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參

雙參

雙參,中藥名。為川續斷科植物大花雙參TriplostegiagrandifloraGagnep.的根。分佈於四川、雲南等地。具有益腎,活血調經之功效。用於腎虛腰痛,遺精,陽痿,月經不調,不孕,閉經。

別名


山苦參、子母參、合合參、童子參、蘿蔔參、羊蹄參、青陽參、合包參

入葯部位


根。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歸經


歸腎、肝經。

功效


益腎,活血調經。

主治


用於腎虛腰痛,遺精,陽痿,月經不調,不孕,閉經。

相關配伍


治肝炎:(雙參)30g,與豬肝蒸服。(《雲南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洗凈,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大花雙參又名:大花囊苞花。柔弱多年生直立草本,高20-45厘米;主根紅棕色,常二歧,稍肥厚,略呈紡錘形,成對生長,長3-4厘米,徑約0.5厘米,一個較大,一個較小。根莖纖維狀,具2-4節,節間長約1厘米。莖纖細,單一,直立,微四棱形,具溝,被白色長柔毛和糙毛,有時夾有腺毛。葉對生,基部相連;下部葉輪廓倒卵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3-8厘米,先端圓,基部漸狹,無柄,2-3對羽狀深裂或淺裂,中裂片大,寬橢圓形,兩側裂片漸小或呈牙齒狀,邊緣鋸齒狀或具鈍齒,上面濃綠色,下面蒼白色,粗糙而厚,兩面被長柔毛,莖上部葉依次漸小成苞片狀。花成疏鬆頂生二歧聚傘圓錐花序,第1-2回分枝細長,密被白色平展毛和腺毛;分枝處各有一對苞片,線形,長0.5厘米,頂端鈍,邊緣有淺齒或全緣,具1脈;下部苞葉狀,長約2厘米,邊緣淺裂或鋸齒狀,密被白色平展毛和腺毛。花梗長2-3毫米;小總苞萼狀,4裂,裂片披針形,長2-3毫米,端急尖,密被黑色腺毛;萼筒卵形,具8條肋,檐部具5齒,齒端急尖,被長硬毛;花冠白色帶粉紅色,基部狹筒狀,上部漏斗形,近輻射對稱,長1-1.2厘米,外面微被白色柔毛,裂片5,長為花冠的1/3,先端鈍;雄蕊4,插生花冠管上部,稍伸出,花藥黃色,內向;子房下位,包圍於狹長圓形囊狀小總苞內,花柱短於雄蕊,柱頭頭狀。瘦果包於囊苞內,果時囊苞4裂,裂片先端直尖:無曲鉤。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0-3000m的山谷林下、林緣、草坡等處。分佈於四川、雲南。

藥材性狀


根呈棒狀,肉質,常兩個雙生,外皮淡褐色,內面白色,干后變藍色。以粗壯、均勻、肉質肥厚者為佳。

相關論述


《雲南中草藥》:“調經活血,益腎。主治閉經,月經不調,腎虛腰痛,遺精,陽痿,不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