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傳統的結果 展開

傳統

漢語詞語

傳統,世代相傳、從歷史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風俗、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等。對人們的社會行為有無形的影響和控制作用。傳統是歷史發展繼承性的表現,在有階級的社會裡,傳統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積極的傳統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保守和落後的傳統對社會的進步和變革起阻礙作用。

詞語概念


引證解釋

1、謂帝業、學說等世代相傳。
《後漢書·東夷傳·倭》:“自 武帝 滅 朝鮮,使驛通於 漢 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
南朝 梁 沉約《立太子恩詔》:“守器傳統,於斯為重。”
明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儒主傳統翼教,而碩士名賢之訓附之。”
2、世代相傳的具有特點的風俗、道德、思想、作風、藝術、制度等社會因素。
孫犁《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一)》:“從 莊子 到 柳宗元,我以為是 中國 散文的非常重要的傳統。”
3、指世代相傳的,舊有的。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這些作品的主題全是反抗傳統的道德,提倡女性的獨立的。”
傳統-門神
傳統-門神

基本含義


基本精神

漢族傳統服飾
漢族傳統服飾
中國傳統美德
中國傳統美德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於《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係、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根據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的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複雜整體”。其核心是作為精神產品的各種知識,其本質是傳播。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客觀歧義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尚不能得出定論,除了多維視野的原因外,還有語言學角度的客觀歧義。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開個玩笑,一個男人站街角,呸一口唾沫飛出去,就是一個文化現象了。如果是兩個女人,一個哼一聲兒,一個呸一聲兒,這文化就複雜多了。文化的廣義性,導致研究文化的人,常常有狗啃刺蝟難下嘴的尷尬。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洛威爾說:我被託付一件困難的工作,就是談文化。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東西比文化更難捉磨。我們不能分析它,因為它的成分無窮無盡,我們不能敘述它,因為它沒有固定形狀。我們想用文字範圍它的意義,這正象要把空氣抓在手裡似的。當我們去尋找文化時,除了不在我們手裡之外,它無所不在。呼呼,講到這裡,同學們就會發現,這傢伙抄襲我們的道家始祖,試看老子原話: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物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用不著翻譯,大家就能看出來,洛威爾抄襲老子,僅把名稱換了一下,老子談的是道,後者改成文化了。這裡開個玩笑啊。

狹義解釋

狹義上講,文化僅指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在此基礎上,又根據視角的不同,對文化結構進一步分類
首先,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
其次,從空間角度講,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
其三,從社會層面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姜義華先生分之為規範性文化,非規範性文化,半規範性文化。這種分法比較新穎,所以著重介紹一下。所謂的規範性文化,姜先生認為是以儒家經典為經,以歷代官修史志為緯,在長期流遷演化
中廣泛吸收了道,法,陰陽,縱橫,玄,佛諸家學說而形成的經史文化,是中國小農社會的具有最高權威的規範性文化。與此相應的,則是普遍存在於一般民眾中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與人的種種關係,風俗,習慣,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潛在意識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規範性文化。除去這兩種文化之外,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半規範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對經史文化呈半遊離狀態的各種文化教育,宗教娛樂活動,比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遊記》等俗文化代表作。當然了,我覺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才有效)。
其四,從社會功用上,分為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
其五,從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上,又可分為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
其六,從經濟形態方面,又有牧獵文化,漁鹽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之分。還有人在其中搞著色,黃色文化,藍色文化什麼的。

表現形式


諸子百家

【傳統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
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民間習俗、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
【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義、鋤頭。
【皇宮官府】:宮廷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仁、義、禮、智、信;《中庸》)
道家(老子、莊子;道德,無為、逍遙)
墨家(墨子、《墨子》、兼愛)
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
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縱橫家(鬼谷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雜家(呂不韋)
農家(《呂氏春秋》)
兵家
醫家

