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和
舞霓園創始人
李玉和(1872),山西徐溝縣大寨村人(今屬清徐縣),舞霓園創始人。
原先在太谷城做餞庄生意,憑著他善於審時度勢、機靈周旋的本事,有時還有一種常人少有的冒險精神,竟在幾次“打虎盤子”(即買空賣空的金融交易)時擊敗所有的對手,發了一筆大財。為此他成了眾矢之的,各大商富對其恨之入骨。最後竟採取聯合行動,群起而攻之,終於搞得他破了產,跑回徐溝老家。可這李玉和非等閑之輩,他想了個挽回面子的絕妙主意—承戲。於是他懷著強烈的東山再起之心,承起了“舞霓園”,並且發誓,要把這班戲辦得硬邦邦響噹噹的,要賽過榆次聶店王財主的“四喜班”和祁縣金財主的“上下聚梨園”,然後開進太谷城,叫那些財迷老朽們看看我李玉和的能耐。
於是他“破釜沉舟”,豁了出去。不惜血本,不僅請來精通戲班業務的藝伶祥兒師傅,還親赴南路,四方奔求,請來了“七紅、八黑、十二生”。
七紅是:老玉昌紅、老十八紅、彥子紅、狗兒紅、大碗肉、禿紅、老十六紅。
八黑是:快快黑、京二黑、孟孟黑、天佑黑、豫讓黑、奪兀黑、馬武黑、八百黑o
十二生是:子都生、寇準生、張儀生、瀑布生、雞娃生、探探生、翎翎生、任兒生、七斤生、娃娃生、水淹生、朝陽生。
此外還有正旦蓋降州、蓋蘭州,小旦白羅紗、水上武旦四川馬,三花臉穆瓜丑、盤門丑,老旦馮師傅,夾生旦賽毛毛等。這些名角,幾乎囊括了南路和中路梆子藝人中的多數名宿大家。同時配備四彩女、四流成(即跑龍套的)八個上下手。打板的吉兒師傅,拉胡胡的富則師傅,拍鐃鈸的毛蠻,打馬鑼的吳連德。並托彩帛行“協豐號”從蘇州訂製了全套行頭,購買了最新樂器。上演的主要劇目,文戲有:《春秋筆》、《九更天》、《炮烙柱》、《七人賢》、《棋盤街》、《紅書劍》等;武戲有:《白玉環》、《鎮潭州》、《四傑村》、《巴駱和》、《盜御馬》、《戰宛城》等。這班戲名伶之眾多、陣容之堅強、行當之齊全、樂隊之精幹、行頭之亮爽、劇目之新奇、班底之雄厚,在晉中一帶真是首屈一指,無與倫比。
李玉和承起了這樣一個紅得發紫的戲班子,當然不會忘記打進與他有過一段舊緣的太谷城,在那些財主們眼皮底下抖一抖威風,露一露臉。是年正月,舞霓園戲班,除了拉戲箱行李的大車外,都由一色的高頭大馬駕馭著一百多輛轎車,排成一字長蛇陣,前不見頭,后不見尾,馬鈴叮噹、人聲喧鬧、浩浩蕩蕩開進了太谷城,三天九場戲(那時每天分上午、下午、夜戲三場),場場爆滿,老十六紅的《天水關》、老玉昌紅的《金沙灘》、馬武黑的《玉虎墜》、孟孟黑的《苟家灘》、子都生的《伐子都》、翎翎生的《鳳儀亭》、水上漂的《泗州城》、四川馬的《焰火棍》,這些名家的拿手戲,唱得紅塌了天。這下子可讓李玉和在太谷城抖了威、露了臉,圓了他“東山再起”之夢。
舞霓園的戲,不僅轟動了晉中,而且還引起了山西最高統治者的青睞,光緒二年初,山西巡撫曾國荃看了舞霓園的演出后,盛讚他們的文戲武戲都好,並賞銀十兩分發全班。作為一班之主的李玉和榮得巡撫大人獎賞真是受寵若驚。但其並未忘乎所以,從此不僅對辦戲更加熱心,而且對地方上的公益事業也慷慨起來;在集資興建徐溝“金河書院”時,首先捐銀五百兩。
這一班戲是高手林立,人才濟濟,名家們又滿腹珠璣、造詣很深,他們對中路梆子的音樂和唱腔都進行了不少的探討和改革。這不僅在當時來說非常難能可貴,而且對以後晉劇的繁榮和發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以後,李玉和生意失利,加之他時年已高,無心繼續經營戲班,到光緒二年臘冬,紅極一時的舞霓園即宣告解散,但他在徐溝的戲劇史上寫下了非常輝煌的篇章。
引用:(《徐溝古城》)及白尚賢《徐溝戲劇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