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蛔蟲病

膽道蛔蟲病

膽道蛔蟲病是指原來寄生在空迴腸的蛔蟲經十二指腸鑽入膽道,引起膽道口Oddis括約肌痙攣而發生腹部陣發性絞痛,或出現膽道感染,是臨床比較常見的急腹症。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尤以七歲以上兒童最為多見。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農村發病率最高。寄居在人體小腸的中下段的蛔蟲,當膽總管出口處括約肌損傷后或括約肌收縮功能失調時,鑽入膽道。突然出現劍突下陣發性、鑽頂樣疼痛,可出現惡性、嘔吐。治療方法包括驅蟲和對症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經積極治療,多可治癒。治療不及時可能出現膽道感染、出血、穿孔等嚴重併發症。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普通外科、肝膽外科

病因


● 主要由飲食不衛生引起,蛔蟲卵在小腸發育為成蟲,通常寄居在人體小腸的中下段,當因多種因素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或胃酸度降低、飢餓、驅蟲不當時蛔蟲便可因其寄生環境的變化而發生竄動,向上遊動至十二指腸,加上蛔蟲有鑽孔習性,特別在膽總管出口處括約肌損傷后或括約肌收縮功能失調時,蛔蟲更易鑽入膽道。

癥狀


● 突然出現劍突下陣發性、鑽頂樣疼痛,疼痛持續時間不等,而疼痛過後可如常人,這是膽道蛔蟲癥狀的特點。患者腹痛的程度和體征不相符,常常腹痛劇烈,但體征輕微。但隨著膽道炎症的發生,可以出現腹膜炎體征。
● 部分患者出現噁心、嘔吐,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可含膽汁,也有可能吐出蛔蟲。
● 若蟲體一次大量進入膽道,或蟲體帶入大量毒力較強的細菌,臨床上可出現急性膽道感染的表現,如寒戰、發熱和黃疸等,甚至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一系列臨床表現。

檢查


● 影像檢查:B型超聲檢查及CT檢查常能顯示膽總管內有蛔蟲影。MRCP及ERCP能清楚地了解膽管內有無蛔蟲及其位置和數量。
● 實驗室檢查:患者白細胞計數可輕度增高。嗜酸性粒細胞數增加。胃十二指腸液和糞便鏡檢可發現蟲卵。

診斷


● 醫生根據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及相關輔助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本病發作時突然出現的劇烈上腹絞痛,但腹部體征較輕的癥狀體征不相符的特點,且有吐、便蛔蟲的病史,診斷常不困難。
● B型超聲檢查及CT檢查常能顯示膽總管內有蛔蟲影,靜脈膽道造影片上有時可見到膽管內有條狀充盈缺損影,均有助於診斷和鑒別診斷。MRCP及ERCP已應用於膽道蛔蟲症的診斷,能清楚地了解膽管內有無蛔蟲及其位置和數量。

鑒別診斷


● 需與胃或十二指腸炎症、潰瘍,其他膽道系統疾病如膽囊炎、膽總管結石等疾病相鑒別。都會出現腹痛,噁心、嘔吐等癥狀,出現這些癥狀應及時就醫。
● 醫生通過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及相關輔助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絕大多數的膽道蛔蟲症可通過非手術療法得到治癒,但須徹底驅蟲,以防複發。對少數伴有嚴重併發症者,如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和膽道大出血須進行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

● 解痙鎮痛:常用藥物有阿托品、維生素K3等,可解除平滑肌痙攣所引起的絞痛。絞痛劇烈,在診斷明確時可配合應用哌替啶等。
● 使用抗生素預防和控制感染。
● 利膽驅蟲:常用50%硫酸鎂溶液口服、左旋咪唑作為腸道驅蟲葯。也可氧氣驅蟲,即插入鼻胃管之後,成人緩慢的一次性注入氧氣3000ml,兒童酌減。
● 目前,ERCP不僅應用於膽道蛔蟲症的診斷還能進行有效的治療,特別對一些蟲體尚未完全進入膽道的病例,通過ERCP能直接看到留在膽道外的下半截蟲體,可應用取石鉗將蟲體拉出膽道。

手術治療

● 膽道蛔蟲病經非手術治療2~5天,癥狀不見緩解或加重者,併發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膽道大出血或膽道穿孔引起腹膜炎者,或經治療膽管內仍有蛔蟲或併發膽石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 手術治療為膽總管探查,取出蟲體并行膽道引流。術后病情穩定後進行腸道驅蟲治療。

危害


● 治療不及時可能出現膽道感染、出血、穿孔等嚴重併發症。

預后


● 非手術或手術治療可治癒本病,但需去除病因,預防複發。

預防


● 膽道蛔蟲病來源於有腸道蛔蟲的病人,傳染源是蛔蟲病人或帶蟲者,感染性蟲卵通過口腔吞入腸道而成為帶蟲者。
●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控制好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才能徹底根除腸道蛔蟲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