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

漢語辭彙

文身文身亦稱紋身、雕青,俗名刺花。是有意識地將花紋、鳥獸圖象、文字等在人體皮膚上畫好,然後用針尖刺破皮膚,擦入墨汁,硃砂、煙灰或其他染料,再甩醋塗抹,使色素殘留於皮內而成。多刺在上臂或前臂等處,也有刺在胸部或背部的。文身終生不退,也不易清除,如手術切除、燒傷或腐蝕掉,則癒合后殘留瘢痕。

拼音


wén shēn

詳細解釋


解釋

◎ 文身wénshēn
[tattoo]在人的皮膚上刺繪出有顏色的花紋或圖形
斷髮文身

引證解釋

1.在身體上刺畫有色的花紋或圖案。
《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孔穎達疏:“越俗斷髮文身,以辟蛟龍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湼之。”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回儀衛》:“有三五文身惡少年控馬,謂之‘花褪馬’。”
《新編五代史平話·漢史》:“劉知遠出去將錢雇倩針筆匠文身,左手刺個仙女,右手刺一條搶寳青龍,背脊上刺一個笑天夜叉。”
清·洪頤煊《讀書叢錄》卷十八:“斷髮謂剪其髮,文身謂文飾其身。”
蔡元培《民族學上之進化觀》:“例如未開化的民族,最初都有文身的習慣,有人說文身是一種圖騰的標記;有人說文身是純為裝飾……文身之法,或在身體各部塗上顏色,或先用針刺然後用色。”
2.猶修身。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渠水》:“余謂俊者所以智勝羣情,辨者所以文身祛惑。”
《北史·常爽傳》:“六經者,先王之遺烈,聖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習性文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