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紫霄宮的結果 展開

紫霄宮

湖北省十堰市道教宮觀

紫霄宮,全稱“太元紫霄宮”,明代宮觀建築,坐落在武當山的主峰天柱峰東北的展旗峰下,佔地面積約27.4萬平方米。紫霄宮是武當山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建築之一,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紫霄宮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1994年12月,作為武當山古建築群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32年,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紅三軍司令部所在地,賀龍元帥曾居此。

修建沿革


北宋宣和三年(1121),紫霄宮始建,名“元聖紫霄宮”。元至元十二年(1275)擴修。明永樂十年(1412)重修,題額“太玄紫霄宮”。永樂十一年(1413),刻御碑亭左御碑,額題“聖旨”,內容為禁止外人擾亂道場法律文告。同年,明成祖朱棣重建武當山,紫霄宮是重點修建宮殿之一,並重建主體建筑紫霄大殿。永樂十六年(1418),刻御碑亭右御碑,額篆“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宮之碑”,記敕建武當山事。嘉靖三十一年(1552)擴建。清嘉慶八年至二十五年(1803—1820)大修,之後陸續對其進行了大小十餘次維修。

主要宮殿及供奉


紫霄宮坐西北朝東南,共有建築29棟,建築對稱布局,中軸線上為五級階地,由上而下遞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父母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築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一組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築群。宮的中部兩翼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
紫霄殿 殿內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間內槽有斗八藻井。明間後部建有刻工精緻的神龕,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陪侍神像,均為明代物。紫霄殿為紫霄宮的正殿,建在三層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側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紫霄殿是武當山保存下來的唯一的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結構殿堂,這座在中國古建築中屈指可數的抬梁式大木結構的道教建築,其結構、布局科學合理,藝術風格協調統一,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在武當山古建築群中獨具風貌。同時,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沉積有歷代工匠的技術和智慧,集中體現了中國明清建築的輝煌成就,具有重要的觀賞和科研價值及歷史和思想信仰等意義。
龍虎殿 殿內中間供奉的神仙是王靈官,為道教里的護法神。殿內兩旁則是青龍白虎泥塑雕像,其怒目圓睜,齜牙咧嘴,身著胄甲,手持戈戟,形象生動傳神,使人望而生畏。這兩座神像是元代雕刻家劉元一的傳世作品,是武當山的泥塑珍品。
父母殿 俗稱荷葉殿,此殿崇台高舉,秀雅俏麗,供奉凈樂國王明真大帝和善勝皇后瓊真上仙。殿後即太子岩,系一天然洞穴略加人工開拓而成的石室。左神龕內供奉的是觀音,右神龕內供奉的是三霄娘娘、送子娘娘等。稱為百子堂。
碑亭 贔屓馱御碑亭坐落在崇台石台上,亭內的贔屓馱御碑俗稱“龜馱碑”,是用一整塊青石精細雕刻而成,形體完整。碑高8米,長4米,寬2.5米,重98噸。

其他文物遺存


除前述外,紫霄宮還擁有其他眾多珍貴文物。如紫霄大殿四周陳列著上百尊元、明、清代鑄造的神像和供器,大多為銅鑄飾金,琳琅滿目。這些文物是民國初期武當山一些宮觀倒塌時移置於此的。
紫霄殿前有一座約2米高的鐵鑄香爐,爐身為明永樂十四年(1416)所鑄,爐頂為明正德十年(1515)鑄造,爐上還刻有三個“卍”字。
紫霄宮還珍藏著一部《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共三卷,為明正統五年(1440年)由翰林院手抄金字經,紙為泥青簡。歷時500多年,仍嶄新如初,金光閃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紫霄宮,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南部的武當山。紫霄宮坐落在武當山的主峰——天柱峰東北的展旗峰,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公、五老、蠟燭峰,右為雷神洞,左為蓬萊峰,近前為禹跡池、寶珠峰等,地理中心位置約為北緯N32°43′ 東經E111°03。

氣候類型

武當山處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南北過渡屬性,從丹江口水庫沿岩至天柱峰頂,氣候的垂直層帶明顯,兼有豐富多彩的局部小氣候,大體可分三層氣候區。
高層:即朝天宮至金頂,海拔1200-1612米,年平均氣溫7.7-10.0°C之間,無霜期163-194天。
中層:即紫霄宮至朝天宮一帶,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濕度10.0-12.0°C,無霜期194-222天,降水量995-1106毫米。
低層:在海拔750米以下,年平均氣溫12.8-16.0°C,無霜期222-254天,降雨量843-99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