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山鎮
湖南省湘潭市湘鄉市下轄鎮
栗山鎮,隸屬於湖南省湘潭市湘鄉市,地處湘鄉市南部,東面和北面與山棗鎮相連,東南與湘潭縣石鼓鎮交界,南面和西南面與中沙鎮相連,西面和西北面與虞塘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68.84平方千米。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屬蓮花六都;1995年5月,撤區並鄉,巴江鄉、栗山鎮會合併為栗山鎮。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栗山鎮常住人口為16538人。截至2020年6月,栗山鎮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西山村16號。
2011年,栗山鎮財政總收入1317萬元,比上年增長13.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70萬元,比上年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7055元。2018年,栗山鎮有工業企業5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2個。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屬蓮花六都。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縣第二區。
1952年,設栗山鄉。
1962年6月,改公社。
1984年,復置鄉。
1994年1月,成建制鎮。
1995年5月,撤區並鄉,巴江鄉、栗山鎮會合併為栗山鎮。
栗山鎮地處湘鄉市南部,東面和北面與山棗鎮相連,東南與湘潭縣石鼓鎮交界,南面和西南面與中沙鎮相連,西面和西北面與虞塘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68.84平方千米。
栗山鎮境內大部分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48—200米之間。海拔最高點九峰山荊紫峰725.9米,最低為48米。
栗山鎮境內有漣水河支流穿過峨嵋、雙江等村,境內河道長1.5千米。
栗山鎮屬丘陵區,水利基礎條件堅實,鎮內有小(一)型水庫3座,小(二)型水庫2座,有機埠49座、河堤127處,大小山平塘1472口。
栗山鎮境內有小型煤礦1座,石料場1個。耕地面積23093.9畝,全部為水澆地。
2011年,栗山鎮轄1個社區、24個行政村:西山塘、西山、相思、九峰、長沖、洪芙、栗山、雙江、峽上、大順、金銀、黃金、楊梅、糧桔、峨嵋、新豐、兩家塘、界頭、荊泉、大旗、石橋、永安、巴江、新合、白竹,下設247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栗山鎮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西山村16號。
栗山鎮區劃詳情 | |||
西山塘社區 | 九峰村 | 栗山村 | 界頭村 |
西山村 | 楊梅村 | 大旗村 | 永安村 |
洪芙村 | 雙江村 | 荊泉村 | 巴江村 |
2011年,栗山鎮總人口2.79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342人,城鎮化率4.8%。總人口中,男性14441人,佔51.5%;女性13459人,佔48.5;18歲以下6016人,佔21.5%,18—35歲7420人,佔26.6%;35—60歲10319人,佔37%;60歲以上4145人,佔14.9%;2011年末,人口出生率1.2%,人口死亡率0.84%,人口自然增長率0.3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12人。
2017年末,栗山鎮常住人口為20505人。
截至2018年末,栗山鎮戶籍人口為27969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栗山鎮常住人口為16538人。
總人口以漢族為主,達27881人,佔99.93%,另有苗、土、瑤、壯、白、侗、哈尼等7個少數民族19人,佔0.07%。
共有支部31個,黨員956人。
2011年,栗山鎮財政總收入1317萬元,比上年增長13.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70萬元,比上年增長12%。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6.6萬元,增值稅70萬元,城建稅2.5萬元,個人所得稅2.5萬元。2011年,人均財政收入475元,比上年增長3.5%。農民人均純收入7055元。
