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妮·里芬斯塔爾
德國舞蹈家
萊妮·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1902年8月22日出生於德國柏林,2003年9月8日逝世於德國Pöcking,德國舞蹈家、攝影師,電影演員和導演。儘管作為導演,里芬斯塔爾創作了非凡的電影作品,但她仍被許多人從一般電影導演中區分開來,因為她曾效力於納粹德國。
里芬斯塔爾的舞蹈演員生涯只持續了短短數月。1923年10月27日,她在柏林舉行了首場舞蹈晚會,當時她只是個無名新秀,資助這場晚會的是她的父親。這次異常成功的演出使她在一夜之間成為公眾人物。1924年,她在布拉格演出時膝蓋受傷,不得不中斷巡演接受治療。
當年6月的一天,萊妮在諾倫多夫廣場地鐵站等車,準備去看一位醫生。這個地鐵站成了她生活的轉折點,廣告牌上的一副海報吸引了她的注意,那是阿諾德。范克博士導演的《命運之山》,畫面上陡峭的石壁和高山攀援者令她著迷,結果是她打消了看醫生的念頭,到廣場對面的莫扎特電影院觀看此片。這部電影使她打定主意要到山上體驗一下電影中美麗而神秘的高山景緻,為此,她到阿爾卑斯山區住了一段時間。回來后,在朋友的幫助下認識了導演范克,他為她寫了劇本《聖山》,由她擔任女主角。這部電影的拍攝遭遇了各種意外,當范克被突然召回柏林述職,里芬斯塔爾試著接手他的工作,這是她第一次介入導演的工作,她拍攝的片段得到了電影公司的肯定,影片順利完成。而後,萊妮因連續幾部Arnold Fanck的電影而成為德國最紅的默片電影女明星,受到許多德國影迷追捧。
但她不滿足於做一個明星,於1932年,自導自演了第一部劇情片《藍光》(Das blaue Licht),從此,她放棄表演,開始作為導演而工作。
據稱,1932年,希特勒在看過里芬斯塔爾的電影后,非常欣賞她電影中那種陽剛的、強烈的、瓦格納一般驕傲的美學。1933年,德國納粹黨掌權,希特勒在一場與里芬斯塔爾的私人會面后,邀請她為納粹黨拍攝紀錄片。在Arnold Fanck的蠱惑下,里芬斯塔爾答應了希特勒的要求,並於1933年拍攝了紀錄片《意志的勝利》(Der Sieg des Glaubens ),描寫納粹黨在紐倫堡執政,顯示出她在電影上的過人才華。1936年,她拍攝了描寫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奧林匹亞》(Olympia,1936),該片在電影技術上的創新始終被認為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影片之一,而其拍攝動機卻讓這部傑出影片成為服務於納粹政府的法西斯美學的代表作品。1938年4月20日該片首映,恰好是希特勒的49歲生日。她的這分輝煌的禮物後來在電影史上得過四個大獎,但同時也永遠地成了她的污點,因為在當時的眾多影評人看來,她把“奧運會轉化成了法西斯儀式,旁白中不斷出現的‘戰鬥’、‘勝利’字眼,都透露了創作者的法西斯信念”(焦雄屏:《電影法西斯》)。影片在集體場景的取景、平移鏡頭(travelling)的運用甚至是海下攝影等方面,都做出了成功的創新嘗試,但影片歌頌男性陽剛氣質,通過男性身體尋找的一種美學以及崇尚軍隊般的體育精神,與法西斯主義在審美上高度統一。
二戰結束后,里芬斯塔爾因為涉嫌與納粹牽連,被投入了監獄,她先是被美軍逮捕,后又成為法軍的階下囚。隨後,在西德的非納粹化運動中,里芬斯塔爾在第三帝國時代的作用一直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她在監獄中度過了4年時光,為了限制她的人身自由,她還曾一度被關進精神病院。1952年,西柏林法庭做出終審判決:“里芬斯塔爾沒有從事過應受懲處的支持納粹統治的政治活動,沒有致力於建立與自己藝術事業無關的聯繫,她與希特勒之間不存在曖昧關係。”重新獲得自由的里芬斯塔爾試圖恢復自己作為電影人的地位,但是無形的猜忌和譴責還是經常落到她的身上,戰後,為納粹工作過的卡拉揚、海德格爾等名人都恢復了正常的生活,但是雷芬斯塔爾仍然長時間地被排除在社會公眾生活之外,孤獨地生活在慕尼黑郊外的寓所中。她長期受到歐美電影界的抵制。她常感嘆:“女人,是不被允許犯錯誤的。”
1956年,里芬斯塔爾開始了她的非洲之旅,在那裡,她不僅“重新獲得了生命”,而且還開始拍攝一部叫做“黑奴船”的半虛構的紀錄片,以表達她對現代奴隸買賣的義憤。可是因為資金、戰爭、車禍、天氣等原因,這部片子被拖延了下來。
