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型肺吸蟲病
腦型肺吸蟲病
腦型肺吸蟲病是由衛氏並殖吸蟲、斯氏並殖吸蟲等寄生於人體,移行人腦導致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腦型肺吸蟲病多見於青少年,有散發和地方流行。通常在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水生貝殼類如淡水蟹或蝲蛄(均為肺吸蟲的第二中間宿主)后被感染致病。發病機制是幼蟲在小腸脫囊而出,穿透腸壁進入腹腔中移行,再穿過膈肌而達肺內發育為成蟲。成蟲可從縱隔沿頸內動脈周圍軟組織上行入顱,蟲體在腦內移行時可直接引起腦組織的損害,且蟲體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及大量沉積,可導致組織和異物反應。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部分性及全身性癲癇發作、偏癱、失語、共濟失調、視覺障礙、視乳頭水腫、精神癥狀和痴獃等癥狀。主要依靠吡喹酮或硫氯酚藥物治療。在早期進展過程中,病死率可達5%~10%;晚期慢性肉芽腫形成則預后較好。
● 神經內科、感染科
● 腦型肺吸蟲病是由衛氏並殖吸蟲、斯氏並殖吸蟲等寄生於腦部所引起的疾病。並殖吸蟲的生活史包括蟲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童蟲、成蟲等發育階段。人因食入未熟的含囊蚴的溪蟹或蝲蛄而感染,囊蚴經消化液作用,幼蟲經腸壁進入腹腔,在腹腔及內臟間穿行,穿過隔肌入肺,在肺內發育成成蟲;成蟲由腹腔或胸腔直接穿入后縱隔,沿大血管上行,經頸動脈管入破裂孔進入顱中窩。蟲體在腦內移行可直接引起腦組織的損害,蟲體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及蟲卵可導致明顯的炎症反應。
● 本病可先出現咳嗽、咳鐵鏽色痰等肺部癥狀,而後出現腦部癥狀。腦部癥狀包括如下表現:
● 腦組織刺激性癥狀:各種類型的癲癇發作,其中以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單純部分性發作常見。
● 炎性反應癥狀:發熱、畏寒、頭痛、腦膜刺激征。
● 腦組織破壞性癥狀:偏癱、偏盲、感覺障礙、精神癥狀等。
● 顱內壓增高癥狀:頭痛、嘔吐、視物模糊、視乳頭水腫,嚴重者發生腦疝。
● 確診腦型肺吸蟲病還需行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
● 急性期腦脊液檢查可見多形核細胞增多,慢性期以淋巴細胞增多為主;蛋白質和球蛋白增高,糖降低。
● 血常規示可有貧血、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 血沉增快和血-球蛋白升高。
● CT可見腦室擴大和鈣化的腫塊。
● 痰液和糞便中查到蟲卵、肺吸蟲補體結合試驗和皮膚試驗陽性有助於診斷。
● 醫生根據病史、癥狀及檢查結果來診斷腦型肺吸蟲病。
● 診斷主要依據:
● 在疫區有食用河蟹或飲生水史;
● 有顱內壓增高的癥狀和體征;
● 肺吸蟲補體結合試驗或皮內試驗陽性;
● 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腦脊液中可檢出嗜酸性粒細胞;
● 影像學可發現肺吸蟲囊腫或鈣化灶。
● 一些疾病也可能出現發熱、頭痛、嘔吐、部分性及全身性癲癇發作、偏癱、失語、共濟失調、視覺障礙、視乳頭水腫、精神癥狀和痴獃等癥狀。容易與腦型肺吸蟲病相混淆,這些疾病包括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膿腫、結核性腦膜炎、腦腫瘤、腦囊蟲病及原發性癲癇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進行詳細檢查,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 腦型肺吸蟲病的治療包括病原治療和手術治療。
● 病原治療
● ● 急性和亞急性腦膜腦炎患者可用吡喹酮或硫雙二氯酚治療。
● 手術治療
● ● 有明顯壓迫癥狀,且病變不屬於萎縮型者可採用手術治療。手術可採用減壓術。當病灶局限、形成膿腫或囊腫時也可切除病灶,術中應盡量去除成蟲阻止更多的神經組織受損。若病灶與脊髓有粘連時以不損傷脊髓為原則。
● 腦型肺吸蟲病可能併發顱內壓增高、癲癇等。
● 在早期進展過程中,病死率可達5%~10%;晚期慢性肉芽腫形成則預后較好。
● 在流行區加強衛生宣教,不飲生溪水,不食生的或半生的溪蟹和蜊蛄。改變吃醉蟹、腌蟹的習慣。
● 積極治療病人與感染的家畜,並對糞便加強管理,避免蟲卵隨雨水沖入溪流。
● [1] 賈建平,陳生弟。神經病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王偉,楊明山。神經科急症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