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鎮之主

2005年凱瑟琳·哈德威克執導的電影

《狗鎮之主》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出品的運動劇情電影,由凱瑟琳·哈德威克執導,埃米爾·赫斯基、約翰·羅賓遜、希斯·萊傑聯合主演。該片於2005年6月3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自稱為“西風少年”的酷愛衝浪的男孩們希望成為職業衝浪選手的夢想的故事。

《狗鎮之主》獲得2005年第7屆青少年選擇獎最佳動作冒險電影提名。

劇情簡介


狗鎮之主
狗鎮之主
加州,威尼斯海灘,狗鎮,粗獷乾燥的街頭,對於20世紀70年代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來說,這是再熟悉不過的日常景緻,由於遭遇史上最嚴重的乾旱,公園中所有的泳池變成了旱池,但正是這些枯涸的泳池為一群酷愛衝浪的男孩們帶來了靈感,讓衝浪的技術進化到泳池壁上,給滑板加上了更為安全可靠的聚氨酯滑輪,從此極限運動的重要組成項目——U台滑板誕生了,男孩們自稱為“西風少年”從撲天的巨浪到廢棄的碼頭再到城市中的水泥荒地,他們成為職業衝浪選手的夢想也漸變為職業滑板選手的夢想,但唯一未變的卻是蔑視危險與死亡的態度,生活的貧苦磨礪出他們堅韌的生存態度,小小的聚氨酯滑輪漸漸涌動成為一波自由隨意地運動美學,傳統的滑冰選手不知該如何去理解他們,但女孩們尖叫聲卻毫不吝嗇地獻與了他們,嗅覺靈敏的開發商蜂擁而至,少年玩伴之間的消遣搖身成為了取之不盡的商業資源。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員角色
埃米爾·赫斯基Jay
約翰·羅賓遜Stacy
希斯·萊傑Skip
維克多·羅塞克Tony Alva
邁克爾·安格拉諾Sid
約翰尼·諾克斯維爾Topper Burks
瑞貝卡·德·莫妮Philaine
妮基·瑞德Kathy Alva
馬克·庫柏Donnie's Friend
勞拉·萊姆希Gabrielle

職員表

製作人大衛·芬奇、Beanie Barnes、喬瑟夫·德雷克 、Kareem Elseify、Canada Johanna Gordon、阿特·林森、John Linson、Ginger Sledge、約翰·林森
導演凱瑟琳·哈德威克
編劇斯泰西·佩拉塔
攝影艾略特·戴維斯
配樂馬克·馬瑟斯鮑夫
剪輯Nancy Richardson
選角導演維多利亞·托馬斯
藝術指導克里斯·戈拉克
美術設計Seth Reed
服裝設計辛迪·伊萬斯
視覺特效Gray Marshall
布景師Gene Serdena
演職員表資料來源

獲得榮譽


時間屆集獎項獲獎方類型
2005年8月14日第7屆青少年選擇獎最佳動作冒險男演員希斯·萊傑提名 
最佳動作冒險電影《狗鎮之主》
最佳突破電影男星埃米爾·赫斯基
最佳突破電影男星維克多·羅塞克
最佳電影混球約翰尼·諾克斯維爾

幕後製作


再現70年代運動場景的權威性是影片拍攝的關鍵,斯特西?佩拉塔等原西風隊成員受聘成為了影片的技術顧問,為了保持故事的真實性和時代感,托尼?阿爾瓦負責為片中角色設計特技動作,他不僅要教授演員們如何玩滑板,更重要的是還得教會他們如何以“西風少年”的風格去玩。
當年的托尼?阿爾瓦是西風隊中崛起最快的明星,傑?亞當斯則被譽為“U台霸主,最天才的滑板選手”,所以為這兩位當年的風雲人物選擇適合的演員去詮釋著實讓導演思度了一番,最終,憑藉《少年維特的成長》脫穎而出的維克托?拉蘇克、《鄰家女優》的主演埃米爾?赫斯基成為了兩位主人公的新時代詮釋者,其中赫斯基還專門趕往夏威夷拜訪了為堅持業餘叛逆的街頭精神而拒絕成為職業化運動員而最終隱退的傑?亞當斯。“把我們的技術風格與他人做比較,簡直就是拿汽車去和馬車做比較”是斯特西?佩拉塔在1982年放出的豪言,對於此類的狂人,主演過《大象》一片的約翰?羅賓遜拿捏其不羈的性感與幽默倒是頗為順手。而憑藉《愛國者》、《騎士傳奇》等影片在好萊塢成功出位的希斯?萊吉爾能夠參演本片則完全是受紀錄片《狗鎮少年》的感召所致,來自澳洲的他就是在衝浪板上長大的,他的第一塊滑板就是“鮑威爾-佩拉塔”牌的,後來他每年還保持著衝浪2-3回的習慣。
如何再現自然而未經規劃的上世紀70年代的海灘景象興隆,但當年的威尼斯海灘就像是一片無主之地,是一個除了孩子和自尋短見的人都不會待見的地方,最終,劇組在聖佩德羅找到了一片未被“星巴克”化的海灘,再塑了當年的威尼斯海灘。在工作人員的努力下,西風隊的大本營——太平洋公園、出售衝浪用品的“西風”商店、可以盡飆技藝的長50英尺、寬25英尺、深10英尺的U台“狗碗”都恢復了當年的模樣。僅僅56個工作日,影片的拍攝工作在南加州全部完成。
在拍攝一個動作場景時,凱瑟琳·哈德威克從U台上失足跌下,昏厥了2分鐘之久,嚇得大部分的演員與劇組成員驚惶失措地認為她已經死亡。當哈德威克蘇醒后,在場的職業滑板選手卻聳了聳頭,調侃說道:“現在你終於體會到了滑板的滋味了,歡迎加入俱樂部。”

影片評價


點評:尋找出軌的可能
因為本片直接衍生於滑板運動紀錄片《狗鎮男孩》、想當然地秉承了其紀實風格、將上世紀70年代的那群運動文化明星的叛逆始末忠實地搬上了銀幕,所以上映后諸多的媒體亦對此詬病不已。
認為導演凱瑟琳·哈德威克手中操控的預算雖然從《芳齡十三》時的150萬一躍為現今的2500萬,但在敘述故事的能力上卻沒絲毫的長進。
紀錄片難道還需要再次翻拍?既然製片方對於影片的定位在於“像《美國風情畫》、《開放的美國學府》等片一樣都是關於青春文化的啟蒙”,那麼在題材的選擇與表現上,也應該向那塊衝出軌道的滑板學習一下,多去尋找一些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