從1962年開始,里芬斯塔爾數次前往蘇丹努巴山區的原始部落,去進行研究和拍攝工作。儘管她不是第一個拍攝他們的人,但她是第一個被皮膚黝黑的努巴人接受的外人,她被允許去拍攝努巴人神聖的儀式。從1965年開始,受努巴人金屬般優雅的體態和富於美感的生活方式的吸引,62歲的里芬斯塔爾開始拍攝關於努巴人的彩色紀錄片,以記錄這一正處於崩潰瓦解之中的原始文明。與此同時,里芬斯塔爾出版和展出了一些關於東非和努巴原始部族的照片集,如《努巴人》,《考的努巴人》等,這些光彩奪目的照片使她再次成為世人矚目的對象。里芬斯塔爾說,她只拍好看的人和好看的東西,這不是因為她個人不喜歡有病的人,而是因為拍好看的人能給觀者帶來愉悅。
1973年,71歲的里芬斯塔爾謊稱自己只有51歲,參加了海底潛水訓練,她要實現自己的一個宿願:拍攝水底世界。不久,她果真成了一個出色的水底攝影師,並出版了兩本插圖著作,《珊瑚花園》和《水下的奇觀》。
從此以後,里芬斯塔爾反覆前往最優美的潛水區,去拍攝她的水下紀錄片,直到94歲的時候,里芬斯塔爾還戴著潛水鏡,到可可島COCOS Islands附近的水域去拍攝鯊魚。
2000年裡芬斯塔爾拍攝出一部畫面十分精美的介紹海洋動植物的影片 《水下印象》Impressionen unter Wasser。片廠長45分鐘,記錄了她於1974—2000年在印度洋海底潛水時拍攝的海底景象。在這26年中,里芬斯塔爾進行了2000多次潛水,拍攝了大量膠片,影片是從這些膠片中經過剪輯製作出來的精華。
97歲那年,里芬斯塔爾竟決定再次前往蘇丹,去看望和幫助被戰爭隔絕的努巴人。里芬斯塔爾已經23年沒能見到她的努巴朋友們了,為了這次旅行,她與蘇丹政府進行了反覆磋商,甚至和叛軍首領取得了聯繫。
2000年2月,里芬斯塔爾率領一個小型攝影隊飛抵蘇丹首都喀土木,在那裡,經過漫長的等待和艱難的談判,當局終於同意他們前往努巴山區。成千上萬的努巴人翹首期盼她的到來,在那裡,她發現很多要好的朋友都成了內戰的犧牲品,正當里芬斯塔爾準備繼續對那些還活著的努巴朋友進行紀錄時,新的戰爭爆發了,她只好立即和攝影隊乘直升飛機離開努巴山區。另一場災難降臨在他們頭上,直升機墜毀了,所幸沒有人員死亡。一架救援飛機把里芬斯塔爾運往一家德國醫院,在那裡,人們發現將近百歲的里芬斯塔爾肋骨多處斷裂並傷及肺部。儘管發生了這場可怕的事件,這位精力旺盛的老人還是沒有放棄她再次前往蘇丹的計劃。
1992年,里芬斯塔爾動筆撰寫她的回憶錄《過濾時光》,並在2002年8月22日她的100歲生日招待會上推出,一年後去世。
一生導演了8部電影,主演了11部電影;《藍光》、《意志的勝利》、《奧林匹亞》、《低地》等影片在世界範圍內廣受好評,只因為特殊的政治原因,里芬斯塔爾獲得的大獎不多。現代紀錄片之母,世界上廣泛使用的紀錄片拍攝模式,均來源於萊妮·里芬斯塔爾。
1.導演紀錄片《水下印象》(Impressionen unter Wasser, 2000)
2.自編自導自演電影《低地》(Tiefland, 1954)
3.導演紀錄片《奧林匹亞》(Olympia, 1938)
4.導演Festliches Nürnberg (1937)
5.導演紀錄片《自由之日》(Tag der Freiheit, 1935)
6.導演紀錄片《意志的勝利》(Triumpf des Willens, 1934)
7.導演紀錄片《信仰的勝利》(Sieg des Glaubens, 1933)
8.自編自導自演電影《藍光》(Das blaue licht, 1932)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 1938 第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墨索里尼杯-最佳影片 奧林匹亞(獲獎) |
美國TIMES周刊評選20世紀一百位最重要的藝術家中只有一位女性,她是舞蹈家、電影演員、導演、製片人、攝影家、作家:萊妮·里芬斯塔爾。一個美麗的、堅強的、才華橫溢的女人。
里芬斯塔爾的幾部重要作品是公認的電影藝術的里程碑。同時,她也是最受爭議的電影人。因為她曾為納粹工作,她說“我只是個藝術家,不太關心政治,只想留住過往的美好。”因此她拒不道歉,人們也不原諒她。我們常以為真、善、美是統一的,事實並非如此,有些善良是虛弱的、有些真相是殘酷的、有些美麗是有毒的。從有毒的荊棘中同樣可以生長出美麗的玫瑰,里芬斯塔爾只選擇“美”,哪怕它傷天害理、洪水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