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端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病

鉤端螺徠旋體病簡稱鉤體病,是由致病性鉤端螺旋體所引起的急性動物源性傳染病。鼠和豬是主要傳染源,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獲較強的同型免疫力,部分型間或群間也有一定的交叉免疫,可二次感染。本病分佈廣泛,幾乎遍及世界各地,熱帶、亞熱帶地區流行較為嚴重。全年均可發病,主要流行於夏秋季,主要為三個類型:稻田型、雨水型和洪水型。患者暴露於含鉤體的疫水后7~12日發病,發熱、頭痛、噁心及肌肉酸痛是常見表現。鉤端螺旋體病不同疾病程度可應用不同抗生素治療。鉤端螺旋體病重症者,或未得到及時、正確的處理者,病死率高;葡萄膜炎與腦內動脈栓塞者,可遺留長期的眼部和神經系統後遺症。鉤端螺旋體病的預后與病情輕重、治療早晚和正確與否有關。輕症者預后良好;重症者如肺瀰漫性出血型、肝腎衰竭,或未得到及時、正確處理者,預后不良,病死率高。

就診科室


● 感染科

病因


● 鉤端螺旋體由動物宿主的尿液排出。人的黏膜或擦破的皮膚和污染尿液接觸,或是飲用污染的水、接觸污染的泥土、在污染的水中游泳,都可感染本病,因而本病常在田間鼠類活動較多及天熱多雨的夏秋季節流行。
● 經皮膚和黏膜接觸含鉤體的疫水而感染。
● 進食被鼠尿污染的食物和水,經口腔和食管黏膜也可感染。
● 經鼠、犬咬傷后可感染,也有護理者和實驗室工作人員感染者。

癥狀


● 流行地區、流行季節,易感者在28天內有接觸疫水或接觸病畜史。
● 急起發熱,全身酸痛,腓腸肌疼痛與壓痛,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 併發肺出血、黃疸、腎損害、腦膜腦炎。

檢查


● 血常規、尿常規:明確是否有感染情況。
● 特異性血清學檢查:血培養、血清學凝溶試驗抗體滴度增長4倍以上。
● 實驗室診斷:PCR技術可檢測出鉤端螺旋體,改良免疫酶直接染色檢出鉤體特異性高,有助於早期診斷,簡便快速。

診斷


● 醫生根據流行病學資料,結合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診斷該病。
● 急起發熱,全身酸痛,肺腸肌疼痛與壓痛,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或併發肺出血、黃疸、腎損害、腦膜腦炎;或在青霉素治療過程中出現赫氏反應等。
● 特異性血清學檢查或病原學檢查陽性,可明確診斷。

鉤端螺旋體病需要與哪些疾病區別


● 鉤端螺旋體病需要與瘧疾、傷寒、登革熱、非洲錐蟲病等疾病相鑒別。

怎樣治療鉤端螺旋體病


● 治療原則為“三早一就”,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和就地治療。
● 輕症者可應用多西環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或阿奇黴素口服。
● 重症者可應用青霉素、頭孢曲松靜脈注射,療程一般為7天。
● 其他抗生素可能有潛在的治療作用,如氯黴素、喹諾酮類及大環內酯類等。

危害


● 重症者如肺瀰漫性出血型、肝腎衰竭,或未得到及時、正確處理者,病死率高。
● 葡萄膜炎與腦內動脈栓塞者,可遺留長期的眼部和神經系統後遺症。

預后


● 預后與病情輕重、治療早晚和正確與否有關。
● 輕症者預后良好,起病2天內接受抗生素和對症治療者,恢復快,病死率低。
● 重症者,如肺瀰漫性出血型、肝腎衰竭,或未得到及時、正確處理者,預后不良,病死率高。
● 葡萄膜炎與腦內動脈栓塞者,可遺留長期的眼部和神經系統後遺症。

怎樣預防鉤端螺旋體病


● 鼠類是鉤體病的主要宿主,疫區應因地制宜,採取各種有效辦法儘力消滅鼠類。
● 加強對豬、犬的管理。
● 搞好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
● 常年流行地區採用多價鉤體菌苗接種。
● 藥物預防:對進入疫區短期工作的高危人群,可服用多西環素預防,0. 2g/次,每周1 次。

參考文獻


● [1] 王宇明,李夢東。實用傳染病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2] 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