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紅斑

傳染性紅斑

傳染性紅斑是由細小病毒B19感染所致的傳染性皮膚病。傳染性紅斑好發於晚冬和早春,5~12歲兒童常見,潛伏期約4~14天。傳染性紅斑是由細小病毒B19感染所致,經呼吸道傳染。一般認為,機體對病毒感染髮生細胞免疫反應,產生抗體,抗原抗體複合物沉積在皮膚和關節導致本病。少數患者有頭痛、咽痛、流涕、低熱等前驅癥狀。典型臨床表現為面頰部出現瀰漫性、水腫性蝶形紅斑,境界清楚,上無鱗屑。臨床表現分為3個階段。本病使用藥物對症治療,治療效果良好,皮疹持續數周可消退。約10%的兒童和50%的成人患者可發生多發性關節炎,有溶血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該病毒后可併發再生障礙性貧血。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感染科

病因


● 患者被細小病毒感染,引起傳染性紅斑。

傳染源

● 患病兒童,出現咽喉疼痛或類似感冒癥狀時具有傳染性。
● 對於兒童患病期間,以隔離為宜,至皮疹完全消退為止。

高發人群

● 兒童。
● 免疫力低下者。

傳播方式

● 呼吸道飛沫傳播。

癥狀


● 傳染性紅斑的癥狀不明顯,部分患者可有頭痛、咽痛、流涕、低熱等前驅癥狀,
● 典型表現為面頰部出現瀰漫性、水腫性蝶形紅斑,境界清楚,上無鱗屑。(圖1、圖2)。本病有3個發展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

● 突然發疹,面頰部出現瀰漫性、水腫性蝶形紅斑,邊界清楚,上無鱗屑。口周、鼻部、眼瞼、下頜部通常不受累。一般無自覺癥狀或有輕度灼熱感。經1~4天,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

● 四肢近端、臀部和軀幹出現散在的紅斑和丘疹,呈網狀或花邊狀。皮疹持續4~5天,進入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

● 按出疹順序自面部開始逐漸消退,從中央部分先消退,成為紅色環狀損害,消退後不脫屑,也不留痕迹。

檢查


● 傳染性紅斑的診斷需要進行各項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
● ● 常規檢查,輔助鑒別診斷及用藥。
● 病原學檢查
● ● 聚合酶鏈反應檢測血液中細小病毒B19核糖核酸,陽性者可以確診,但在發疹后陽性率低。
● 血清學檢查
● ●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細小病毒B19特異性抗體,陽性者支持診斷。

診斷


● 醫生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及相關實驗室檢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 常見於兒童,面頰部有蝶形水腫性紅斑,界限清楚。
● 全身癥狀輕微。
● 冬春季多見。
● 早期聚合酶鏈反應可檢測到細小病毒B19核糖核酸。
● 血清細小病毒B19特異性抗體陽性。

鑒別診斷


● 少數患者存在頭痛、咽痛、流涕、低熱等前驅癥狀,隨後面頰部出現瀰漫性、水腫性蝶形紅斑,境界清楚,上無鱗屑等典型表現。但有多種疾病存在相似表現,建議患者出現上述表現及時到醫院就診。
● 傳染性紅斑需與麻疹、風疹、猩紅熱和幼兒急疹等疾病鑒別。

治療


● 傳染性紅斑主要用藥物進行對症治療。
● 有發熱者可給予口服退熱葯布洛芬。
● 瘙癢明顯者可口服抗組胺葯,局部可外擦爐甘石洗劑以安撫止癢。
● 合併關節炎者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葯有效。
● 患兒應隔離至皮疹完全消退。

危害


● 部分患者有頭痛、咽痛、流涕、低熱等前驅癥狀,可帶來身體不適。
● 紅斑影響外貌、美觀。
● 可影響睡眠。
● 懷孕前三個月的孕婦感染此病,可能導致流產。
● 部分患者可發生多發性關節炎、關節腫脹、溶血性貧血等併發症。
● 有傳染性,容易累及身邊的人。

預后


● 治療效果良好,皮疹持續數周可消退。

預防


● 避免接觸有傳染性紅斑的患者。
● 個人和周邊環境的日常衛生要保持好。
● 對於兒童患病期間,以隔離為宜,至皮疹完全消退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