藝術

【琴】:笙、笛子、二胡、古箏、簫、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
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
【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鐘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歌、賦、《詩經》 、《三十六計》、《孫子兵法》、四大名著。
【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祭祖)、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敬老)、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正旦、元旦、元日)為代表。
【中國戲劇】:崑曲、湘劇、粵劇、徽劇、漢劇、京劇、皮影戲、越劇、川劇、黃梅戲;崑曲臉譜、湘劇臉譜、川劇臉譜、京戲臉譜。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
【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民間

【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繡等)、中國結、泥人麵塑、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內家外家,太極八卦
【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舞獅。
【衣冠服飾】:漢服、深衣、襦裙、唐裝(盤領袍)、唐巾(襆頭)、直裰(道袍)、舄、雲端履、千層底、繡花鞋、老虎頭鞋、維服、俄服、哈服、京服、朝鮮服、藏服、苗服、銀飾(苗族)、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鳳冠、絲綢。

其他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斗蛐蛐、鯉魚;
【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
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川、粵、閩、蘇、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傳說神話】: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飛天、夸父逐日……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民族精神

總述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繫的方面
1.理性精神
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慾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
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鬥爭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鬥爭。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
3.求實精神
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現。
4.應變精神
(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中國傳統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人文主義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係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於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見龐朴:《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年1月6日。)

傳統與科學

傳統
傳統
人們曾普遍認為,科學的價值在於改變生活。因此,科學也就意味著對傳統的修正。然而,隨著生物學觀念的深入,人類學家開始把對物種習性的尊重引入到對人類傳統的尊重。科學與傳統的關係發生了變化。人們普遍開始注意到,科學應該幫助我們正確理解傳統,而不是肆意破壞傳統。《大家健康》2009年第6期的一篇文章反應了這一新的觀念變化:中華民族傳統的生存方式導致了人種的適應性進化,短時間內完全執行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已經出現了大量的不適應人群,由此引發行為方式疾病流行。復興中華文化的意義之一是重新獲得中華民族的生存信心。中華民族的那些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應該因為隨時可能出現的醫學猜想而放棄。這樣才有可能尊重古代中醫學者關於消渴病的研究成果。消渴理論是針對高消耗疾病而提出的中醫理論;而糖尿病理論是針對尿糖、血糖與合成激素提出的理論。而這一差別所導致的不同結果關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依據聶文濤醫生觀察到的穀物保護曲線③,以及對糖尿病分型理論的分析,吉林省對《碳水化合物控制對糖尿病患兒健康的影響研究》項目給予了財政支持。而在這項科研進行之前,一些糖尿病患兒已經獲得了救助。聶文濤醫生認為,中醫學傳統下的特殊食物組合技術(傳統稱為食餌)不能用現代營養學進行理解。實際上,這種食餌技術是特殊的食物訓練。桑黃子片就是由桑葉、黃精、山楂、葛根等食品經過有機組合製成的食品。桑黃子片的意義在於調動起人體的特殊工作方式。穀物保護理論是基於中醫學數千年的實踐,主張對消渴病人放開穀物而不再作任何限制,穀物在食物中的總比例在60%左右,以避免人體出現高分解應激。同時,在運動指導上也吸收了美國行為研究成果,把提高骨骼肌緊張度作為運動目標。當把這種疾病看成是消渴的時候,解決路徑就成為避免高消耗應激,於是這就是可以痊癒的疾病。當把這種疾病看成是糖尿病的時候,解決路徑就成為提高合成速度或阻止碳水化合物吸收,於是這就成為終生疾病。顯然,消渴理論與糖尿病理論有著很大的區別。在判定理論正誤時候,科學發展觀強調了科學原則的地位。也就是在比較中醫學消渴理論與現代糖尿病理論的時候,不要因為現代醫學理論有著西方文化背景而直接確認其不可超越。換句話說,當中醫學實踐與現代醫學猜想發生衝突的時候,仍然要相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不僅僅是要從中醫學消渴理論中汲取營養,而是要依據消渴理論下的成功經驗來幫助那些Ⅰ型糖尿病患兒。這是醫學存在的基本意義,也是最基本的人道。提倡科學發展觀的目的,就是要把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⑤。離開人民健康,醫學科學無從談起。

