌骨的關係。

診斷


● 醫生診斷甲狀腺舌管囊腫,主要依據典型表現及影像學檢查。
● 臨床癥狀
● ● 頸部正中、與舌骨關係密切的無痛性隨吞咽活動的腫塊,當有感染時,局部皮膚紅腫疼痛。
● 影像學檢查
● ● 超聲、CT檢查顯示:囊液為水樣密度,囊腫壁薄、光滑,與鄰近結構分界清晰,增強檢查無強化;如合併感染,囊液密度增高,囊壁不規則增厚,與鄰近結構粘連,囊壁輕度強化。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頸前區腫物,容易與甲狀腺舌管囊腫及瘺管混淆,這些疾病有頸前區異位甲狀腺,鰓裂囊腫、皮樣及表皮樣囊腫、頦下淋巴結炎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表現,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由於甲狀腺舌管囊腫有可能合併感染,並易形成瘺管,故本病一經確診,多主張儘快手術治療,其他治療措施多無效。

手術治療

● 手術時機:頸部甲狀舌管囊腫無感染者,1歲以上手術比較安全,如有感染趨勢者,應儘早手術。
● 術后複發率:手術后,複發率約為3%~5%,多數在術后1年之內複發,再次手術難度明顯增大。因此,必須儘可能提高首次手術的成功率。

其他治療

● 當合併有感染時可用藥物治療,控制感染后早期手術治療。

危害


● 可發生吞咽、語言、呼吸障礙等。
● 甲狀舌管瘺,如長期不治還可發生癌變。

預后


● 甲狀舌管囊腫手術切除治療效果良好,複發率低。少數甲狀舌管囊腫可癌變

預防


● 目前尚無相關內容描述。

參考文獻


● [1] 張志願。口腔頜面外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 [2] 於世鳳。口腔組織病理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