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魔鬼打交道的人
1980年林嵐執導電影
《與魔鬼打交道的人》是珠江電影製片廠攝製的諜戰片,由林嵐執導,郭允泰、方化、初敏、朱曼芳等出演,於1980年上映。
該片講述了中共地下黨員於海濤化名張公甫,以商人身份活躍於上海經濟界,與國民黨特務鬥智斗勇,粉碎敵人秘密計劃的故事。
電影《與魔鬼打交道的人》劇照
角色 | 演員 |
張公甫 | 郭允泰 |
嚴克飛 | 方化 |
王惠如 | 朱曼芳 |
王一頌 | 傅伯棠 |
杜康夫 | 初敏 |
梁建齋 | 簡瑞超 |
於艾棣 | 劉園園 |
老周 | 海虹 |
安娜 | 周蓓蓓 |
麗麗 | 喻引娣 |
鍾志仁 | 章傑 |
瑪瑞 | 束夷 |
趙一彪 | 呂樹人 |
張望 | 張亦冰 |
於海寶 | 王志剛 |
蘇晏曼 | 春歌 |
杜倩紋 | 符雲仙 |
梁紋 | 繆秋麗 |
編輯 | 戴素 |
特技設計 | 戈永良 |
特技攝影 | 周浩斐 |
指揮 | 丁家琳 |
角色介紹
張公甫(於海濤)
演員郭允泰
榮昌公司總經理,表面上是個唯利是圖、沒有骨肉之情的冷酷資本家,實際上他的真實身份是中共地下黨員,長期以工商界頭面人物的身份為掩護展開情報工作。在與“魔鬼”打交道時,他入污泥而不染,多謀善斷、沉著冷靜,利用敵人之間的矛盾,鬥智斗勇,一舉挫敗了敵人的陰謀,保護黨的組織。
王惠如演員
演員朱曼芳
張公甫的妻子,陪伴張公甫戰鬥在敵人的“心臟”。通過銀鎖片發現艾棣正是日思夜想的女兒時,激動萬分,但為了遵守紀律,她忍痛不與女兒相認。出於同樣的原因,當追求進步的兒子張望因誤會父親而離家出走時,她亦不能為丈夫辯解,只能把悲傷埋在心底。
杜康夫
演員初敏
國民黨特務頭子。平時以斯文和藹、思想進步的學者身份示人,實際上兇殘險毒。作為軍統方面派來的督辦,他負責執行“A”字密令,妄圖在短時間內消滅中共在經濟界的核心組織。
嚴克飛
演員方化
國民黨警察局長,軍統特務,心狠手毒的殺人魔王,手上沾滿了革命者的鮮血。他雖然聽命於杜康夫,但兩人勾心鬥角,互不信任。
於艾棣
演員劉園園
黨組織派來的新交通員,實際上是張公甫離散十多年的親生女兒,根據地下工作的紀律,張氏夫婦沒能與她相認。有久后,她為了保護黨的領導撤退而不幸被捕。在獄中她堅貞不屈,英勇犧牲。
趙一彪
演員呂樹人
蘇北地方軍司令,愚蠢、貪婪、粗野,見錢眼開,多次要求向榮昌公司投資,張公甫正是利用他的貪婪,打開了運送物資到解放區的通道。
● 該片的主人公張公甫是以盧緒章為原型的,在拍攝張雲甫在榮昌公司三樓總經理室對著窗外雨景凝思對敵計劃的戲時,現場三樓的窗外卻沒法放置攝影機。導演與美工、攝影師商量后,決定易地,在有涼台的窗外拍攝。但是涼台有遮陽板,表現不出雨景。劇組工作人員想出個辦法,從廁所找來拖把,浸水後放在攝影機上方,表現下雨的效果。
● 該片中有許多數百人參加舞會的場景,因為影片全部採用實景拍攝,所以要尋找具有時代特徵的大型場地。攝影組經過多方聯繫,終於在上海高級人民法院找到了合適的場地並取得了拍攝許可。美工和道具部門把該院五樓的會場改造成了高級舞廳,舞池中四個大柱子其實是塗成古銅色的木板搭成。樂池則採用會場的小主席台。
● 張公甫分開的身份是公司經理,而郭允泰出身於農民,過去在影片中多扮演民兵、解放軍、新中國幹部等,從未有過相關類型人物的表演經歷,所以他找來有關地下黨的材料和舊上海資本家的圖片資料進行研究,還給角色設計了“留著一撮小鬍子,頭髮永遠梳得光亮亮、走起來像跳探戈”等外在形象。在拍攝時,為表現張公甫的特點,他專門設計了神情動作,通過“眼睛”來表現人物“機智”的特點,例如斜著眼睛看東西、眯起雙眼打量對方等。
● 扮演張公甫的郭永泰曾因政治原因被下放到北大荒“勞動改造”,《與魔鬼打道的人》是他中斷演員生涯二十多年後首次出演電影,一開始導演對於20年未拍片的郭允泰是否能勝任角色還有些擔心,片子拍到一半時,他對郭的表現非常滿意,便買了食物和酒,帶著攝影師、製片主任一起到郭允泰的房間,坦白地說出了自己的當初的顧慮並肯定了郭的表演。
時間 | 獎項簡稱 | 獎項全稱 | 獲獎人 | 所獲獎項 | 結果 |
1981年 | 影片獎 | 1980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 《與魔鬼打交道的人》 | 優秀故事片 | 獲獎 |
劇照
從全片的藝術結構來看,該片稱得上是一部頗有自己個性特色的驚險影片。創作者對於地下鬥爭的情節安排,沒有單純地去追求“技巧”,以“驚險”代替嚴的思想內涵,而是始終根據人物的矛盾衝突來發展情節,從強烈的人物動作中表現鮮明的革命主題。片中的敵我雙方的矛盾鬥爭始終處於層層推進之中,而驚險情節也總是一浪高過一浪,波瀾疊出,充分顯示了驚險片的藝術特徵。而這些情節不是作者憑空虛構的,而完全是透過敵人的陰險、狡猾和張公甫的那種當機立斷、沉著勇敢的行為衝突表現出來的。因此,情節越是驚險、緊張,人物性格也越是鮮明突出,而對於革命鬥爭的本質也揭示得越為深刻。但是,由於是將舞台劇搬上銀幕,導演在時空創造上還顯得過於拘謹,沒有很好地發揮電影不受時空限制的藝術特點。(原《電影新作》雜誌社副主編邊善基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