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晉國的上軍佐,曾無一次失信,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左傳·文公十二年》載,
秦國在公元前615年冬出兵進攻晉國,晉國
趙盾率大軍拒秦軍於
河曲(今山西芮城縣西風陵渡一帶
黃河拐彎之處)。晉國謀士臾駢認為,秦軍遠來,不能持久,建議晉軍深壘固守,以待敵變。趙盾採納了他的建議,
嚴令軍士堅守。秦軍幾次挑戰,並且採取誘敵之計,均未得到決戰機會。一天晚上,秦國派使者前去告訴晉軍說:“我們兩國軍隊尚未痛快地交鋒,明天就請決戰吧!”臾駢見秦使說話時眼珠轉動,聲音反常,等其離去后對趙盾說:“秦軍要打算逃走了,請趕快安排追擊。”後來證明臾駢的預見果然十分正確。
在這裡,臾駢把秦軍口氣剛硬的請戰之辭放在特定的環境中去考察,先辨其真假,然後從反面識破了秦軍的詐情。
辨析秦軍的請戰之辭,臾駢以以下基本情況為根據:秦軍遠來進攻,幾次
求戰不得,
兵鋒已老,加之後勤供應的壓力,已無力取得大勝,他們在與晉軍難於繼續相持的情況下,只有退歸一條選擇。但秦軍要退歸,最可擔心的是一直在蓄銳等待的晉軍乘退追襲。秦軍為了保證自己撤退順利,必然要想法穩住晉軍。據此,他們的約戰之辭極可能是撤歸之前放出的“煙幕”,他們要引誘晉軍忙於備戰,自己則乘機撤歸。臾駢還細心觀察,認為秦國使者“目動而言肆”的外部表情,即潛意識支配著的“身體語言”已證實了自己對秦軍約戰之辭辨析的正確性。根據上述情況,臾駢滿有把握地肯定:秦軍要動身溜走,時間是在他們引誘晉軍備戰的當天晚上。如能截擊,必獲大勝。
臾駢在戰場上辨析敵辭,從反面識破敵之詐情的這類事情,被後來的
軍事理論家孫武概括進著名的察敵三十幾法之中,表述為:“辭強而進驅者,退也。”(《
孫子兵法·行軍篇》)敵人措辭強硬,示以馳驅進逼之姿態,那是在準備撤退。這一察敵之法指出了戰場上的一種複雜情況,提醒人們要根據戰場上的實際情況,善於從反面識辨敵人的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