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牌坊
濟南市槐蔭區風景名勝
五里牌坊原名“孝女坊”,清嘉慶年間建。坐南向北,高約3米,寬約2米,全部用石料砌築。兩底座上豎立東西兩根石柱,上鐫刻“絹七尺於靈前至死不悔,隨雙親於地下攜手同行”。石柱上端架兩層橫樑,中間刻“旌孝雙親”,橫樑上部為龍紋花卉頂罩。
目錄
據《濟南府志》、《續修歷城縣誌》記載:清嘉慶年間,有姓陳的姊妹二人,矢志不嫁,以養父母,在雙親相繼病逝后,雙雙縊死於其母棺側。官府感其節孝,在此立坊,因此地距城五里,故稱“五里牌坊”。遺址位於現五里牌坊北街6號院內。
一百年前的五里牌坊距城區較遠,此地原為一片亂墳崗子,大約在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才有一些貧苦人家來此搭棚棲身,隨後逐漸形成以棚戶為主的居民區。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將五里牌坊劃分為五里牌坊南街、五里牌坊西街、五里牌坊東街和五里牌坊北街四條街。
據當地一位老人介紹,五里牌坊過去叫“五女牌坊”,說的是這裡有一戶人家沒有男孩,只有五個閨女,由於家境貧寒,為了給父母養老送終,五個姑娘都沒有出嫁。她們死後,人們修了一座牌坊以志紀念,取名“五女牌坊”。後來被人們訛傳為“五里牌坊”。
實際上,“五女牌坊”的說法只是當地人的口耳相傳。據史料記載,五里牌坊原名“孝女坊”,清嘉慶年間修建,距今已有約200年歷史。牌坊坐東面西,高約3米有餘,寬約2米,全部用石料築成,兩底座上豎立兩根石柱,立柱上鐫刻“絹七尺於靈前至死不悔,隨雙親於地下攜手同行”聯語,坊額上刻有“旌孝雙親”字樣,坊額上部為龍紋花卉頂罩。
據《續修歷城縣誌》記載:嘉慶年間,濟南有了陳氏姊妹二人,姐姐叫陳志芳,妹妹叫陳信芳,住在濟南西門裡雙忠祠附近。她們的父親叫陳定九,夫婦倆沒有男孩。志芳、信芳為孝敬贍養年邁的父母,矢志不嫁。嘉慶六年,陳定九夫婦相繼病逝,姊妹兩人賣掉所有家產為父母殮葬,日夜哭聲不絕。有一天,鄰居一位老太太路過其門口,發現大門未啟,而且哭聲已絕,從窗縫一看,姊妹二人已雙雙縊死在父母靈柩旁,臉上仍帶著淚痕。街坊鄰居捐資將姊妹二人安葬。官府感其節孝,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在城西五里處修立了這座“孝女坊”,以示表彰。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因文化大革命“孝女坊”被毀壞。
五里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