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病
潰瘍病
潰瘍病(本文只談消化性潰瘍)是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消化性潰瘍病分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病較胃潰瘍病多見,前者約佔70%,後者佔25%,胃和十二指腸兩者並存的複合性潰瘍只佔5%。消化性潰瘍病多發於青壯年,其中十二指腸潰瘍多見於男性,胃潰瘍發病無性別差異。潰瘍病的常見癥狀為上腹部疼痛,發作呈周期性,發作期和緩解期交替出現,而且發作期間腹痛具有一定的規律。消化性潰瘍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複雜,目前認為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藥物等因素相關。消化性潰瘍病的治療在針對潰瘍病可能的病因治療的同時,還要戒煙戒酒,注意飲食、休息等一般治療。消化性潰瘍病的主要併發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和幽門梗阻等,<1%胃潰瘍有可能癌變。消化性潰瘍病預后較好,有效的藥物治療可使潰瘍癒合率達到95%。
● 消化內科
● 消化性潰瘍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複雜,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
●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炎止疼非甾體抗炎葯、糖皮質激素、氯吡格雷等藥物刺激。
● 部分消化性潰瘍病患者有家族史。
● 飲食不規律,饑飽不均、暴飲暴食、生冷刺激等就會引起胃液分泌失調,從而引發消化性潰瘍病。
● 長期精神緊張、焦慮等會誘發該病。
● 中上腹痛、反酸是消化性潰瘍病的典型癥狀,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呈燒灼性、飢餓性鈍痛、脹痛或隱痛。疼痛發生後會持續半小時到三小時。
● 胃潰瘍多在飯後半小時至2小時內發生疼痛;十二指腸潰瘍則在飯後2~4小時內開始疼痛,直至下次進食才能使疼痛緩解,且常於夜間發作。
● 這種疼痛與飲食有關,常因飢餓、服藥、酸性食物或飲料而誘發。疼痛可以因進食、飲水、服用鹼性食物(如饅頭)而緩解。
● 確診消化性潰瘍病需要進行胃鏡及黏膜活組織檢查、X線鋇餐檢查、幽門螺桿菌檢查及糞便隱血檢查。
● 胃鏡及胃黏膜活組織檢查
● ● 是確診消化性潰瘍病的首選檢查方法。
● X線鋇餐檢查
● ● 通過影像檢查,確診消化性潰瘍。
● 幽門螺桿菌檢測
● ● 了解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
● 糞便隱血檢查
● ● 了解潰瘍有無合併出血。
● 病史: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史、非甾體類藥物服用史、精神心理疾病史或飲食不規律等。
● 臨床表現:為慢性病程、周期性發作、節律性上腹痛。
● 胃腸鏡及黏膜活組織檢查:內鏡檢查示底部平整、邊緣整齊的潰瘍。活組織檢查確診潰瘍病。
● X線鋇餐檢查:可見消化道潰瘍影像。
● 幽門螺桿菌檢測:可以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 糞便隱血檢查:合併消化道出血時,可以為陽性結果。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腹痛、腹脹、反酸等癥狀,容易與消化性潰瘍病混淆,這些疾病有慢性肝膽疾病、胃癌、Zollinger-Ellison綜合征、淋巴瘤、克羅恩病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內鏡檢查、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 抑酸治療:是緩解潰瘍病癥狀、癒合潰瘍的最主要措施。常用的抑酸藥物包括奧美拉唑、雷貝拉唑、蘭索拉唑等。
● 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如患者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話,則必須根除幽門螺桿菌。
● 保護胃黏膜治療:常見藥物包括吉法酯、替普瑞酮、瑞巴派特、鋁碳酸鎂等。
● 適當休息,減輕精神壓力
● 停服不必要的非甾體類藥物(如阿司匹林),如確有必要服用非甾體類藥物,可根據醫生建議同時加用抑酸和保護胃黏膜的藥物
● 改善進食規律,戒煙戒酒及少飲濃咖啡等。
● 消化性潰瘍病的主要併發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和幽門梗阻等,潰瘍由良性演變為惡性的幾率極低,估計<1%胃潰瘍有可能癌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一般不發生癌變。
● 有效的藥物治療可使潰瘍癒合率達到95%,青壯年患者消化性潰瘍病死亡率接近於零,老年患者主要死於嚴重的併發症,尤其是大出血和急性穿孔,病死率<1%。
● 避免幽門螺桿菌感染
● 規律膳食
● 保持心情愉悅
● 停用不必要的非甾體抗炎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