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店村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二十里店鎮下轄村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蔡姓兄弟二人在此開設兩個店,后各發展成村,統稱店上集。本村居北,故稱后店村。清康熙年間(1662-1772年),因本村東距東村20華里,西距茂梓集20華里,遂改稱二十里后店,后簡稱后店。一說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孫姓來此地定居,因地處七樹山前,故命名七樹山前村。隨後又有於、孟、李、黃、修、蔡、王、朱、劉、鞠、崔、叢、包、張等姓從外地陸續遷來定居。后因東距東村20華里,西距茂梓集20華里,且村裡店鋪多,生意興隆,易名為二十里店。解放前夕,分為前店、后店兩個行政村。建國后,又有楊、潘、安3姓自外地遷來定居,1994年前,與前店村同為二十里店鄉駐地。

后店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1°05′,北緯36°43′,坐落於著名的龍山腳下。東與祁家莊為鄰,西傍里店水庫,南與前店村相連,北與竇疃接壤,隸屬二十里店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9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土豆、地瓜、高粱、花生、蔬菜、蘋果、桑樹等。2002年,全村有356戶,1000人。有孫、於、孟、李、黃、修、蔡、王、朱、劉、鞠、崔、叢、包、張、楊、潘、安等18姓,均為漢族,其中黃姓和修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前、后店兩村的學生在本村村西家廟裡讀書。1974年,村建新校舍27間,后劃歸二十里店聯中。 1978年,又建小學校舍27間,有教職工6人,學生120名。后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逐年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5人,其中博士生1名。本村的秧歌屬“海陽大秧歌”高蹺流派,全市聞名。村十分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專家來村講課,派人到壽光等地參觀學習。人民生活建國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100公斤左右,生活極為貧苦。建國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人均糧食500公斤,人均存款2000元;有彩電240台、黑白電視100台,電冰箱50台,洗衣機20台,摩托車100輛,電話180部,手機20部。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建房無規劃,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建國后,街道、住房開始統一規劃。先後整修街道、連村路10多條,村中心街道12米寬。2002年,村民住房全是瓦房,人均居住面積20平方米。集體福利自1985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5年,集體投資5萬元,全村安裝了自來水。 2002年,本村的衛生所,仍為集體所有,服務於全體村民。輕病不用住院,在家即可治療。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8月,經王祝貴介紹,孫方甫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9月,又發展修占、李風禹等人入黨,同年成立黨支部,修占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裡成立了青年抗日先鋒隊,組織民兵站崗放哨,對日軍進行反掃蕩。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100餘人隨軍參加了萬第討伐趙保原的戰鬥。1949年12月,村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30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38名。成立黨支部以來,先後有修占、修貴芝、修繼池、孫孟德、黃金遠、修欽、孫守平、修臣、修善國、修京國、李學朴、張京珍擔任黨支部書記。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李風禹、孫方甫、李春關先後任村長。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蔡雲言、修佔先後任大隊長。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孫孟德任主任。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蔡雲言、孫守平先後任大隊長。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曾有孫守平、修京國、修善波、黃金路任主任,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1999年5月,修善波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4月,黃金路當選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