美術名詞


傳統與發展

傳統
傳統
這一主題,在傳統文化領域爭論熱烈。下面這篇光明日報的文章可見一斑:傳統與發展互動相促——再論中國畫的發展
在“85美術新潮”沉寂后,漸漸泛起“筆墨中心主義”、“筆墨至上論”和“回到傳統主義”的一邊倒狀況,其實質即是恢復以傳統為鑒的價值標準。這種狀況與改革開放的大格局是相悖的。本來新時期思想解放的直接成果是畫家對藝術的選擇有了自主性,價值取向有了多元共生的局面,畫家的文化心態也從單一走向多種形態,再也不能用一種模式標準來框定一切了。

畫家的四種心態

畫家的心態,大體上可分為四種類型,即傳統文化心態型;自我文化心態型;社會文化心態型;人類文化心態型等,各自在不同層面上確定價值取向,進行各自的文化追求。
傳統文化心態型以確立中國畫的原生形態和筆墨規範為己任,在傳統文化中尋找精神復歸,其目標是推動中國藝術與西方現代派抗衡,流露出很深的復古意識。
自我文化心態型則相反,他們在對中西文化進行比較反思后,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優劣,把藝術家的精神風範定位在自我價值的最終體現和完成上,並不在意傳統筆墨的失落,而著眼於中國畫從過去走向未來,建構中國畫的新時代特徵,有獨來篤行,大刀闊斧地改造中國畫的態勢。
社會心態型的畫家則痛感於中國畫中漢唐雄魂的失落,不滿於中國畫長期滯留在田園牧歌中討生活,缺少金聲玉振的青銅力度,起而大聲疾呼民族大靈魂,有較強的文化使命感。
人類文化心態型則呼籲拓寬視野和思維空間,以吞吐百家的姿態融匯中西,優勢互補,著眼點是藝術轉型,從深層次揭示東方民族的文化精神,而不是從淺表去模仿古人,他們要以新的文化風采與國際對話。我覺得新時期的最大收穫,是出現了在競爭中各行其是的良性的生態環境,和多元共生的藝術結構。承認這個事實,對推進中國文化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文化轉型期

傳統
傳統
在文化轉型期,本應以不同的價值取向來確定多元的價值標準,否則就不能反映發展的現狀。但傳統主義的種種輿論單是以筆墨為尺度,大有獨尊筆墨、廢黜百家的態勢。所謂筆墨中心,就是抵抗中西融匯和藝術革新的一道防線。甚至有的學者對林風眠的用筆也有微詞,對20世紀藝術變革發展的大格局帶有糾偏的口氣。一時間特別看好“四王”,厚古薄今變得很時尚。針對輿論一邊倒的狀況,吳冠中先生髮表了《筆墨等於零》的文章,單從字面上看,似乎有懈可擊,實質上是對定於一尊的價值標準的反撥。比如現代美的形態在於個性和風格,事實上已超越於筆墨。比如情態結構,貴在筆墨所至,情之所鍾,要的是筆中情,情中筆,追求的是情真意切,其價值在於情態美、情趣美、神韻美,不刻意於“骨法用筆”,審視的重點在於筆墨情態化。再比如現代繪畫要強調的是把形式結構美提到中心位置,點線塊面組織的結構美,水墨色彩互動照應的形式美,以及力度結構產生的張力美等等。如果離開筆墨當隨的時代,離開對藝術品本體的生命活力的表現而抽象談論筆墨,當然可說是等於零。這句話的底層是對傳統主義的反撥。這一次的大討論,其深層根源並未離開“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的老話題。本世紀即將結束,回顧與梳理百年來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對將來是有參考價值的。正因為有了兩種聲音在辯論,藝術上有兩翼並進、兩翼競爭、相互滲透的格局,才有了巨大的收穫。我的觀點是傳統與現代溝通,東方與西方融匯,是本世紀最基本的成功經驗,它們既矛盾又互相依存。對傳統不可斷裂,對發展不可藐視,繼承與發展要保持平衡度,傳統與現代互動相促,並存競進,對發展中國繪畫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