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城隍的結果 展開

城隍

守護城池之神

城隍,道徠教中守護城池之神。城隍信仰在南北朝時期興起,至明清時期,漸由守護神演變成與人間政府所派遣的“陽官”對應的“陰官”,專責這一地區的大小陰間事務。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是殉國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

信仰


中國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來築城牆,城牆的四周都挖有護城的塹壕,有水的稱池,沒水的稱隍,所以這種護城的壕溝就叫“隍”。城隍本指護城河,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
據史書記載,城隍信仰在南北朝時期已經興起,梁武陵王時,某地鄉民在籌祭城隍時,突然間竄出一條紅色的蛇,繞著牲牛不去。由這段記載可知梁時祭祀城隍在中國南方已是件極為尋常之事。及至隋唐一統天下,初因祭祀城隍的習俗僅流行於江南一帶,故於唐初尚未被列入祀典,但是中唐以後,各州郡相繼設立城隍祠,可見此時的城隍信仰已逐漸發展成全國性的信仰。當時張曲江曾有《祭洪州城隍文》,五代之際吳越王有重修《城隍神碑記》,南宋陸遊亦有《寧德縣城隍廟記》,由此可知,中唐以來都縣大多有祭祀城隍之活動。
及至明代,朱元璋於洪武二年正月“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當時的京都(南京應天府)的城隍神被封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汴、濠、鳩、和、滁等州朱元璋“龍興之地”的城隍亦被封為正一品王爵,其他府城隍則為“鑒察司民城隍威靈公”,被封為正二品,州城隍“鑒察司民城隍威靈侯”為正三品,縣城隍“鑒察司民城隍顯佑伯”為正四品。清代初年又加封北京、南京、西安、福州四地為“都城隍”,而後台灣的新竹城隍廟受光緒帝敕封,亦稱都城隍。所以自清代開始,民眾一般把城隍歸為下列幾類:都城隍(公爵,威靈公)掌管省;府城隍(侯爵,綏靖侯)掌管府;縣城隍(伯爵,顯佑伯)掌管縣。當然在一些特殊地點或特殊機構中也都存在著這四類以外的城隍。如蘇州除了府城隍之外,還有布政財帛司“城隍”廟、按察糾察司“城隍”廟、糧巡道城隍廟。長洲縣的城隍還兼“七省漕運都城隍”,即漕運總督的城隍;赤闌相王廟兼蘇州的江南織造城隍神。
中國的城隍信仰在歷代帝王的推崇下遍及中國各地,幾乎每個縣城都有一兩座建築雄偉堂皇的城隍廟,
總之,城隍神原是城鎮的守護神,後來漸由守護神演變成對應於人間政府所派遣的“陽官”的“陰官”,專責這一地區的大小陰間事務。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廟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能就任,請求城隍爺一起協助地方政治事務。北宋歐陽修所寫的祭城隍文中提到:“吏竭其力,神祐以靈,各供其職,無愧斯民”,顯示了當時官吏們對城隍的敬重和與城隍互相依賴的關係。

官職部屬


城隍下轄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將軍、范謝將軍、牛馬將軍、日夜遊神、枷鎖將軍等神。
其中城隍的僚佐為各司,而各司依各廟配置,並不相同,有三司(如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說,且各司名號也不盡相同,大部分以陰陽司為諸司之首。陰陽司是城隍爺的第一輔吏,協調諸司,監察諸案后,方陳報於城隍。

信仰對象


各地城隍一般多由歷史上的忠良賢達來擔任,如福建都城隍廟奉祀的是劉邦的御史大夫周苛,周因忠貞不屈,痛斥項羽,而被處烹刑。戰國時代的春申君黃歇,因連橫抗秦有功,即被奉祀為蘇州城隍。也有一些是對當地開化民智、提高民生有很大貢獻的國主或官員,如四川縉雲縣城隍就是縉雲縣首任知縣李陽冰,浙江紹興城隍廟供有功於民的龐玉大將,寧化城隍廟城隍為巫羅俊,廣州城隍爺是五代十國時的南漢國皇帝劉龑。也有“廉潔奉公,擁政愛民”的“清官”,如杭州城隍周新,明成祖即位時,任之為監察御史,多所彈劾,貴戚震懼,當時被視為冷麵寒鐵,曾任浙江按察史。北京地區是明朝一代忠良楊繼盛,安徽青陽城隍廟是清官海瑞等等。
由此,大多城隍廟裡掛有“綱紀嚴明”、“浩然正氣”、“護國庇民”、“我處無私”、“節義文章”、“發揚正氣”等匾額,還有“作事姦邪任爾焚香無益,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善惡到頭終有報,是非結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無愧,惡過吾門膽自寒”等楹聯。這些匾額與楹聯的核心是歌頌城隍爺的功和德,勸人行善不作惡。

國內著名


上海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陳化成。
東南三大城隍:蘇州城隍春申君黃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
徠熱河都城隍:熱河都城隍神乃康熙皇帝十七子愛新覺羅允禮,乾隆皇帝親封其為都城隍神,封神名號為方隅,“方隅”意思是他管理的是大清的“疆域”,是各地城隍之主。因此,熱河都城隍神也由此而傳為天下第一城隍。
其他知名城隍:北京城隍楊椒山、福州城隍陳文龍、福建省都城隍周苛、蕪湖城隍徐盛、柳州城隍柳宗元、蘇州城隍春申君、邕州城隍蘇緘、南昌城隍灌嬰、紹興城隍龐玉、曲沃城隍申生、濟南城隍鐵鉉、鄭州城隍紀信、和縣城隍范增、谷城城隍蕭何、杭州城隍周新、台南小南門城隍朱一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