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

苦楝皮

苦楝皮是楝科植物川楝或楝的乾燥樹皮和根皮。苦楝皮味道苦,藥性寒。歸脾、胃、肝經。有毒。苦楝皮的成分為三萜、黃酮、生物鹼等。三萜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乾燥的苦楝皮藥材及飲片中,川楝素的含量不得低於0.010%~0.20%。

簡介


● 正名:苦楝皮
● 英文名:Kulianpi
● 拉丁名:Meliae Cortex
● 別稱:楝皮、苦棟樹白皮、棟木皮、楝樹枝皮、楝根皮、東行棟根白皮、苦楝樹皮、苦楝根皮

功效與作用


● 苦楝皮具有殺蟲、療癬、清熱、燥濕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苦楝皮有驅蟲、抗血栓、抗腫瘤、抑菌、抑制潰瘍等作用。
● 苦楝皮可以用來治療蛔蟲病、蟯蟲病、鉤蟲病、蟲積腹痛、疥癬瘙癢、頭癬、濕瘡等。
● 有臨床報道,苦楝皮可治療膽道蛔蟲病、陰道滴蟲病。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您有苦楝皮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苦楝皮。
● 身體虛弱、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苦楝皮。
● 肝腎功能障礙者,不宜使用苦楝皮。
● 如果您正在使用華法林、尼可剎米等藥物,請務必告訴醫生。
● 孕婦禁止服用;如有需要外用,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使用苦楝皮前請務必諮詢醫生。
● 兒童及年老體弱者使用苦楝皮前請諮詢醫生。

如何使用苦楝皮


● 苦楝皮可煎汁或入丸、散劑內服,用藥時要按照醫生的囑咐用藥,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苦楝皮煎汁內服,每日常規用量為3~6克。
● 外用時,取適量苦楝皮研末,用豬油調製后塗敷患處,可治療疥瘡、浸淫瘡等。
● 苦楝皮可制酊劑使用。
● ● 復方白雪花酊(外用):與鮮土荊芥、千里光、鮮土大黃的中藥配伍泡酒,可祛濕止癢,用於皮膚病,如牛皮癬、體癬、濕疹、神經性皮炎等。

溫馨提示

● 苦楝皮有毒,不宜過量和持續服用。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服藥期間,盡量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膩、腥膻的食物,如有需求,請在食用前諮詢專業醫生,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
● 苦楝皮出現變質跡象時,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傳統醫學認為苦楝皮有毒性。
● 動物實驗顯示,苦楝皮中的川楝素對胃部有刺激作用,大鼠服用川楝素后可出現胃黏膜的水腫、潰瘍,部分可出現嘔吐、肌無力等。大量服用可引起急性中毒導致死亡。
● 如果有長期服用的需求,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以避免藥物的毒副作用。

我該如何選購苦楝皮


● 苦楝皮主要產於湖北、四川、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區。
● 苦楝皮具有如下特徵:
● ● 苦楝皮為長寬不一的不規則的板片狀、槽狀或半捲筒狀,外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長有點狀灰棕色皮孔和交錯的縱向皺紋。除去粗皮後為淡黃色;內表面為類白色或淡黃色。質地有韌性,不易被折斷,斷面為層片狀,纖維性,容易剝離。苦楝皮氣味輕微,味道發苦。
● ● 好的苦楝皮皮部較厚,條長,沒有糟朽。
● 放於乾燥、通風的地方保存,並注意防潮。

溫馨提示

● 苦楝皮有毒,請到正規藥店及醫療機構購買和使用。

含苦楝皮的中成藥有哪些


● 祛瘀散結膠囊:可消腫止痛、祛瘀消腫,用於治療瘀血阻絡引起的乳廦、乳房脹痛、乳腺增生等。
● 化蟲丸:能殺蟲消積,可緩解蟲積腹痛,用於治療絛蟲、蛔蟲、蟯蟲等寄生蟲病。
● 殺蟲丸:具有殺蟲導滯的功效,可用於腸道蟲積所致的飲食少進、停食停乳、蟲積腹痛、大便燥結。
● 小兒疳積糖:可去積驅蟲、健胃消食,可用於消瘦煩躁、小兒疳積、夜睡不寧、食欲不振、腹脹嘔吐。
● 癬藥膏:具有殺蟲止癢、活血祛毒,用於治療身面刺癢、皮膚濕毒、乾濕疥癬、牛皮癬、瘙癢成瘡、金錢癬、潰流膿水等。

苦楝皮和苦楝花功效一樣嗎


● 苦楝皮和苦楝花都來自楝科植物楝和川楝。二者的功效基本相同,都有清熱、殺蟲的作用,可治療頭癬。
● 苦楝皮應用範圍要比苦楝花廣泛,還可治療蛔蟲病、鉤蟲病、陰道滴蟲病等。

用藥誤區


● 誤區:苦楝皮只能內服
● ● 苦楝皮不僅可以內服,也可以外用,要根據不同的癥狀,選用不同的使用方式。治療疥瘡、浸淫瘡等時,可取適量苦楝皮研末,用豬油調製后塗敷患處。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成方製劑卷(下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