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報
中國信息報社出版報刊
徠《中國信息報》正式創刊,當時的報名是《中國統計信息報》。儘管是一株剛剛破土的嫩芽,但它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特色,它在報道上致力於統計信息的社會化,並創出了統計新聞這一新的報道形式。
中國信息報是國家統計局主管的綜合財經類報紙,它充分依託統計系統豐富的信息資源,努力站在實踐、理論和政策的交匯點上,以歷史的、現實的、未來的和世界的眼光輯文辦報,按照“突出統計特色,洋溢財經氣息,透出文化品味,辦出專業水準”的要求,拓展新聞報道和信息服務的廣度、寬度和深度,不斷挖掘有價值的信息,努力提供有思想的新聞。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報業競爭力年會上,中國信息報社被評為“2006最具競爭力的行業報”。
立足統計信息資源,面向經濟,服務社會。以傳遞經濟信息為主,兼顧科學、文化及社會其他方面信息,為統計和經濟、商務活動服務。
中國信息報依託國家統計局豐富的統計信息資源,為各種經濟決策提供諮詢,以全力奉獻最有價值的數據信息為特色,深得國內外管理者、投資者、貿易者的喜愛。中國信息報每周一至周五出版,對開八版,開設版面有:新聞資訊、統計周刊、城市經濟、投資經濟、工業經濟、集團經濟、社會科技、農經縣域、經世導刊、流通消費、國際經濟、市場瞭望、中國家電、區域經濟、焦點對話、IT前沿、汽車時代、業界經緯、政務瞭望、資源開發、創新視界、合作金融月刊等。用統計數據說話,為經濟決策服務,這就是中國信息報的特色。
中國信息報社成立於1987年。1988年7月4日正式創刊出版《中國統計信息 報》,為周一刊對開四版。隨著報社的發展,1993年1月1日正式更名為《中國信息報》,並改為周五刊對開八版,是國家統計局主管的以經濟報道為主的信息類大報。
依託全國統計系統豐富的信息寶庫,凸顯反映社會經濟發展和市場變化脈絡的數據信息,是《中國信息報》全力打造的品牌優勢。報紙特辟《數據周刊》,定期精選精編全國統計系統的數據信息,努力挖掘統計信息的決策資訊價值,為經濟界、企業界人士服務。
中觀行業信息版塊,是《中國信息報》為經濟界讀者量身定做的。報紙特辟有《汽車》、《IT前沿》、《中國電器報道》、《都市房產》等行業專版、專刊,全面跟蹤報道熱點行業的最新走勢。
多年來,《中國信息報》在宣傳統計、發布重大經濟信息和引導輿論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初步走出了一條特色辦報之路。國家統計局國統辦字〔2007〕85號文件明確指出,《中國信息報》堅持“用數據說話、為決策服務”的辦報宗旨,追求“權威發布、信息導航、專家視角、縱深報道”的獨家特色,在全國統計系統和社會各界讀者中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了解國內外經濟形勢的重要窗口和全國統計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
《中國信息報》還不斷豐富觀點信息,精心培育言論欄目,注重提升報紙的理性色彩和資訊品位,並將視角拓展到一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領域,力求擴展信息的深度和廣度,《誠信雙周刊》、《改革之星雙周刊》、《競爭力雙周刊》、《大教育中國月刊》等版面就是這一探索的產物。
1.在本報刊登廣告,須按《廣告法》及相關法規的規定辦理。
2.交驗合法、有效的證明。有關註冊商標和專利廣告,須出具商標註冊證和專利廣告證明;藥品、食品、醫療、化妝品、醫療器械、農藥、獸葯廣告,須分別出具省級或省級以上衛生、醫藥、農業部門的批准文件;招聘廣告須經勞動或人事部門蓋章認可;招生廣告須有教育部門審批手續。
3.有關計量單位須按標準計量名稱書寫。 4.廣告文字須謄寫清楚,照片須清晰美觀。如因原稿字跡模糊潦草而發生錯誤,由刊戶負責。廣告刊出后如有與原稿不符的重要差錯,本報負責對錯誤部分免費更正一次,原已刊出的廣告仍按規定收費。
5.本報對不符合有關規定的廣告內容和設計圖形有權刪改或拒絕刊登。
6.廣告稿件必須在見報前一周送到本報廣告經營辦公室,沒有按期送達的,本報不保證原定刊期,後果由刊戶負責。
7.刊登加急廣告或指定版面、指定刊期,視具體情況加收50%的廣告費用。
在性質上,它是國家統計局主管的行業報;在內容上,它的主要任務是宣傳統計,讓社會更準確地理解統計,讓統計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在功能上,它要求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宣傳統計工作和發布重大經濟信息,兼顧為統計系統服務和為社會服務;在風格上,用數據說話,洋溢財經氣息,辦出專業水準,透出文化品位;在讀者定位上,主體讀者是對統計信息有需求的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大專院校、企業和個人。
一徠、充分認識《中國信息報》的地位和作用,始終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放在首位。《中國信息報》實質上是黨報在統計系統的延伸和深化。辦好《中國信息報》,對在統計系統中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統計行業的重要成果,利用統計信息資源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促進社會形成統一的思想基礎,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營造健康向上、豐富生動的主流輿論,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信息報》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判斷是非,把握形勢,服從大局,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放在第一位。