2018年,栗山鎮有工業企業5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2個。
栗山鎮糧食生產以水稻、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達2.54億元,農業增加值達1.65億元,占生產總值的12.8%。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糧食總產量達2.1萬噸,人均778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和油料作物,2011年,油料產量為589噸,其中油菜550噸,花生37.2噸。蔬菜產量1.74萬噸,主要品種有蘿蔔、白菜、瓜類、食用菌等。
栗山鎮畜牧業以生豬和家禽為主。2011年,出欄肉豬5.44萬頭,仔豬0.556萬頭,家禽飼養量11.08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5503.8噸,其中豬肉5440噸,牛肉50.1噸,羊肉13.69噸。畜牧業總產值1.1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6.4%。
2011年,栗山鎮造林6500多畝,綠化苗木2.6萬株,林木覆蓋率為44%。2011年,水果產量402噸,主要品種有柑桔、西瓜等。
栗山鎮漁業以池塘養魚為主。2011年,魚塘養殖魚類967.2噸。漁業總產值1324.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1%。2011年,擁有大型農業機械40台(輛)。
2011年,栗山鎮完成工業總產值1.36億元,占生產總值的22%。實現工業增加值2731萬元,比上年增長18%,工業生產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3%。擁有工業企業11家,職工1300人。
2011年,栗山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139萬元,比上年增長9.5%;城鄉集貿市場7個,年成交額2.1億元,比上年增長16%。共有商業網點86個,職工人數310人。
2011年,栗山鎮鎮內金融機構2家。各項存款餘額1.26億元,比上年增長15.4%;貸款餘額5125萬元,比上年增長10.7%。
栗山鎮
地名由來
栗山鎮境內曾栗樹滿山,又處湘鄉至雙峰、漣源之交通要塞,故此得名。
栗山鎮境內有320國道經過。
栗山鎮
2011年,栗山鎮有初中學校兩所,在校學生411人,專任教師61人,初中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學校6所,在校學生1456人,專任教師8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2011年,有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500人,專任教師26人;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57萬元,比上年增長17.5%,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的25.3%,比上年增長4.8%。
2011年,栗山鎮有技能人才335人;農村實用人才1362人。
2011年,栗山鎮有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1處,文化站有建築面積328平方米。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4處,演職人員458人。各類圖書室20處,藏書2.6萬冊。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有龍燈、耍獅子、花鼓戲。有腰鼓隊、西樂隊、中樂隊14支,網吧3處,文學社1家,示範村文化室3家。2011年,共有無線廣播站25個,有線電視用戶100戶,入戶率12%。無線數字電視用戶400戶,入戶率9.1%。有電影隊1個,年放映180場次,觀眾2萬人次。
2011年,栗山鎮有學校體育場5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8000人,占常住人口的29%。
2011年,栗山鎮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9個,床位17張,每萬人擁有床位6.2張,固定資產總值33萬元。專業衛生人員46人.其中執業醫師15人,註冊護士2人。24個村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6%。
