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市下層文化
皂市下層文化
皂市下層文化由彭頭山文化發展演變而來。
目錄
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因湖南省石門縣皂市遺址下層遺存而得名,主要分佈於洞庭湖周圍,包括湘、資、沅、澧四水的中下游地區。陶器以夾炭陶為主,另有夾砂陶、泥質紅陶、泥質黑陶、白衣陶和白陶。陶器多為圜底器、圈足器和平底器,不見三足器。器形有高領罐、圈足盤、亞腰雙耳釜,以及盆、缽、杯、器蓋和器座等,其中以高領罐和圈足盤數量最多。紋飾有繩紋、刻劃紋、戳印紋、鏤刻紋、壓印紋等。石器有打制和磨製兩種,打制石器分大型打制石器和細小燧石器兩種,磨製石器有斧、錛、鑿、)f、網墜、石環數種。建築為地面式,在居住面下鋪墊紅燒土防潮。經濟除原始的稻作農業外,也從事漁獵和採集。文化分期有兩期、三期和四期說,年代為距今8 000~7 000年。一般認為皂市下層文化是由彭頭山文化發展演變而來,后又演變為湯家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