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狹窄

幽門狹窄

幽門狹窄是胃幽門部位因先天性幽門肥厚或潰瘍、癌瘤,致食物和胃液通過障礙的疾病。良性幽門狹窄常由消化性潰瘍引起,惡性狹窄最常見於胰腺癌。幽門狹窄會出現嘔吐、胃瀦留、腹痛、水電解質紊亂等表現。幽門狹窄一經確診應禁食、胃腸減壓。根據自身情況及病因決定內科還是外科治療。幽門狹窄嚴重者可因水電解質紊亂而出現肌無力、心律失常乃至昏迷,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死亡。良性者經外科手術解除后,多數可獲得滿意效果。惡性者預后與原發疾病程度有關。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兒科、胃腸外科、普通外科。

病因


● 良性狹窄:最常見於消化性潰瘍,尤其是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其他良性梗阻原因包括胃及十二指腸球部的息肉、結核或克羅恩病、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先天性幽門前瓣膜、胰腺假性囊腫、異位胰腺、胃石症、腐蝕性狹窄、手術后狹窄等。
● 惡性狹窄:最常見於胰腺癌。其他原因包括壺腹部腫瘤、膽管癌、胃癌及胃出口處轉移癌等。

癥狀


● 嘔吐:是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日夜均可發生,狹窄程度愈重,嘔吐量愈大,次數愈多。嘔吐物含有宿食,有酸腐味,但一般無膽汁。
● 胃瀦留:不完全性幽門狹窄常表現出典型的胃瀦留癥狀,包括上腹飽脹不適、噯氣、食慾減退等。
● 營養障礙:若病情慢性化可出現營養障礙,包括體重減輕、貧血及低蛋白血症。
● 腹痛:多由原發疾病引起,如消化性潰瘍、胰腺癌等。隨胃瀦留加重,可出現瀰漫性上腹部脹痛,嘔吐後上腹脹痛可獲暫時緩解。
● 水電解質失衡:源於長期不能正常進食,頻繁嘔吐。臨床表現有脫水、口渴、少尿、手足麻、四肢搐搦等,可伴低鉀綜合征如肌無力、心律失常甚至昏迷。

檢查


實驗室檢查

● 血清電解質檢查及血氣分析可見低鉀低氯性鹼中毒。尿素氮可高於正常。
● 血常規等檢查可見因營養障礙所致輕度貧血及低蛋白血症。若嚴重貧血,糞便隱血試驗陽性應考慮惡性潰瘍的可能。
● 良性潰瘍胃液酸度較高,若胃液酸度較低,應進一步做脫落細胞學檢查或胃鏡活檢排除腫瘤。

鹽水負荷試驗

● 抽盡胃液后,注入生理鹽水750ml,30分鐘后再抽出胃內鹽水,若達400ml以上,可診斷幽門梗阻。

影像學檢查

● 腹部X線平片
● ● 可見脹大的胃泡。若為痙攣等因素所致,可在觀察過程中見到幽門鬆弛時胃內容物暫時排出現象。水腫、瘢痕攣縮或粘連等因素所致幽門梗阻,則難以觀察到幽門鬆弛現象。此外,觀察到潰瘍龕影或十二指腸壺腹部變形,對鑒別良、惡性梗阻也有一定意義。成人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鋇餐檢查可見幽門管細小而外形光滑,十二指腸球底部有凹形陰影。
● 超聲及CT檢查
● ● 可明確幽門、十二指腸壺腹部及周圍胰、肝、膽情況,對癌性梗阻有診斷意義。
● 內鏡檢查
● ● 可確診狹窄,明確狹窄病因。可觀察到幽門痙攣、黏膜水腫或脫垂及瘢痕性狹窄等變化,以及潰瘍大小、位置與形態。對可疑惡性者,通過活體組織檢查可確診。

診斷


● 此症根據病史、典型癥狀及X線和胃鏡等檢查結果診斷。但應明確狹窄原因。
● 有潰瘍、手術等病史。
● 嘔吐、胃瀦留等臨床表現。
● 腹部X線平片:可見脹大的胃泡;內鏡檢查觀察到幽門痙攣、黏膜水腫或脫垂及瘢痕性狹窄等變化。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十二指腸腫瘤、環狀胰腺、十二指腸淤滯症等疾病相鑒別。
● 醫生根據病史、典型癥狀及X線和胃鏡等檢查結果診斷及鑒別診斷。

治療


● 一經確診均應禁食、胃腸減壓。
● 內科治療:糾正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可立即給予生理鹽水靜脈滴注,尿量增加後補鉀。營養狀況較差者尚應補充足夠的熱量。病情較重且營養狀況很差者應給予全胃腸外營養。
● 外科治療:經短期內科治療無效,或診斷為惡性狹窄者,需外科手術治療。

危害


● 嚴重者可出現心律失常乃至昏迷。

預后


● 良性者經外科手術解除后,多數可獲得滿意效果。惡性病變預后與原發疾病程度有關。

預防


● 積極治療原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