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耳門溪
鹿耳門溪
鹿耳門溪,原來不是溪名,而是一條可供船隻航行的港道名稱,因形狀像鹿耳而得名。道光年間,台江淤淺,原來浩瀚的汪洋,變成陸埔,而鹿耳門港道也歷經多次浮沉異遷,最後變成一條細小流長的鹿耳門溪。
目錄
簡介鹿耳門溪是300餘年前鄭成功驅荷復台時,最先進入的港道;今天,則是號稱台南市唯一未受污染的河川。不論過去或現在,鹿耳門溪都具有不容抹煞的重要意義。 「鹿耳夕照」是古來聞名的自然景觀,歷經數百年滄海桑田的變化後,今天來到鹿耳門溪,沿著溪岸漫走,抬眼所見,除了潺潺的溪流與西斜的落日依舊外,歸航的漁船、橫卧的竹筏和遍植河道的蚵棚,更為這條台灣歷史上地位特殊、影響至鉅的港道,增添不少漁村風光。 「鹿耳門」原來不是溪名,而是一條可供船隻航行的港道名稱,因形狀像鹿耳而得名。道光年間,台江淤淺,原來浩瀚的汪洋,變成陸埔,而鹿耳門港道也歷經多次浮沉異遷,最後變成一條細小流長的鹿耳門溪。今天的鹿耳門溪上最叫人印象深刻的景觀,要算是遍布河面的蚵棚和竹筏,這裡是台南重要的養蚵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