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又名重慶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渝中區,與重慶人民大禮堂正對。其前身為1951年3月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6月更名為重慶市博物館,2000年9月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成立,並加掛“重慶博物館”館名,其新館於2005年6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

據2016年3月博物館官網信息顯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5098平方米,展廳面積20858平方米。陳列展覽由4個基本陳列、6個專題陳列、1個360度全周電影、1個半景畫陳列、1個觀眾實踐中心和3個臨時展覽構成。

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自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所有醫務工作者實行免費參觀政策。

館藏珍寶


館藏綜述

據該博物館2016年7月官網顯示,館藏文物約10萬多件,資料5萬多件,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價值的珍品有:四川舊石器 500多件,巴蜀文物1000餘件,漢畫像石、畫像磚100多件,歷代名窯陶瓷器4000多件,宋元以來名家書畫5000多件。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還藏有歷史人物明玉珍、張獻忠、秦良玉、鄒容等人的遺物手跡,以及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朱宣咸、蘇葆楨等畫家的作品。近現代文物約 3萬件,其中有太平天國、重慶教案、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紅軍長征、抗日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文物資料。此外,還有西南民族文物,包括羌、藏、彝、苗、土家等族的工藝美術品5000多件。

館藏精品

文物介紹圖例
三羊尊
年代:商
質地:青銅
出土地點:1980年出土於重慶市巫山縣大昌鎮大寧河畔的李家灘
器物描述:呈喇叭口、束頸、折肩、弧腹、高圈足。器身以雲雷紋為地,上飾夔紋和饕餮紋
三羊尊
三羊尊
鳥形尊
年代:戰國
質地:青銅
尺寸:長28CM、寬16.8CM、高29CM
出土地點:2002年出土於涪陵小田溪墓地
器物描述:整體呈鳥形,具有魚嘴、鷹喙鼻、獸耳、鳳冠、鴿身、鴨腳。通體飾細蜜的羽紋,在羽紋上有規律的鑲嵌綠松石
鳥形尊
鳥形尊
虎鈕錞於
年代:戰國
質地:青銅
尺寸:高68cm,上徑36cm,底徑28cm,重30公斤
出土地點:1989年夏,在紅旗水庫泄洪道巨石縫中被發現
器物描述:上部的鈕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漩紋勾畫出神物特徵,虎鈕的周圍,分佈著五組“圖語”:椎髻人面、羽人擊鼓與獨木舟、魚與勾連雲紋、手心紋、神鳥與四蒂紋
虎鈕錞於
虎鈕錞於
偏將軍印章
年代:西漢
質地:金
尺寸:高2厘米,紐高1.2厘米,邊長2.4厘米,重108.95克
藏品來源:1982年劉定全在嘉陵江邊拾得,捐贈給重慶市博物館收藏
器物描述:篆刻印文“偏將軍印章”五字三行,前2字為第一行,中間2字為第二行,后1字為第三行,是一方漢代官印
偏將軍印章
偏將軍印章
景雲碑
年代:東漢
質地:石
出土地點:三峽庫區雲陽縣舊縣坪遺址
器物描述:碑為淺灰色細砂岩,造型古樸。碑額正中雕刻婦人倚門像,左右為朱雀和兔首人身像,碑側浮雕青龍、白虎。碑面打磨光滑,中間為隸書碑文,共13行367字
景雲碑
景雲碑
牽馬俑
年代:東漢
質地:青銅
尺寸:高98、寬90厘米,銅俑高78.5、寬33厘米
出土地點:開縣
器物描述:銅俑由頭、身和四肢分4小件組合而成,戴帽著履,身穿右衽寬袖長袍,腰間束帶,左手側上作牽馬狀,右手殘缺。銅馬由頭、軀幹、尾和四肢分7小件組合而成,張口露齒,巨目微凸,豎耳直立,作站立昂首嘶鳴狀,其腰圓體壯,四肢矯健,造型雄健威武
牽馬俑
牽馬俑
截至2020年5月,藏品數量116,014 (件套),珍貴文物18,004(件 套)。
參考來源:

