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鹿港小鎮的結果 展開

鹿港小鎮

台灣中部西海岸小鎮

鹿港鎮位於台灣彰化縣,西靠台灣海峽,東與秀水鄉相鄰、南與福興鄉相鄰、北與線西鄉及和美鎮相鄰,面積達39.4625平方公里,人口8.6萬人,為彰化縣人口第4多的鄉鎮市。這座位於台灣中部西海岸的小鎮,曾有著顯赫的文化歷史。“一府二鹿三艋舺”是早期台灣漢文化鼎盛發展的標竿,分別指的是台南、鹿港和台北萬華,其中鹿港是當時文化與商業的港埠重鎮。

歷史沿革


鹿港位於台灣西海岸的中點。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港闊水深,因此自然成為一個繁榮的商業港口城市。與福建泉州晉江縣的蚶江正式設口對渡后,鹿港大量漢民湧入,商船雲集,店鋪櫛比。至道光末年的六十多年間,被稱為老鹿港的“黃金歲月”。在當時,鹿港是僅次於府城台南的全島第二大城,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語琅琅上口,迄今不墜。
當時鹿港設有八大商業組織,稱鹿港八郊,分別為:泉郊金長順、廈郊金振順、南郊金進益、郊金長興、油郊金洪福、糖郊金永興、布郊金振萬以及染郊金合順。
鹿港原本是河港,後來因為受到戰爭的影響,加上先天河砂淤積問題日漸嚴重,最後終成廢港。而台北的繁華相較於鹿港純樸的環境,親近的漁村風貌以及傳承下來的藝術文化,成為了遠在外地工作的鹿僑心中永遠淡淡的哀愁與懷念。
后因港口的泥沙淤積、縱貫線鐵路未經過,此後鹿港迅速沒落。人民出外謀生,人稱鹿僑。但沒落反而意外保留更多古老建築,舊城區也比日後一再進行都市改正的台南市或台北市完整。
如今的鹿港,密集的寺廟古迹和傳統建築,足堪印證當年的盛況,而在港口和市街結構上,也保有大陸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風味,有著“繁華猶似小泉州”的美名。

文化習俗


• 除夕祈福點燈
• 財神繞境
• 天公生
• 元宵迎龍陣
• 土地公生
• 三月瘋媽祖
• 四月瘋王爺
• 龍王祭
• 七娘媽生
• 中元普渡

鹿港旅遊


歷史古迹

• 鹿港古迹保存區(鹿港老街)-10.57 公頃
• 鹿港龍山寺(1653年):金門巷 81 號
• 鹿港興安宮(1684年):中山路 89 號
• 鹿港天后宮(1725年):中山路 430 號
• 鹿港三山國王廟(1737年):客家人的信仰中心,中山路 276 號
• 鹿港城隍廟(1754年):中山路 366 號
• 文武廟、文開書院(1812年):文祠與武廟,青雲路 2 號
• 鹿港地藏王廟(1815年):力行街 2 號
• 南靖宮(1783年):埔頭街74號
• 金門館(1787年):金門人聚集的行館,金門街 54 號
• 新祖宮(1788年):埔頭街96號
• 日茂行(1816年):泉州二街65號
• 鹿港鳳山寺(1822年):德興街 26 號
• 丁家古厝(1825年):中山路130、132、134號
• 鹿港公會堂(1928年):埔頭街72號
• 隘門(1930年):後車巷47號前

歷史建築

縣定歷史建築
• 元昌行、十宜樓、鹿港街長宿舍、玉珍齋、友鹿軒、海埔警察官吏派出所、施進益古厝、敬義園敬紀念碑、蔡氏宗祠、鶴棲別墅。
著名歷史建築
• 北頭土地祠、意和行、泉郊會館、九曲巷、半邊井、意樓、楊橋公園、鹿港民俗文物館(鹿港辜家舊居)、摸乳巷(又稱君子巷)、瓮牆(早期回台灣的船隻用來壓船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