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濕葯
化濕葯
化濕葯,大多氣味芳香,故又稱為“芳香化濕葯”。使用化濕葯后,可以使濕化除,從而解除濕困脾胃的癥狀,所以又稱為“化濕醒脾葯”或“化濕悅脾葯”。
● 英文名稱:Dampness-resovling Medicinal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 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於燥烈,能祛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好,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葯。(《本草正義》)
● 性味芳香而溫燥,能宣化濕邪的藥物。
● 化濕葯氣味芳香,具有化濕運脾的作用,又稱芳香化濕葯。
● 化濕藥性偏溫燥,主入脾胃經,有醒脾和胃、燥濕化濁、疏暢氣機、消脹除痞的作用,主要用於祛除中焦之濕邪,如濕阻中焦,脾陽被困,運化失常,而致脘腹痞滿、大便溏薄、食少倦怠、舌苔白膩等症。
● 還可用於濕溫、暑濕、濕熱內蘊者。
● 又因此類藥物芳香辟穢,兼除四時不正之氣,亦用於治療瘟疫、瘴瘧等病證。
● 本類藥物主要有:藿香、蒼朮、厚朴、佩蘭、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等。
● 藿香藥性辛,微溫,歸脾、胃、肺經,有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發表解暑的作用。
● 蒼朮藥性辛、苦,溫,歸脾、胃、肝經,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的功效。
● 厚朴藥性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具有燥濕消痰、下氣平喘的作用。
● 佩蘭藥性辛,平,歸脾、胃、肺經,具有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表解暑的功效。
● 此外,還有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等。其中白豆蔻和草豆蔻均有燥濕行氣,溫中止嘔的功效。草豆蔻行氣的作用次於白豆蔻,而溫燥之性略強於白豆蔻,故白豆蔻多用於脾肺氣滯,寒濕中阻的治療,草豆蔻多用於脾胃寒濕氣滯的治療。
● 使用本類藥物時要注意配伍清熱葯、溫里葯、利水利濕等葯。寒濕者配溫里葯,濕熱者配清熱燥濕葯,濕阻氣滯者配伍行氣葯等。
● 本類藥物多辛溫香燥,易耗氣傷陰,陰虛津虧者慎用。
● 因其氣味芳香,多含揮髮油,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療效。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周禎祥,唐德才。中藥學.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上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