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是一種血液病。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計數(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小於10歲的兒童低於1.5×10⁹/L,10~14歲兒童低於1.8×10⁹/L,成人低於2.0×10⁹/L。中性粒細胞減少可見於某些致病因素(如化學藥物、電離輻射、嚴重感染等)引起的骨髓損傷,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脾功能亢進等也會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主要癥狀有頭暈、乏力、食慾減退、高熱等;牙齦、口腔黏膜、皮膚和肛周容易發生感染,嚴重時可發生感染性休克。治療原則是針對其病因治療原發病,防止繼發感染,適當輸新鮮血。治療方法有病因治療、藥物治療、特殊治療。患者可因粒細胞減少而繼發感染,感染極易迅速播散發展為敗血症,若不積極救治可危及生命。預后與原發疾病有關,只有積極治療原發病,中性粒細胞減少才能恢復。
● 血液病科或內科
●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與中性粒細胞生成缺陷、中性粒細胞破壞或者消耗過多有關。
● 中性粒細胞生成缺陷
● ● 接觸電離輻射(如放療后)。
● ● 接觸化學毒物。
● ● 採用細胞毒類藥物治療(如化療后)。
● ● 服用影響中性粒細胞生成的藥物(如抗甲亢治療)。
● ● 患影響造血幹細胞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
● ● 患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
● ● 異常免疫或者感染。
● 中性粒細胞破壞或者消耗過多
● ● 患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
● ● 肺結核、登革熱等。
● ● 感染巨細胞病毒、HIV病毒、肝炎病毒等。
● ● 膿毒血症。
● 其他
● ● 遺傳因素
●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臨床表現主要與原發病和中性粒細胞減少引起的各種感染有關。
● 經常感覺乏力、虛弱。
● 易發生感染,感染部位多為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
● 頭暈。
● 食慾減退。
● 高熱。
● 噁心。
● 嘔吐。
● 精神萎靡。
● 確診中性粒細胞減少症需要做體格檢查、血常規、骨髓檢查等。
● 可了解患者有無肝、脾、淋巴結腫大,有助於初步判斷疾病。
● 可以了解中性粒細胞的比例,可確診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 可了解粒細胞的增殖及成熟情況,有時還可明確有無腫瘤細胞轉移,對明確病因有重要意義。
● 醫生根據癥狀、血常規、骨髓檢查等可以診斷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 患者有乏力、頭暈、食慾減退、高熱等癥狀。
● 血常規:小於10歲的兒童中性粒細胞低於1.5×10⁹/L,10~14歲兒童中性粒細胞低於1.8×10⁹/L,成人中性粒細胞低於2.0×10⁹/L。
● 骨髓檢查可有粒細胞增殖或成熟異常。
● 多種胃腸道疾病、血液系統疾病都可以引起頭暈、乏力、疲倦等癥狀,有這些癥狀不一定是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 如果出現不適,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診斷疾病,不可以自行診斷。
● 醫生通過檢查可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 治療原則是針對其病因治療原發病,防止繼發感染,適當輸新鮮血。治療方法有病因治療、藥物治療、特殊治療。
● 病因治療
● ● 積極去除引起粒細胞減少的病因,如停用引起粒細胞減少的藥物,停止接觸放射線或其他化學毒物,脾功能亢進者可做脾切除術。
● 藥物治療
● ● 常用的藥物有促白細胞生成藥、免疫機製劑、抗生素等。
● 特殊治療
● ● 先天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和先天性造血衰竭綜合征可採取異基因骨髓移植。
● 患者可因粒細胞減少而繼發感染,感染極易迅速播散發展為膿毒血症,若不積極救治可危及生命。
● 預后與原發疾病有關,只有積極治療原發病,中性粒細胞減少才能恢復。
● 避免接觸有害物質,如輻射、化學毒物等。
● 行放化療后或者服用易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的藥物(如抗甲亢葯)需定期監測血常規,一旦出現白細胞特別是中性粒細胞減少時及時調整用藥。
● 患有肺結核等疾病要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