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動脈狹窄(或閉塞)而出現一系列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的疾病。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解剖異常、頸椎骨質病變等是常見病因。主要臨床表現是出現復視、構音障礙和吞咽困難、眩暈和共濟失調、同向性偏盲、猝倒發作、運動感覺障礙等。主要治療方法是對症處理及針對病因治療。預后與多種因素相關,早期、規範的治療有利於取得較好的療效。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或內科

病因


● 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為常見病因,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多引起管腔阻塞,血流量減少。
● 解剖異常:雙側椎動脈粗細不一,或一側椎動脈先天缺如或纖細者,較易發生供血不足。
● 頸椎骨質病變:頸椎骨質增生、骨質疏鬆、關節強直、椎間盤突出、頸椎脫位、頸椎結核及外傷等,壓迫椎動脈使管腔狹窄。頸椎骨質病變還可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引起椎動脈反射性收縮,使血管痙攣、變細、血流量減少。

癥狀


●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主要表現為腦幹、小腦和枕葉癥狀。
● 腦幹癥狀主要表現為復視、構音障礙和吞咽困難。
● 小腦癥狀主要表現為眩暈和共濟失調。
● 枕葉癥狀主要表現為或同向性偏盲,雙側枕葉同時出現梗死可出現雙眼黑蒙。
● 其他癥狀還可有猝倒發作、運動感覺障礙等。

檢查


●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還需要行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來進一步診斷。
● 實驗室檢查,可有血脂、血糖高等異常表現。
● 心電圖和24小時動態心電圖(Holter),除外心源性猝倒。
● CT、MRI檢查,可用於檢測腦缺血性損害,如梗死的部位、範圍、血流動力學改變和腦代謝變化。
● 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可明確血管狹窄部位及程度。其中DSA最為可靠,應包括主動脈弓和腦血管。

診斷


● 醫生根據癥狀、體征及影像學檢查來診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 臨床表現:突然出現的復視、構音障礙和吞咽困難、眩暈和共濟失調、雙側黑蒙或同向性偏盲、猝倒發作、運動感覺障礙等。
● 可有血脂、血糖升高等危險因素。
● 心電圖除外心臟疾病。
● 影像學檢查可見明確的椎-基底動脈狹窄表現。

鑒別診斷


● 一些疾病可能出現眩暈、噁心嘔吐、行走不穩等臨床表現,容易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相混淆,這些疾病包括炎性脫髓鞘腦病、腦出血、顱內腫瘤壓迫、頸椎病、前庭性偏頭痛,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等。

治療


●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主要採取藥物治療及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 急性發作期治療
● ● 急性發作期多有較嚴重的眩暈,伴噁心、嘔吐、站立不穩等癥狀,根據病因積極抗治療,如為動脈粥樣硬化型,給予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穩定斑塊。控制危險因素。如為血管畸形,可介入或手術治療。改善腦缺血缺氧狀況,調節腦代謝功能。
● 病因治療
● ● 針對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各種病因,如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高脂血症、頸椎病、心臟病、糖尿病等進行治療,並對頸椎病、心臟病、血管畸形等作相應處理,才能取得較佳療效。外科可行血管介入治療、椎動脈再造術或成形術,以改善其血流。
● 一般治療及功能鍛煉。

危害


● 患者常會伴有頭暈,多為眩暈,可伴有后循環缺血症候群如構音障礙、視物成雙、飲水嗆咳、行走不穩等,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預后


● 及時診斷並治療,效果較好。
● 如癥狀反覆發作,可發展為腦梗死,治療後會遺留不同程度後遺症。

預防


● 積極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高危因素,如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頸椎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