二、立足統計,辦出特色,擴大信息量,增強可讀性。《中國信息報》作為國家統計局主管的一張綜合經濟類報紙,從創刊之日起,堅持立足於統計信息資源和統計系統100萬讀者資源,從大量的系統數據中發現新聞,用統計思維報道新聞,按新聞的要求宣傳統計。《中國信息報》注重打造自己的特色,培養核心競爭力。自2004年以來,《中國信息報》定期組織季度、半年和年度的系列經濟述評。這些經濟述評越來越鮮明的特色是:跟蹤經濟領域各階段發展熱點、焦點、難點,依託統計系統的信息資源,凝聚記者的深入獨到思考。經過多年來堅持不懈的探索和培育,經濟述評已發展成《中國信息報》的知名產品,正在產生越來越廣泛的社會影響,受到經濟界、研究界和權威媒體的廣泛關注。
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聞形式變革的需要,《中國信息報》注重報道的立體性、角度的多方位性,在加強報道深度的同時兼顧廣度和信息覆蓋面,使《中國信息報》的有效信息量得到了明顯擴大。
為了增強可讀性,《中國信息報》進行了多次改版。特別是對統計周刊進行了改造,力求使之更加貼近讀者,貼近基層,貼近實際。同時,對要聞和其他新聞資訊版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突出行業特色,爭創專業水準。
三、把宣傳統計和發布重大經濟信息結合起來,突出權威性,追求資訊價值。在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結束后,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了主要數據,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引起強烈社會反響。《中國信息報》在對新聞發布和回答記者提問內容進行準確、及時、全面報道的基礎上,結合報紙特色組織本報記者連續刊發4篇文章對經濟普查的主要數據進行了系列解讀。會內會外互動,兩者緊密結合,統計視角鮮明,分析深入透徹,取得了很好的宣傳和引導輿論的效果。
突出權威性是由《中國信息報》的定位所決定的。《中國信息報》的權威性要求其信息必須來自權威的渠道,觀點來自權威的部門和人士,得出的結論必須是經過系統分析、深入探討、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中國信息報》提倡站在理論、政策和實踐的交匯點上采編新聞,作出報道。
四、深入研究,獨立思考,不跟風,不炒作。這是《中國信息報》基於統計思維進行報道的一貫做法。2004年我國整體經濟形勢很好,但也有不少矛盾和問題。如何看2005年的經濟形勢,存有很大爭議。一季度過去后,國際上出現了中國經濟馬上就要坐過山車的預測。國內一些報刊媒體也出現了跟風和炒作的情況。《中國信息報》不跟風、不炒作,在上半年經濟數據公布以後,用了17篇文章,闡述了中國經濟不僅不會坐過山車,而且已駛入了更寬闊的新航道的總體判斷。中國產業報協的領導稱讚《中國信息報》為政府排了憂,引導了輿論。又如今年,我國經濟面臨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影響經濟走勢的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對經濟走勢看法出現多種不同的聲音,在複雜背景下,從6月16日到6月20日,《中國信息報》迅速組織本報記者策劃撰稿,在頭版頭條顯要位置連續刊登了5篇“堅定看好中國經濟形勢”系列評論員文章。這組系列評論回答了人們當前普遍關心的宏觀經濟熱點問題,對正確判斷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提振對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信心,起到了積極作用,有力地配合宣傳了中央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總體判斷,較好地發揮了引導輿論的作用。這5篇評論員文章全部被新華網轉載,人民網、中國網以及大批財經證券類權威網站也廣泛進行了轉發。
五、把辦報和鍛煉隊伍結合起來。為了推動對經濟問題的深度報道,為了牢固樹立以內容為王的理念,為了有效開發統計信息資源寶庫,《中國信息報》大力倡導編輯記者成為複合型人才。鼓勵他們在寫作中觀察和思考,在觀察和思考中寫作,推動他們成為學習型的編輯記者、思考型的編輯記者、專家型的編輯記者。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培訓,派編輯記者到國外考察學習,邀請領導和權威專家來報社講課,建立內部培訓制度和重大經濟問題研討例會制度。
《中國信息報》以提高素質為手段,以事業發展為基礎,以完善體制機製為保障,采編和經營管理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記者站從無到有,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部分其他重要城市都已組建記者站。在隊伍素質上,一大批博士、碩士和學士加盟中國信息報社,編輯記者隊伍已發展成擁有2名正高職稱、19名副高職稱和34名中級職稱的編輯記者隊伍。《中國信息報》每年都有一批成果在各個級別的新聞評選中獲一、二、三等獎。在2007年中國產業報協會組織的首屆中國產經新聞個人成就獎評選中,《中國信息報》記者當選全國行業報“十佳記者”。各記者站人員素質顯著提高,他們對《中國信息報》的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年來,《中國信息報》的隊伍建設不僅保證了報紙自身發展的基本需要,同時,還為政府統計系統機關和社會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中國信息報》20年的發展,走過了一條不斷奮進的路。這其中,飽含著廣大讀者的厚愛和作者的深情,飽含著領導者的智慧和遠見,飽含著創業者的艱辛,飽含著全國統計工作者的全力配合,飽含著《中國信息報》人的追求、耕耘和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