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喜劇
神經喜劇
神經喜劇(Screwball comedy),又稱瘋狂喜劇、乖僻喜劇。Screwball在英語中的含義是古怪且略帶神經質的人,恰好用來形容神經喜劇中的古怪、癲狂、行為奇異的角色。有電影學者認為,“神經喜劇是介於高雅喜劇(諷刺喜劇)和低俗喜劇(動作喜劇)之間的喜劇類型”。其與鬧、幽默劇有許多相似和重合處,但不等同於鬧劇。
神經喜劇(Screwball comedy)
始於1930年代的一種美國劇情片,特點是嘲諷、性坦白、羅曼史、滑稽突梯之情境,以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可愛的人物為號召,並涉及動作激烈的事件。大部分電影學者將1934年-1940年代的這段與好菜塢黃金年代重合的時期視作神經喜劇的“黃金時代”。電影評論家Andrew Saris是這樣定義的:“神經喜劇是一種無性的性喜劇”。
神經喜劇是一種聽覺大於視覺的類型電影,其旨趣完全不同於默片時代的動作喜劇。由於這類喜劇片大都改編自舞台劇,對白密集,是一種說話的喜劇。而觀眾也都以欣賞男女主人公唇槍舌劍、機關槍式的對話為樂。其次,神經喜劇多為內景,環境缺乏變化,空間有局限,具有鮮明的戲劇風格。
“神經喜劇”的主角大都是浪漫情侶,他們性格乖僻,行為古怪誇張,行為方式往往有悖於常理,由此引發出滑稽幽默的趣事。其中的女主角大多出身富裕家庭,曾受過高等教育,個性獨立自主。她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淑女,並不符合傳統的男尊女卑概念下的女性的刻板的形象。她們未必尊重長輩,對家長父權制下最後的歸宿——婚姻,往往擁有很大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比如,這類角色經常面對門當戶對的婚姻表現出猶豫甚至逃避,如著名的“落跑新娘”的角色。因此,她們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挑戰了以往電影中“男性凝視”(被以男性為主體的觀眾看的對象)的傳統。
雖然神經喜劇在二戰之後就已消失。之後停拍了近27年,之間也曾出現變奏,如威廉·惠勒的《羅馬假日》。一直到70年代初,才有個別導演試圖復甦神經喜劇。如彼得·博格丹諾維奇1972年導演的《愛的大追蹤》,將神經喜劇重新包裝,使之當代化、都市化。可惜並未形成氣候。這個類型再次繁榮是八十年代后,神經喜劇演變成好萊塢的主流類型片之一浪漫愛情片。出現了《風月俏佳人》、《西雅圖夜未眠》、《當哈利遇見薩莉》、《網上情緣》、《落跑新娘》、《我最好的朋友的婚禮》、《諾丁山》等一大批受觀眾歡迎的浪漫愛情喜劇。
《一夜風流》(1934)、《街角商店》(1940)、《20世紀特別快車》(1934)、《周五女郎》、《育嬰奇譚》(1938)等.
編劇: Robert Riskin Samuel Hopkins Adams
導演: 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
主演: 克勞德特·科爾伯特(Claudette Colbert) 克拉克·蓋布爾(Clark Gable)
攝影: Joseph Walker(I)
作曲: Howard Jackson(I) Louis Silvers(I)
出品者: Columbia Pictures Corporation [us]
上映日期: 1934-02-22
攝製日期: 1934年
色彩: 黑白
對白語言: 英語
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105分鐘
引導30年代流行風尚的愛情片,一個百萬富翁的女兒因為反抗父親的專制和包辦婚姻而賭氣出走,偶遇窮記者蓋博,兩人經過一天一夜的相識,從衝突到互相理解,以至萌發愛情。片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片斷,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改編自雜誌上的一篇愛情故事,描述富豪千金艾麗因迷戀一名飛行員但遭父親反對而憤而離家,搭長途巴士赴紐約途中遇上失業記者彼得,兩人因爭位而結識。
彼得發現報上登有艾麗父親的懸賞啟示,因此對她多方照顧,卻不料這趟甘苦與共的旅程,讓兩人墜入愛河。
全片格調簡潔明快,單一的劇情鋪陳卻在兩位男女主角鮮活、爽朗的表演下顯得豐富有趣。
同時它是史上第一部囊括了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男主角及女主角五項奧斯卡大獎的電影,此紀錄保持了四十年,至 ’75年才被《飛越瘋人院》追平。
導演:恩斯特·劉別謙 Ernst Lubitsch
主演:詹姆斯·斯圖爾特 James Stewart
Margaret Sullavan
類型:愛情 / 劇情 / 喜劇
更多中文片名:筆友的戀情 / 軍友的戀情 / 街角的商店
片長:99 min
國家/地區: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1940年12月20日 瑞典
故事發生在街頭角的一間小雜貨鋪,詹姆斯·斯圖爾特與瑪格麗特·蘇利文都在那裡當店員,每天過著平凡而規律的生活,兩人的最大生活樂趣,便是對筆友傾吐心聲。當他們向筆友互相表露愛意之後,才發現意中人竟然是每天見面的雜貨同事。
故事發生在街角的一間小雜貨鋪,男女主角都在那裡當店員,每天過著平凡而規律的生活,兩人的最大生活樂趣便是對筆友傾吐心聲。當他們向筆友互相表露愛意之後,才發現意中人竟然是每天見面的店鋪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