2011年,栗山鎮有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6戶,人數30人,支出79680元,月人均221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084戶,人數1564人,比上年增加農村低保戶118戶,88人,全年共發放150.7萬元,月人均80元。2011年,全年共發放定額補助64.6萬元。房改造補貼款50戶33.78萬元、大病救助款3.96萬元、自然災害臨時救助款9.5萬元、臨時救濟款15.8萬元、城鎮低保金7.98萬元、農村低保金150.7萬元、五保戶生活補助金95.6萬元。
2011年末,栗山鎮共有社會福利單位1所,其中,敬老院1家,床位55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01人,全年發放生活補助72萬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13萬人,參保率92%。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栗山鎮有電信服務站2個,程式控制電話5000餘門,固定電話1750戶,電話普及率22.8%,行動電話1.1萬戶,網際網路用戶45戶。
基礎設施
能源
2011年,栗山鎮境內有加油站1個。
給排水
2011年,栗山鎮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2千米,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0%。
九峰山
湖南省湘鄉市九峰山是栗山鎮的新豐、永安、九峰等村與虞唐鎮的尼山村四村接壤之處,有一座九峰山,距湘鄉市城22千米,距虞唐街7千米,是當地最高的山峰,海拔814米,是群山發脈的主峰,靠西北走向猶如蛟龍舞拱,連現九個峰,因此得名“九峰山”;懸崖陡壁,山勢雄偉,遠看活像一隻巨獅、仰天長嘯,故又名“嘯天獅子”。
發脈於南嶽祝融峰,經衡山、湘潭、轉湘鄉,蜿蜓至此,結成一座聳入雲天的名山;前有荊紫峰,大旗山,千山朝拱;後有漣水河,韶山渠,萬頃碧波;右有馬蹄寨,猶如一隻雄壯寶駒,待命出征;左有門扇山,好像玉闕城門,屏護九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古木參天,山清水秀。遠觀“南嶽祝融”,猶如“南天柱石”,近看“龍城文塔”,又似“對天揮毫”;春遊九峰,和風指煦,夏遊九峰,鳥語花香,秋遊九峰,天高天爽,冬遊九峰,銀裝素裹,晨看金陽,千朵朝霞,暮觀玉兔,萬點銀星,天地交映,其美無窮。長、株、潭320國道,及湘黔、京廣鐵路主幹線,北通京津,南抵港澳,交通發達,旅遊方便。
九峰山,天寶物華,盛產竹木,歷為造紙之鄉,白果紙,包皮紙,皮紙遠銷京滬,財源可觀。更有很多名貴藥材,如枝子、銀花、前胡厚朴、天冬百合、地黃、菊花等等,引爭無數葯農。登山採挖,獲利甚厚。解放前,有一葯農,曾在此山培育靈芝、人蔘,獲得成功,傳為美談。山谷石洞,清泉四溢,水澈如鏡,芳甘可口,眾人喝飲,清心沁神,當地農戶,引水到家,礦泉自流。水質之佳,不亞“白沙”甘泉。更是奇者,左麓“觀音大塘”,盛產雙芯白蓮,粒大如棗,滋陰補腎,和胃健脾,品質上乘,營養豐富,乾隆年間,皇上索為貢品。
九峰山,地靈人傑,左邊山腰曾有“諸佛庵”、“修真庵”等古寺,(遺址尚存)。曾有瞿公真人,在該寺修道登仙;乾隆年間,羅國俊曾讀書修真庵,榮中翰林,擢升禮部;右有尼山觀,屢立教館,曾有劉健成、劉湘翰等名儒,多年停館任教,湧現無數文人學子,杞梓梗楠,材皆棟樑,農工商學,人文蔚起,琴棋書畫,才盡風流,為國為民,育出大批英才。
九峰山,含天地之毓秀,寓乾坤之釧靈,得雨露之滋潤,聚日月之精華,不愧為風水寶地,神仙聖境。相傳宋代年間,當地大旱,禾苗受損,野草皆黃,一白衣女士,慈灑甘霖,眾生受澤,普沾恩露,為報神恩,懇問何神,承仙夢示,乃何祖仙姑是也。后當地信士,在山頂以土木石塊,修建小廟一座,內塑神像——何祖仙姑,百姓虔誠,千秋敬奉。
細考何祖身世,歷史記載不一,據“辭源”所載,出生唐朝年代,永州人氏。又據“廣東史志”記錄,何祖仙姑,本名何素女,又叫何奉,母親吉氏,素女自幼性情溫柔,聰明伶俐,她堅持婚姻自主,遭到父親反對遣責,強迫許配給一個情不投意不合的富家大齡男子,並迫近期出嫁,素女反抗無效,正在做飯之時,手持撈箕,投井自盡。素女死後,隱居衡山一石洞內,整整修鍊了一百多年,其時九天玄女見她貞節可嘉,刻苦勤修,多次傳授大道仙訣,在民間做了許多鏟妖除魔的好事,度為八仙之一,現在膾炙人口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何乃八仙一神。