發展歷史


1951年3月8日,西南博物院在重慶成立。
1951年10月,西南博物院正式對外展出,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副總理郭沫若題寫館名。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1953年10月,西南人民科學館(原名西部科學院)併入西南博物院。
1955年6月,西南大區撤銷,西南博物院更名為重慶市博物館。
2000年9月,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成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原重慶市博物館正式併入,加掛重慶博物館館名。
2005年6月18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新址正式對外開放。
2006年11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榮獲文化部“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先進單位”稱號。
2007年4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榮獲《十佳旅遊美景》。
2008年9月下旬,四川5.12汶川地震后實施暫時關閉的《歷代瓷器》廳,經過調整後向觀眾免費開放。
2009年7月10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與埃及努比亞博物館簽訂了《友好合作意向書》。
2018年10月,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建築布局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主體工程總用地面積為2.9316公頃,為一類高層建築,其中地下1層為文物庫房、車庫、設備用房,地上4層為展廳、報告廳、管理輔助用房。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總體布局通過以東西走向的人民大禮堂對稱軸為主軸線,並以一個完形將人民廣場與博物館主體建築聯繫起來,主軸線上人民大禮堂、人民廣場、博物館三位一體,形成“三位一體”的四維效果。人民廣場與博物館一體圖形,用一把巨型的琵琶圖案連接。

陳列展覽


壯麗三峽

造化三峽
該單元講述了經過幾十億年的海相沉積和陸相沉積,在“晉寧運動”、“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和“喜瑪拉雅運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動”等地質運動的作用下,造就的長江三峽地區奇特地貌景觀和山川形勝。
主要內容包括:長江和三峽的形成及概述、三峽氣候、三峽動植物等。
主要展品有:硅化木、金雕、疏花水柏枝、陰沉木、冶鋅遺址等。
山水之間
該單元講述了在與山水的撞擊中,三峽人傳承歷史、創造文明,在特殊的自然環境下形成的獨特的三峽文明。
主要內容包括:三峽民居、三峽縴夫等。
主要展品有:三峽傳統民居建築、木刻《石柱縣向氏族譜敘考》、三峽主要運輸工具等。
三峽風流
該單元講述了長江三峽絢爛多彩的歷史文化、神話傳說和流傳千古的瑰麗詩篇。
主要內容包括:三國故事、水文文化、道教文化、巫文化等。
主要展品有:偏將軍印章、關羽銅像、刺繡《前出師表》、鎖江鐵柱、金腰帶、明玉珍墓藏品、秦良玉“太子太保總鎮關防”印、朐忍令景雲神道碑、白鶴梁題刻、鎦金棺飾銅牌、唐代龜卜。
永遠的三峽
該單元講述了宏偉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和三峽移民精神,該單元擁有中國 第一座全周數字無縫環幕電影廳,可以更好的展現三峽大壩蓄水前的三峽原貌。
主要展品有: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手跡、孫中山《民生主義》、《大三峽》數字環幕電影。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遠古巴渝

遠古巴渝單元以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館藏文物,集中展示重慶古老文明,追溯3000年文化的根源。

抗戰歲月

抗戰歲月單元以豐富的文物資料,突出表現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戰爭中,重慶這座城市和重慶人民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所作出的貢獻與犧牲。各具亮點的6個專題陳列中,《李初梨捐贈文物展》,薈萃已故著名收藏家、黨的高級幹部李初梨捐贈的各種文物,紀念這位革命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展示他高超的文物鑒賞能力。

城市之路

城市之路單元以大量文物資料,反映20世紀的100年中,重慶面臨的若干機遇及發展,包括城市變遷、商業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工業的崛起等。掃描對重慶起推動作用的人物、事件,展示重慶直轄后的風采。

重要活動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2013年6月24日至6月26日,大理市博物館館長段進明帶隊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參觀考察。
2015年6月13日,“十二五”全國文物保護成果展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開展。
2016年4月9日,以“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長征精神”為題的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將軍·名家書畫展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舉行。
2018年12月,130件套新石器時代至清代茶具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展出。

所獲榮譽


2007年,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受國家文物局的表彰。
2008年5月18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晉陞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0年5月,重慶市首批市級科普基地。
2014年12月,改革開放35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榮譽稱號。
2014年12月21日,“重慶地標新名片”榮譽稱號。
2018年5月18日,獲“2018年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稱號。
2019年9月,被授予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
2020年5月13日,入選國家文物局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

參觀信息


交通信息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市區乘坐132路、145路、 181路、261路、26 2路、265路、 421路、829路、862路(內環)、866路、881路、152路、215路、868路(下午線)104路、112路、338路、609路、322路到大禮堂站下車。

門票價格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

9:00——17:00(周一閉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