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納泰羅

唐納泰羅

唐納泰羅本名Donato di Niccolò di Betto Bardi 1386年出生在佛羅倫斯,1466年12月13日在佛羅倫斯80歲去世,他是義大利著名的雕刻家,金匠和素描家。

正文


唐納泰羅與基伯堤(LorenzoGhiberti,1378-1455)同為義大利佛羅倫斯早期文藝復興雕刻界的代表人物,但關於唐氏生平後人所知甚少,只確定他於十七歲時曾進入基伯堤的工作室學習金匠等工藝技術,也許可能還曾向南尼‧迪‧班科(NannidiBanco,c.1375-1421)討教過大理石雕刻的技法。
唐納泰羅
唐納泰羅

唐納泰羅簡介


唐納泰羅的首件作品為大理石雕《大衛》(David,1409),此像比真人略高,呈現舊約聖經英雄大衛戰勝巨人哥利亞的一幕。在唐氏的刻劃下,大衛顯得年輕稚嫩,他的衣著、略顯輕盈的體態甚至不帶面部神情的模樣,透露了中世紀哥德遺風的滯留,再加上一股濃厚的抒情性,大大沖淡這原本是相互廝殺、慘狀歷目的故事題材。
唐納泰羅與建築家兼雕刻家的布魯內勒斯基(Brunelleschi)頗有交情,據說兩人還曾結伴至羅馬遊歷,導致古典理念於一四二○年代後漸在兩者的作品中萌芽與體現。唐納泰羅在《大衛》之後陸續完成幾件更巨大的石雕作品,如《聖馬可》(St.Mark,c.1411)、《聖喬治》(St.George,c.1416)等,此兩座石雕展現雕刻家日益精熟的刻劃技法,除予人較厚實的重量感與立體感外,加上人物表情的自然流露、人體比例的合宜與肢體的靈活度等方面,皆證明了雕刻家向古典靠攏的依據所在。
唐納泰羅也擅長處理青銅浮雕,其最著名的一件浮雕《希律王的宴會》(Herod’sBanquet,1427),乃利用線性透視法將空間以建築物牆面區隔成四個層次,層層推進的效果造成了深遠的空間感,而此技法之前已在基伯堤的浮雕《約瑟的故事》(ThestoryofJoseph,c.1425)中運用過。線性透視法一開始由布魯內勒斯基發明並使用在建築設計上,之後廣泛流傳並成為當時藝術家們最常使用的視覺錯覺技法,不管畫家或雕刻家,皆偏好使用此法以便在畫面上營造深遠的三度空間,而對空間感的熱切追求遂成為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最大的特徵與標誌。唐納泰羅在《希律王的宴會》畫面里,呈現新約聖經最駭人聽聞的一幕:希律王之女莎樂美因得不到施洗約翰的愛,竟由愛生恨請求父王奪取約翰的頭顱,流露她強烈的佔有慾與報復心。此題材自古以來一直被西方藝術家以不同方式呈現,唐納泰羅的詮釋重點在於表現當希律王與眾人目睹施洗約翰頭顱所流露的驚慌與恐懼時,只有位於畫面中央的莎樂美一付鎮定模樣,無形中表明她陰冷險惡的一面。儘管題材如此的血腥,唐納泰羅的呈現方式卻偏向抒情與細緻,在六十公分見方的畫面中他詳盡地交代了許多細節,如人物的表情與姿態、衣物的皺褶與質感、牆面與地面的處理等,皆鉅細靡遺且自然流暢,可說將十五世紀初期的青銅浮雕成就推至高峰。
除了在青銅浮雕取得成就外,唐氏的青銅塑像也為人所樂道,如《大衛》(David,1431-33)一作即成為他最令人知曉的雕塑。此像與真人尺寸相仿,雕刻家仍將大衛賦予青春、稚嫩的模樣,他帶著頭盔並蓄長發,眼睛向下凝視腳邊的敗將,具有一股含蓄卻自信的神情。雕刻家此次以全裸的方式刻劃大衛,成功詮釋了他年少、清瘦卻充滿青春的體態,不管在人體表現上的成熟度或是人物姿態的靈活度,都較二十幾年前的同題材大理石雕更顯精采與自若,充分展露唐納泰羅的成長與蛻變。
唐氏的雕刻對其他同時代藝術家是某些靈感的來源,例如馬薩吉奧(Masaccio,1401-28?)、波堤伽利、曼帖那(AndreaMantegna,c.1431-1506)甚至米開朗基羅等皆曾受其風格所影響。但他的影響力並不局限於十五世紀,之後甚至十八世紀洛可可風格、十九世紀印象主義雕刻代表羅丹也都跨越時空汲取過唐納泰羅的養分,因而奠定唐氏在西洋雕刻史上無以動搖的重要地位。