仙姑降臨九峰廟之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男女清吉,老少平安,人歡神樂,香火不斷。
廟中有廟
九峰山,還有一大奇觀,即“廟中有廟”,實為罕見。相傳清同治年間,家住巴江永安橋瑞蔭堂的王金堂,跟隨清朝名將左宗棠,收復新疆,路過甘肅,教以突圍之計,王喜悅忙問,女子尊姓大名,何方人氏?白衣女子回答:我姓何,與你老家是對門對戶的鄰居。王驚醒方知是夢。次晨王按夢情,仔細推敲,很覺戰術有理,便重整旗鼓,奮力突圍,果終勝利。後來皇上封王金堂為“振威將軍”。王載凱回鄉,念其白衣女子指引之德,遍訪梓里,無何姓之人,后經人提醒,只有九峰山,有何祖仙姑菩薩。王便誠登廟前,躬身祈禱,瞌頭問卦:“如系尊神指點,許以擴建廟宇”,卦示“涼州之困,乃吾之小計。(爾若虔誠建廟),小廟當存。”王金隨即動手籌建,並曉以四鄉信士樂捐,擇吉日開工,鑿石動土,麻石為壁,一棟一橫,石門石柱,莊嚴靜肅,隆蓋在小廟之上,此為“廟中有廟”之由來。大廟落成后,殿門上方用漢白玉鑲嵌“何仙姑廟”四個金光閃閃大字,落款為同治五年,兩邊對聯為“仙有心而濟世,姑無論其何人”。大廟兩頭,建有山門,殿坪前邊,麻石欄桿,殿坪中央,設有鐵鑄香爐壹座,高超太余,重達噸多,兩邊上下之路,石砌拾級;殿堂中央,懸掛紅綢神帳,精裝金佛,仍安小廟,上陳香案,下設拜席,上匾下額,左鍾右鼓,抽籤問卦,陳設俱全,香煙緲緲,神光普照,有求必應。一派仙風,朝拜信士,絡繹不絕。
大廟建成之後,眾信賴仰神光,九峰山成為六、七、八三者轄管,(即今虞唐、栗山、山棗三個鎮)四方菜同朝拜,神通廣大,人民清吉。
同治年間,曾國藩之子曾紀澤患重病,曾登山求保清吉,並獻鐵瓦,原物尚存少許,獻名清晰可識。因九峰、山高風大,青瓦常有吹走之虞,眾善信士,便獻鐵瓦,仙姑廟成了石壁鐵瓦之殿。
民國二十年(1932年),界頭趙家沖趙墩煌(即現今湖南省人大代表、南嶽南台寺方丈、湘鄉雲門寺名譽方丈之寶曇法師),從攸縣回鄉到九峰山,在仙姑廟吃齋禮佛做小和尚,神恩普施,信士雲集。
民國三十五年(1946),天年大旱,四方信士,恭迎仙姑菩薩下山,到虞唐福壽庵、栗山接雲峰祈禱求雨,有求必應,普降大雨,雨露滋潤,禾苗轉青,百姓受澤,神恩普施之後,隆重送仙姑回殿,廣大信士,紅旗統傘,飛舞龍燈,大鑼大鼓,鳴炮放銃,熱鬧非常,除九峰山麓前後左右百姓,還波及山棗、湖山、潭市、江口、測水、梓門、中沙、桂花、歇馬、石鼓,茶佩、土橋等地信士,送駕人數之多,難以數計,可見神恩浩蕩,信士虔誠。
可是“十年浩劫”,廟宇受到嚴重影響,鐵瓦被拆,石壁受損,成為一堆廢墟,劫后一老人重陽登高,見此情況,抒詩一首:“九月九日登九峰,山前山後問山人,山人不知何處去,空向殘壁香楮焚,”此乃對情景的真實寫照。
改革開放,撥亂反正,盛世出現,百廢俱興,保護名勝,提倡文明,時有尼山陳保元老人,記念神恩,又在山頂復建一小廟,重開旅遊之光,香火之地,後有梅下村曾鳳根,新豐村易伏生等善士,倡議還原起廟之舉,出具報告,當地尼山、岱頭、梅下、新豐、永安、九峰等村蓋章簽字,呈報栗山、虞唐兩鎮,轉湘鄉市宗教辦,於2000年5月9日,湘民宗字第13號批准,九峰山為宗教活動場所,併發印鑒備案。
隨即,曾鳳根、易伏生、王建新、鄧建南等熱心人積極組織捐款。幾年來共收信士樂捐七萬兩千多元。逐年捐款,逐步建設添置,一年一個新項目,當年在舊廟原址上,建成佛殿、廚房、住房,內外粉刷裝飾,金裝佛像,捐鍾獻鼓,陳設靜肅,煥然一新。殿門上,有山棗鎮王鳳喬先生的兩個兒子王勇、王敏,敬獻青石精刻金字門聯,橫副“九峰寺”,聯曰:“仙居八洞,神佑九峰”,更顯殿門莊嚴,為適應佛殿香燭,寺內管理,需設置廟祝一員,經管委物色研究,邀佛教信徒伍純光(女)住寺。佛殿拂拭,內外清潔,朝暮香火,佛燈長明,遊人進香,接待熱情。
每年七月二十五日,仙姑誕辰之,廟委舉辦,虔誠祭禮,事先廟委商量研究,組織服務人員各司其事,有接待香客的,有供應茶水的,備有方便飯菜的,有負責許願還願的,有維持秩序的,有管理香楮鞭炮燃燒防火的。為了避免遊客擁擠,祭禮在凌晨一時舉行,殿堂香煙緲緲鐘鼓齊鳴,樂奏悠悠,祝詞朗朗,鞭炮隆隆,熱鬧慶誕,禮拜恭誠;祭禮未畢,香客早至,焚香炳燭,獻資捐款,有抽籤問卦的,禱四時清吉,八節平安,盛況空前,人山人海,上上下下,往往來來,絡繹不絕;山下四方,停靠各種車輛,難以數計,一派仙風,熱鬧虔誠。
2001年,從尼山一組布袋沖,埋地纜線500多米,通電頂峰,寺內院外,普照光明;並在殿頂高懸大燈一盞,光照遠近,猶如北斗明星,蔚然壯觀。
2002年,為方便遊人香客,登山有休息之所,又在兩邊山腰,復舊新建“半山亭”、“迴音閣”涼亭,採用鋼筋水泥結構,琉璃瓦檐結頂,四柱鼎立,四角扳爪,新老結合,仿古創新,既按舊址復修含古之意,又具現代建築新穎之色,涼亭建成后,許多熱心信士,撰書涼亭對聯:
其一:山清水秀添亭景;文明禮貌樹新風。
二:眾游名山亭停步;仙風拂面重陣涼。
三、步亭歇足朝聖地;誠心至意拜仙佛。
四、仙山繞祥雲,玉亭沐神風。
五:關途已過,鵬程更大;山峰在仰,壯志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